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综合讲座
有别于本版块另两栏的其它各类文学知识讲座。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暂 无
主编寄语:朋友,欢迎关注本频道,还犹豫什么?请让你的键盘,借助你的才华,在这里倾诉你的心灵吧!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课堂  >>  综合讲座
如何夯实诗赋文学基础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5094        作者:吴带当风        发布:花月主人        首发时间:2014-09-21 08:37:12
关键词:诗赋 基础
编语:


如何夯实诗赋文学基础

 写在前面

在中国辞赋网(简称中辞赋)和中国诗赋网的鼎力支持下,“中国诗赋高级讲堂”正式开学了。本讲堂以QQ群形式召集诗赋爱好者参加,免费为大家授课。

每次讲座内容,会在本群空间、中辞网、中国诗赋网等诗赋园地发表。

第一节 小议辞赋文献

辞赋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浩若烟海的文学积淀。资料显示:《历代赋汇》收先秦至明代的赋作四千余篇(实为3834篇),由清代名臣陈元龙奉敕所编,以收录名篇佳作称誉于世;《赋海大观》收先秦至清代的赋作一万二千余篇,编者为清代鸿宝斋主人。

作为最后的封建王朝——清代,传统文学有集大成的趋势。明朝有《永乐大典》,清朝有《四库全书》。在辞赋领域,《历代赋汇》和《赋海大观》是对历代辞赋作品的汇总,是值得称道的历史贡献。

建国后的几十年,国学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更不要说辞赋文体的发展。中国辞赋逐渐复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辞赋研究做起。对于中国文学体裁的历史界定,通常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影视……

从文学类别的典型性研究上,是可以的,具有相对合理性。然而,作为某类文体的系统性研究,局限于某个时代,无疑于是对历史的阉割,是狭隘的、偏颇的。

讲习辞赋,离不开辞赋发展历史。开展中国诗赋高级讲座,不是成为辞赋研究的理论专家,而是从研究辞赋发展及相关理论指导辞赋创作,明确辞赋理论学习的目的,如何学习才有方向性,而不是学习庞杂、不知所从。

第二节 小议辞赋冠名

很多热爱诗赋的文学爱好者,对历史名家辞赋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成篇背诵者亦不乏其人。但是,学会诵读并理解,并不能等同于会应用,这也就是为何有些人学得多,还不会写文章一样。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道理都懂,真正用到自身,除了懒惰就是吹牛,结果是学了一大气写作,最后还是什么也不会写。

辞赋介于文言文与诗之间,包含有韵和无韵两种形式。凡入门径者大多知道辞赋体式。从表现手法可分为:骚赋、文赋、骈赋、律赋;从篇幅规模可分为:大赋、短赋……

与辞赋相近和文体还有不少,从政治功能可分为:论(史论和政论)、疏、表、奏议、策问;从文学功能可分为:序、书序、跋、自序、铭、座右铭、杂记、游记等。实际情况是:一、标题上未体现出“辞”、“赋”、“序”等标志字,正文却是标准的辞赋文章;二、标题上体现出“辞”、“赋”、“序”等标志字,但正文就是普通的杂体文言文或当代散文。

辞赋创作,首先是给自己看的,然后才是给别人看的。作者是第一读者,创作是用文学手法的读心手段。仅从标题上确定是何辞赋体,是形而上学,是不正确的,要从内容上进行界定。挂羊头卖狗肉,很多外行往往被表象所迷惑。个人认为,文章名冠以“赋”与“序”越来越多后,“传、论、铭、记”这类字样的标题将来或许成为时尚,而不能因冠以这样的名称,就认为不是赋体,这是不对的。

第三节 小议诗赋阅读

学习和创作是密不可分的。研习古典,就要有钻研的精神。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谁都不可能读万卷的,能够完全吃透几十篇经典文章,就够用了。

阅读古典,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文学功底差,还想研究很深的文章,就会出现理解不上去,继而会产生厌倦或畏难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前,笔者为了实现“诗人梦”,年轻时渴望写出优美诗歌,从背诵到摹仿,也曾下过很大功夫。正是将梦想化成动力,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提高水平。

曾经有人问我,学习写诗应该看什么书?我回答,多看《唐诗三百首》,有些篇章甚至要背诵下了,比如《蜀道难》、《长恨歌》、《琵琶行》、《春江花月夜》、《咏怀古迹》……这些经典篇章,会给人以诗风艺术的熏陶。如果仅学过《静夜思》、《登鹳雀楼》、《渭城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短小的诗词,就以为学过唐宋诗词了,显然很不够,如果积淀太少就难以发现诗词的表现力,无法掌握诗词的创作技巧。因此,诵读诗词对文化熏陶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辞赋?

本人认为,大量阅读经典辞赋篇什,平时多进行诗联属对的练习,模仿古人写作技巧,逐渐就会写赋文了。没写过赋文不要紧,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应对此产生畏难情绪。

很多朋友创作第一篇赋作,是以《滕王阁序》为模仿蓝本,甚至句式都是完全套用,这也无可厚非。有人说《滕王阁序》是古今第一赋,此观点正确与否并不重要,但说明《滕王阁序》的文采非凡,很多辞赋文章是不可比及的。

关于“《滕王阁序》是古今第一赋”,这个命题值得商榷,理由有二:首先“古今第一”的说法把此文推崇到无限极的程度,体育竞技项目的世界冠军,还有纪录被刷新的可能性,何况是文学。当代没有超越,也不能绝对说将来没有人超越;其次,有人认为《滕王阁序》是骈文而不是赋,这是将骈文和赋完全对立起来,而有很多辞赋篇什,既不对仗又不押韵,而被称为“文赋”,实际上“文赋”在体式上还没有骈文规范,严格对立的区分并无太大意义,有时会阻碍文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骈文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骈赋,骈文不应成为辞赋体式的概念,而应是表述骈体对仗句式的段落描述。这样就明确了骈赋与骈文的区别,对于《滕王阁序》的体式就有具体的表述:《滕王阁序》是由大量骈文组织而成的经典骈赋。

第四节 小议诗赋文体

辞赋是辞与赋的统称,有些人将诗词的“词”与辞赋的“辞”混同起来,这不准确。传统意义的赋,就是“舌辛”为首的“辞赋”,而非“言司”为首的“词赋”。虽然有后人称赋体文学为“词赋”,后亦指词和赋,但是此种叫法单纯赋篇来说不够专业。

提起辞,自然会联想起屈原创作的楚辞。楚辞体式,归结到赋的层面可称为骚体诗赋,是既属于“骚体诗”又属于“骚体赋”的兼用文体。有人非要将骚体诗赋分割开,要么归到诗的范畴,要么归到文的范畴,好象不归到某一类里去,楚辞就没有文学地位了,心中完全没有“兼有文体”这种概念,对于事物特殊性上又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骚体是以《离骚》文学为源头的文学样式,是既属于诗又属于赋的兼有文体。鉴于此,将有骚体特征的辞篇归为骚体是合情合理的。

汉语博大精深,望文生义有时准确,有时又不准确。凡是名称标有“赋”字的是赋,不标“赋”字的就不是赋,这就是望文生义造成的。汉代枚乘创作了《七发》,这是不带赋字的新体赋。《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如果仅有《七发》一篇带“七”的赋,没有《七依》、《七辩》等按规制的赋文,就形成不了“七体”,《七发》就成了辞赋文学史上的个案。如此看来,仅以篇名来区分是否辞赋,肯定会有疏漏与偏差,应从文章本身写作手法确定辞赋体式,这样才符合实际。

随着历史演进,文体也在不断发展。纵观诗词文化,在唐代以前,律诗没有形成完善的规制,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没有合乎律诗规范的诗,就不足为奇了。直至沈佺期、宋之问时代,律诗体式才真正定格。正是符合格律的律和绝的体式确立,那些不符合格律体式的诗歌反而成了少数民族,唯有那些长篇古风,由于可以不受格律约束,不守格律才觉得天经地义。文学上游戏规则的确立,会加快某种文体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唐代,律诗的出现也影响着辞赋的发展,格律应用在诗中就成为律诗,格律应用在赋中则成为律赋。由于辞赋属于文章,其篇幅是诗的若干倍,二者内容含量相距悬殊,在科举考试中,律赋是对应试者文学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考验,决定仕途命运就靠它了。

时代巨变,诗赋文学只是语文学科的一小部分,对于高考起不了决定作用。这些年,偶而有用赋文体式写成高考作文并得满分者,已经有好几位了。然而,对于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毕竟是个案。

诗词歌赋是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在语言使用和技巧上,诗词、对联影响着辞赋文学的发展,赋后缀诗的形式也常有出现。诗赋俱佳的古代文人大有人在,魏晋时有曹植,唐代时有王勃、李白,宋代有苏轼、欧阳修……可以这样说,诗作得好,驾驭文字的能力就强,所创作的赋篇,相对也很出色。

一般情况,古人能作赋者必然会作诗,但能作诗者未必会作赋,这是由于诗与赋两种文体既有不同,但又互相影响。时至今日,某些人会作赋,然而却不大会作诗,确实有这种情况。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律诗作不好,律赋肯定作不好;如果诗韵用不好,赋韵肯定用不好。”

诗的篇幅毕竟短小,写出容易,想写好很难。赋的篇幅较长,凑句容易,想凑好也很难。文学创作,毕竟面临着能否写好的问题,写得好与不好,这是文学能力的真正体现,想把文字蒙混过关是唬弄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赋文学创作的正道。

第五节 应该向谁学习?

忽然看到这个标题,或许会让你惊讶,这似乎不应成为章节的标题。问题就在这儿,大家应该真心想一想:我们应该向谁学习?我们应该向谁看齐?

不要以为我在搞讲座,大家就应向我学习。我要申明一下:本人在诗赋领域只是入门后的诗赋爱好者,在向先贤经典学习之中。故,本人非为楷模,顶多算是引领者。

如何写诗?如何写赋?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就是这节的标题:应该向谁学习。

真正学写诗,主要以研习古代某位大诗人的作品为主,很多成功诗人有这种经历。比如,某人喜欢飘逸浪漫的风格,他会多看李白的诗;某人喜欢庄严沉静的风格,他会多看杜甫的诗;某人喜欢悠扬婉转的风格,他或许会多看白居易的诗……

人的脾气禀性各有不同,喜好自然不同,所欣赏文风亦会有差别。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某种风格的强烈爱好,会使你对其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耐心地钻研学问和创作实践,至于写出来的质量优劣,这还与个人天赋和灵感有关。

天赋是什么?

天赋就是天分,就是成长之前所具有的成长特性。在文学领域,就是你个人的文学积淀和文化内涵。天赋是你从小长成不断汲取知识,成长后所具有的内在能量。

灵感是什么?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创作过程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表述语句内涵就需要构思。具体地说,构思就是想如何表达语句的实质性内容。有了巧妙合理的构思,这就是灵感。

作诗需要灵感,由于诗歌篇幅短小,有巧妙构思会使诗词走向成功。因此,灵感对于作诗很重要。

作赋与作诗不同,由于赋的篇幅比诗要长很多,仅凭一点灵感就完成好赋作很难。左思经过十年写好《三都赋》,每篇文章修改了多遍,这就是以天赋和灵感为主导。现实中,如果我们能够写出千古名篇,磨炼十年又何妨?人生命运、个人经历、家庭背景……这些因素的制约,是否允许你“十年磨一剑”,那是另一回事了。

再来说一下,我们写赋“应该向谁学习”的问题。

笔者对辞赋文体所对应的辞赋风格略作分析,虽然未必准确,权且分享。

骚体赋,是屈原发明的文体,主要以表现个人情感为主。故,骚体赋的体式是表述情感的辞赋选项之一。

文赋,采用百科的说法:“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就是文赋。根据文赋的体式特点,说理论证采用文赋形式是传统方法,有一定合理性。

律赋,指赋文语句有一定格律、押韵、对仗的标准赋体。其特点是: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

由于律赋应有的特点,其对仗和格律限制,词汇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有所限制。如果要达到律赋要求,惟有纳入大量的物象和情境才有可能符合标准,具有相当场面的铺排由此产生。因此,律赋适合表现情景交融的事物。

骈赋,又称“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

从骈赋的这个定义看,我前面区分了骈赋与骈文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单独将骈文作为辞赋体式,显然是将骈体排除于赋的行列,是不恰当的。

骈赋只讲对仗,可以不讲格律和押韵,故骈赋是很多辞赋新手的首选。此文体可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很灵活的辞赋体式。

厘清了骚赋、文赋、律赋、骈赋等几个重要赋文体式的区别和适用对象,对于采用什么文体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想把文章作好,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天赋优势,才有可能完成出色的赋文作品。

针对自己喜爱的辞赋体式,在百度上搜索出几篇古典名篇,这不是什么难事,应该向谁学习,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

第六节 如何夯实基础

诗是语言的精华,是研习古典文学创作的起点。学诗,可以启迪人的才思,增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提高诗词基础是很必要的。

先给大家看一段话: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这是陆游在84岁时给儿子陆遹(音:遇)写的一首诗,教导儿子诗词功夫到底何在。

陆游是大诗人,与妻子王氏育有七子二女。受家学影响,九个孩子的文学基础应该很好,却没有一个能成为著名诗人。

古人学习儒家经典,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标是“显亲扬名光宗耀祖”。至于个人仕途能否成功,另当别论。

王安石创作了《伤仲永》,其内容说方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按说方仲永乃聪颖神童,然其父“不使学”,终究将方仲永变成了废才。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此说法只强调了先天禀赋,实际上,如果不经过学习和锻炼,根本就不能成龙成凤,成为会打洞的老鼠都很难哦。

怎样能成为有用的贤才?

有首诗曰:“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首既不合格律又不押韵的诗,是数学家华罗庚所写,其主题是“勤能补拙”。这后二句,对于怎样成才作了有力的诠释。

言归正传。夯实基础,离不开勤能补拙的努力学习。提高文学水平,就要从阅读入手,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面和词汇量,提高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基础水平提高以后,学习就会变得轻松,看问题就有真知灼见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研习诗词,仅看《唐诗三百首》是不够的,还应涉猎《离骚》和《诗经》等经典篇章,没有这些文学积淀,有时看别人诗词就看不懂,更不要说运用某些词汇创作了。

研习辞赋,应从经典名篇入手,比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洛神赋、岳阳楼记、赤壁赋、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墨池记、风赋、高唐赋、神女赋、七发……

学习语汇、分析意境、理顺章法、体会风格,悉心琢磨总会有新发现,某些词汇就可能“为我所用”,这就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性。

第七节 突破技术瓶颈

讲座的前六节,并没有讲诗赋文学的具体知识。笔者认为,首先应确立学习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文学世界观和创作方法论。推动学习的精神支柱若不强,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有很多优秀写手由于不注重学习,创作水平停滞不前,没有坚持下来,最后选择弃文从商……

从事文学创作,确实需要天赋,但更需要的是努力付出。

笔者年轻时,曾经为写一首七律,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直至更深人静,才最后定稿,报纸发表时未动一字。200612月,为创作一篇赋,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除去午休时间,花了四个小时创作了《松风阁赋》。第一首律诗的创作,第一篇赋文的创作,这是突破性进展,有了良好的开端,才有前进的动力。文学创作的处女作,就是要突破技术瓶颈。

不要把经典文学看得高深莫测,每篇诗文的创作,皆是作者智慧思维的辛苦结晶,是文化积累后的能量爆发,是从零做起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别人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人师者,应起引领的带头作用,而不是仅仅教授点滴基础。弟子不必不若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相长,这很重要。

如今社会,人心浮燥、物欲横流,为了向“钱”看齐,无所不用其能。参加工作后,有几个能真正看书、真正搞学问的?能够想学习、愿意学习,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应该多加鼓励,而不是讽刺和打击。每个有文化成绩者,也有当初浅薄无知的时候,会与不会不重要,学与不学才重要。

笔者认为,在文学发展上,不应搞技术垄断,不应做文化壁垒,能够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千帆竞发的局面,才更有利于中国诗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引用习总的思想精神,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之梦,实现诗赋文化的复兴之梦,就要靠我们了。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捧场。

关于《滕王阁序》是否是赋的课后争议,本人解释如下:

关于骈赋、骈文,这个以前也有争议。今天,我想借着讲座的机会,把这二者的关系界定一下。骈文,笔者认为,是应指文章中有骈体对仗的大段句式。中间有散句分开的,不算骈文。一段骈文中,不能有不对仗的地方,引领字和引领单句除外。

骈赋,是由骈文组成,包含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把骈文按文章体式算,而不算赋,那七发算什么东西?那些文赋,又算什么东西?因为,把骈文按文章体式定了,这个就不好。要按修辞方式定义骈文,才有价值。

逻辑概念,总处于模糊的状态,没有分辩概念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至于概念混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人将骈赋骈文认真区分开来的,而是将骈文按文体定义,排除于辞赋之外,这是完全错误的。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4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4-09-21 11:19:18
文章评论
翰林编修 评论 (评论时间2016-11-17 09:07:35)  
学习,欣赏,问好。
耕石斋主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4-30 05:41:19)  
看罢获益多多。谢谢。
务实进取 评论 (评论时间2014-10-06 23:03:59)  
诗是语言的精华,是研习古典文学创作的起点。学诗,可以启迪人的才思,增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品读感悟:夯实基础,离不开勤能补拙的努力学习。提高文学水平,就要从阅读入手,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面和词汇量,提高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基础水平提高以后,学习就会变得轻松,看问题就有真知灼见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者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引导性强,值得称赞!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