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知韵识律
诗词曲赋联的格律知识。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暂 无
主编寄语:朋友,欢迎关注本频道,还犹豫什么?请让你的键盘,借助你的才华,在这里倾诉你的心灵吧!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课堂  >>  知韵识律
关于对偶句的语法规则
文章来源:中国楹联学会网        访问量:2665        作者:胡自立        发布:霜天晓角        首发时间:2010-03-29 00:37:00
关键词:关于对偶句的语法规则
编语:

关于对偶句的语法规则

(桂林)胡自立

   律诗(又称近体诗)的中间两联需使用对仗,俗称对联,语法中称对偶句。对偶句常被用到词、曲中。 对联在今日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雅称楹联。它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作者应用对偶句这一特定句型,施展才华,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如: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李颀《送人归》)

   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如:

   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古联—石刻)

   (下联是倒置句:“三峰像天柱似插入云霄”)

   高山耕棘石,昃路响牛铃。(胡自立自勉联)

   (上联是省略句:“在高山之上耕于棘石之间”)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上联是兼语式,下联是连动式)

   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刘长卿《送和州》)

   一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云影遥临盖,花气近熏衣。(陈子良《游侠篇》)

   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十字句)

   此联为流水对。

   流水对的句型是多样的。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贪。(白居易《客中守岁》)(单句)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冬云》)(递进复句)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多重复句)

  龙城但苦战,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条件复句)

   ……。

  因此,“对偶句要语言结构相同,假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能造对偶句。”的理论是错误的。

   王力先生指出: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名成八阵图》)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句型不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究其原因,有二方面的。其一,律诗由于受五言、七言限制(五、七言句式也是楹联的主要句式),又有平仄和格律的规定,诗、联作者在创作时必须使用省略和词移动(倒置)的方法。其二,跟汉语的词、词组和句子固有的特点有关。具体体现在:

   (1)汉语的词具有多功能性。我们知道占实词量最多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时,具有多功能。如,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可以做状语、介词与名词结合成介宾结构可以做状语(表处所和时间的还可以做补语)。这样名词对名词,就有可能形成不同句子的成分相对。如,做状语的名词就可以和做主语的名词对仗。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出句的句义是:常建清晨入古寺。

   对句的句义是:初日照射着高山上的树林。

   时间名词“清晨”是出句的状语与对句的主语“初日”相对。

   (2)汉语句子的成分不具备单一性。我们在做句子的分析和辨认时都知道,一个谓语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主语(联合结构做主语)。也有,一个主语有两个以上谓语的(连动式、联合结构式)。在兼语句中,一个名词既是第一动词的宾语,又是第二个动词主语。还有一些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也可以充当句子的成分。此外,定语、状语具有多重性。一个句子有两个主语时,其中一个主语完全可以与另一个句子的定语相对 。例: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出句中,“沙场”是“烽火”的定语,组成定中关系(偏正词组)做句子的主语。

   对句中,“海畔”和“云山”是联合词组做句子的主语。因而“沙场”和“海畔”相对是定语和主语相对。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一对偶句下面的语言事实:偏正词组“沙场烽火”与联合词组“海畔云山”是结构不同的词组作对仗。

  

   二,对偶句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规律:

   对联的上下联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有对应一致的,并且占绝大多数。如:

   欲归—群鸟乱,未去—小童催。(杜甫《晚晴》)

   也有,上下联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不同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王维《酬比部》)

   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决定。以五言为例,节奏是2 — 2 — 1的。但语义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义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如: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杜甫《百舌》)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李颀《篱笋》)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王维《慕容承》)

   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坡。(杜甫《重过何氏》)

   玩雪—劳相访,看山—正独呤。 (刘长卿《酬张夏》)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王维《辋川闲居》)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元稹《遣行》)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杜甫《茅堂检校》)

   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义节奏相对的对联。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特点。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

   三,词(词组)的对仗规则

   语素(字)、词、词组(短语)、句子是语法单位。在研究词和词组的对仗规则时,在理论上有区分语素、词和词组的必要。

   利用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这一定义可以把词与语素、词组区别开来。即词以“独立运用”这一性质区别于语素,以“最小的”这一性质区别于词组。有时词与词组的界限不十分清楚。语法学家建议用扩展法区分。如“过客”中间可插进别的语言成分(即扩展)为“过江之客”而语义不变,是词组。而“大军”中不可能插进别的语言成分,使意义不变,是词。“过客”对“大军”就是词组与词相对。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词组)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

   (2)词(词组)可以与非词(词组)相对。这时,只是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相对,但要求其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相同,这叫做“字面相对”。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词“防”与“放眼”的一个成分相对。词“眼”与“肠断”的一个成分相对。词“量”与“肠断”的一个成分相等。

   (3)词也可以与词组相对。如:

   (明)顾宪成所撰的著名的东林书院联,就是词与词组相对,当然更不能认定为句式相同了。录联语如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下”是一个词,复音节单纯词。“读书”是词组(短语)。

   过客来自北,大军居在西。(储光羲《留别》)

   “过客”是词组,“大军”是词。

   (4)词组可以与非词组相对。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牢骚太盛”是词组,“风物长宜”无结构可言。

   特别提醒:我们决不能认为在诗、联的句子中,相邻词之间一定存在语言结构关系。(“结构相同论者”在给出的结构分析中就是这样认定的,这种认定,使人永远也读不懂古人的诗,更妨碍今人之创作。)录王力先生一段话如下(胡自立对原文作了如下处理:补出被省略之词,句序作了倒置):

   “大漠(的)孤烟直”不能认为与“春浪(方生)棹声遂急”同类。

   “秋虫(的)声不去”不能认为与“微风(徐播),(清)韵可听”同类。

   “烟尘犯雪岭”不能认为与“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同类。

   “巢由不见尧”不能认为与“勋业(尚赊),频看镜(以自惕)”同类。

   “山月照弹琴”不能认为与“池水(静涵),(籍)观为政(之术)”同类。

   “鸟影渡寒塘”不能认为与“泉声咽危石(是“危石阻水泉声咽”的倒置)”同类。

   以上六对句子,在作句型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前面的句子是简单句,相邻词之间存在结构关系。而后面的句子,是复杂句,相邻词之间无结构可言。“结构相同论”往往忽视后者,这样一来诗、联的句子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简单句。

   (5)词(词组)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如:名词“学问”的组成成分“学”、“问”均是动词性的。动词“栽树”,“栽”是动词性的,“树”是名词性的。

   在作对仗时,大多数的情况是词(词组)互为对仗,它不但要求所用词(词组)的性质相同,还要求其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相同并兼顾词性的活用。古人只重视词(词组)的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形式,不大理会词(词组)的结构。如:“伏枕”(病)古人只重视它是动+名式的名词,并不理会它是动宾结构。“悲笳”古人只重视它是形+名式的名词,并不理会它是偏正结构。“伏枕”对“悲笳”就是动宾结构对偏正结构。

   这是一个句型相同造对偶句与句型不同造对偶句都适用的对仗标准。

   (6)词性与词的结构类型无关,结构相同也只能是在词性相同的前题下才能相对。

   如:“缺德”(形)、“过年”(动)、“除夕”(名)。这三个词都是动宾结构。但词性不同,不能对仗。

   “过年”对“除夕”属词性失对。

   “信息”对“埋藏”属词性失对。

  (7)王力先生认为:古人在名词构词法上有下面词性活用规则。如:

   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杜甫《北邻》)

   “野竹”对“江皋”中,“野”是形容词,“江”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孤烟”对“落日”中,“孤”是形容词,“落”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

   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杜甫《送何侍御》)

   “霜鬓”对“绣衣”中,名词“霜”与动词“绣”都活用为形容词。

   (8)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虚词相对不算错,使用一对同义词也是可以的。由于使用借代修辞格,一些原来不同义的词在对偶句中成了同义词也是常有的。

   “合掌”是指联语的对偶意义相同。“合掌”是因为对同一事物的描写面雷同造成的。如: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洪秀全《吟剑》)

   对不同事物的描写如果选择的描写面相同,有可能形成正对(事异义同),正对也是要尽量被免的。如:

   国共和谈兄弟笑,宋胡聚会手足情。“国共”与“宋胡”虽有差别,由于“和谈”与“聚会”属描写面相同,此联归于“事异义同,正对为劣”之范畴。

   狭义、部分、异位合掌是错误理论,因为至今无人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是一种偷换概念类的无定义概念。

   独有英雄驱虎豺,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冬云》)

   “英雄”与“豪杰”是同义词,但两联句义不同,认定为部分(狭义)合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美玉无瑕珍蕴色,昆山琢石喜逢缘。(胡自立为某玉店撰联)

   玉”与“琢石”是同义词,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认定为异位合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9)对联按名词的门类,掌握宽严,分为工对、邻对和宽对。此项分类与句型无关。楹联(包括春联、喜联、挽联)原则上需用工对(但也允许有突破)。诗联在要求上低于楹联。

   (10)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定语+中心语

   主谓 述宾

   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

  主语和谓语相对待,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和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

   此定义式,不能理解为“诗、联的句子是一个个词连接起来的线性序列”。无论诗、联的句子还是散文的句子,词(词组)与词(词组)的连接是有层次的,对律诗和楹联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可使用层次分析法。使用现代语法的层次分析法分析诗、联时,要注意诗、联句型与散文句型的处别。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可借鉴语法学家研究古代汉语的指导思想:寻求古代汉语语法的大同或者说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我们设定的参照对象是现代汉语。我们的目的是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中发掘并把握古代汉语的特点,从而学好古代汉语。

   主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作对仗时,词性要求从严。如: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上急湍。(杜甫《小寒食》)

   “戏蝶”、“轻鸥”是名词,都作主语中心语。同词性相对。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杜甫《东楼》》

   “战骨”、“征魂”是名词,都作句子宾语中心语。同词性相对。

   谓语(或述语)中心语相对时,形容词可以与动词相对。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杜甫《房兵曹》)

   “摘”、“呼”同是动词,做句子谓语中心语。同词性相对。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始新。(杜甫《喜达行在》)

   “睹”动词、“新”形谷词。词性不同都作谓语中心语。

   (11)词性对仗标准与句子成分之关系:

   附加语与中心语相对时,词性要求相同。否则视为词性不甚合。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出句的句义是:口衔细山石。

   对句的句义是:心里希望海波变得平静。

   “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也有称小句的)做句子的宾语。形容词“平”是小句的谓语,而形容词“细”是出句的定语,它们组成对仗,词性相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出句的句义是:常建清晨入古寺。 对句的句义是:初日照射着高山上的树林。 时间名词“清晨”是出句的(附加语)状语与对句的主语“初日”相对。词性相同。

   下面几例就不同了,因词性不同被视为“词性不甚合者”。

   云嶂宽江左,春耕破瀼西。(杜甫《卜居》)

   动词“破”是对句的述语。

   出句的述语“宽”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是“云嶂使江左变宽”(这是一个兼语句)。虽然“宽”活用为动词,仍被视为词性不甚合。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梁。(杜甫《重过何氏》)

   动词“移”是出句的述语。“家才足稻梁”是“家才有足够的稻梁。”的省略。“足”是形容词做“稻梁”的定语。动词与形容词相对被视为词性不甚合。

   眼穿看落日,心死着寒衣。(杜甫《喜达行在》)

   “落日”是“日落”的倒置。形容词“寒”是“衣”的修饰语。动词“落”处在结构“日落”的谓语位置。动词与形容词相对被视为词性不甚合。

   (12)例外:

   谁言断车骑?空忆盛衣冠(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

   疑问代词“谁”(主语)与副词“空”(状语)的对仗视为合律。

   附加语与附加语相对时词性要求可宽。

   绵水细不见,峦江清可怜。(苏轼《初发嘉州》)

   “不见”是动词、“可怜”是形容词。都挡当句子的补语。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储光羲《官庄池》)

   “先后”是形容词、“去来”是动词。都是句子的定语。

   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杜甫《泊松滋》)(“更”是副词,“微”是形容词)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杜甫《陪李七》)(“老”是形容词,“才”是副词。都在状语位置。).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夫。(杜甫《喜达行在》)(“犹”是副词,“喜”是动词。都在状语位置。)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文章评论
轻盈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29 10:01:00)  
这么详细的语法规则,还是为大家学习滴,该顶[顶][鼓掌]
春暖鹿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29 09:33:00)  
此事甚好![顶]
霜天晓角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29 00:43:00)  
对于喜爱对联、格律诗及辞赋创作的朋友来说,胡自立的此篇文章值得一读。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