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游记
本栏所称的游记,主要指作者通过描写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旅行见闻,来记事、抒情、说理的散文。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游记
​西子湖畔且徐行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551        作者:温屿        发布:落霞阁主人        首发时间:2018-05-01 07:15:16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江南散记之一
西子湖畔且徐行
——江南散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①]
    被苏轼一首绝句魅惑了许多年,此刻,置身西湖岸边,沿着长长的苏堤信步行来,重晤西子的倾国与倾城。
   
远山迷迷濛濛,雷峰塔笼着一袭薄烟,静伫于南屏山支脉夕照山,隔一波茫茫烟水,与北山上窈窕的保俶塔脉脉相望。再凝眸时,漠漠寒波之上起起浮浮的几叶小舟已藏在湖心岛背后,留下一片空阔的水面。虽然苏堤两旁仍有残雪,但举目时仍邂逅郁郁与葱葱。虬劲的枝桠俯向地面,仿佛要捡拾行人留下的脚印。只是,没有袅袅柳丝,萋萋芳草,曲院更无映日荷花。倒是枯荷一茎茎立在湖中,若有霏霏细雨便能印证李商隐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②]了。
    东坡妙笔的确令人心折。浓装的西湖数年前曾见过,“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③],真是“欲下一语描写不得”。那时的情形像极了《陌上桑》中所言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④],来归虽未“相怨怒”,然而,但坐观西湖,却不觉日影悄悄,催发再四了。而此刻,西湖正薄施水粉,淡妆向人。天色冥冥,东风不起,湖面望不到潋潋滟滟,不由人不生些许怅憾。但游目之时,远山烟树如眉黛,湖水如眼波,偏又因淡淡薄烟,似蒙着一泓泪光,楚楚之间让人心生爱怜。何况少了嫣红姹紫,少了鸟声啁啾,西湖多了几分闲静,甚至有那么一丝冷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叫人怦然心动,但亲近时又不免忐忑,生怕唐突了西子湖,碎了旖旎好梦,连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放轻,放慢。这时,想起了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中的两句诗:“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⑤]一则妙喻不仅使湖山生色,更让这西湖在人心底鲜活起来了。妙哉,东坡!
    堤岸绵延,静偎日中时分的西湖,放眼望去,烟霭渐淡,却仍未完全散去。
    此时,只因未曾褪尽的寒意,因久违的一场雪,西湖尽洗铅华,眉目流盼间别有一番柔美。不过,这美并不让人悸动,甚至痴狂,倒是让人静了浮躁之心,淡了名利之念,忘了案牍之累,觉得自己已融入这一片湖山之中。
    这时候,湖波澹澹,众树悄悄,浑然忘我,有点虚渺,又很踏实。
    再访西湖,感觉仿佛走近了她一些,却又好像捉摸不定。或许,穷此一生亦无法界定其中泾渭。
    “未得抛却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⑥]公元824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前往洛阳,一千多年以后,诗人的不舍、不愿、不甘,仍于起承转合之中平平仄仄地流淌着。
   
   二
    西湖,胚胎于钱塘江,千百年泥沙淤积,地壳变迁,吴山、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沙嘴慢慢靠拢,最终毗连成沙洲,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这就是西湖。那时候,正是秦汉时期。应该说,西湖的水光山色阅尽了世事沧桑,远古的潮起潮落,天地的晦明变化,历史的处处屐痕,秦时明月,汉时风云……自婴孩时,西湖的记忆便酽酽的。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⑦],这里的山水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成为良渚文化的一部分。两千年前,“秦始皇东游入海”,泊船于宝石山南麓,那系缆的巨石而今仍巍然于古树、枯藤、灌木、芳草的石谷中矗立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此中“浙江”即钱塘江,而“西百二十里”恰好打当时江水流经的灵隐山前浅海湾经过。一番机缘,“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⑧],这方大石头见证了“千古一帝”的雄姿英发,见证了面前浅海湾的淤塞,更见证了一片海水变作湖泽,后被称作钱塘湖、城西湖、西湖、西子湖的全过程。
    公元822年七月,白居易来了,拍拍仕途的风尘,伫足在西湖岸边。那时,西湖淤塞,农田干旱,诗人修堤蓄水,疏浚水井,将治湖所得写成《钱塘湖石记》,刻石置于湖边。他又筑堤于湖上,在钱塘门北,从石涵桥,北至武林门,“草绿裙腰一道斜”[⑨],春草绿时,点缀湖山,丰腴的西湖(唐时西湖约为10.8平方公里)终于恢复了绝代风华。之后,“绿杨荫里白沙堤”[⑩]上,或徐行,或闲坐,或侧耳听鸟声宛转,湖光山色酿出了一首首绝唱。
    过了二百六十七年,西湖又迎来了一位迁客。那时,苏轼三十六岁,一心要为杭州做些什么。然而,西湖的疏浚刚开始,他就被调离杭州。待再回到这里,已经是十六年后了。这时的西湖水涸草生,百姓饮水困难,忧心的诗人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痛心疾首地写道:“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更二十年,无西湖矣。”杭州人更不愿失去西湖,他们在苏轼的带领下开始为西湖“整容”。从湖中挖出淤泥和杂草,再利用这些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串起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于是,有了苏堤,有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与西湖重逢时,苏轼经历了人生最重要、也最难捱的日子。名动京师,才过贤达,这并没有给苏轼带来好运,“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衔怨怀怒”,一个又一个罪名纷至沓来,1079年“乌台诗案”[11],下狱一百零三天,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远谪黄州,奉诏汝州,再转常州,途中又添丧子之痛。十六年后,西湖这方水土,迎回了一位历经磨难的故人,安慰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从而,也诞生了西湖最美的名字——西子湖。知天命之年已过,造福一方的初心犹在。除了在苏堤上“植芙蓉、杨柳”,他又“募人种菱湖中”,使“葑不复生”[12],也是从那时起,西湖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
    1127年之后,这里又成为南宋王朝的都城,一时间,“市列珠玑,户盈罗绮”[13],繁华远迈往昔。然而,苛安一隅的南宋政府,不思恢复,却镇日在歌舞之中,在暖风里,“直把杭州作汴州”,绝代佳人因此蒙尘。元灭南宋之后,西湖被视作“红颜祸水”打入冷宫,百年冷遇使昔日的大家闺秀沦落成柴门村妇。到了明弘治年间,西湖已是“湖底朝天,里湖淤塞,多为桑田之地,行者日稀。”东坡笔下的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已荡然无存。
    一直到1053年,杭州才迎来另一位贤能的“市长”——杨孟瑛[14]。为了让西湖恢复往日的容颜,五年中,他无数次上书,无数次奔走。1508年三月,西湖旧观恢复终于获准。之后,历时152天,拆毁田荡3481亩,所挖葑泥,抬高拓宽了苏堤,六桥烟柳重新回到西湖。为方便百姓,杨孟瑛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至南山,堤上也修筑了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六座桥。西湖恢复了往日的湖光山色,并更显秀美。然而,拯救西湖的杨孟瑛却因谗言被降职,被迫辞官还乡。当年的百姓没有忘记郡守的功劳,人们把他修筑的长堤称作“杨公堤”。而今,当我们漫步在杨公堤,左顾时,苏堤静卧水中,展尽秀姿;右盼时,水波滟滟,水尽处三台山危坐,饕餮湖山秀色之余,怕是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杨孟瑛这个名字了?
    而今的西湖与唐时相比清瘦了许多,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将西湖分隔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五片水面,苏堤、白堤横卧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保俶塔隔湖相望,形成“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格局。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饱经沧桑的西湖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
    无法想像,自己有限的一生能读尽西湖无穷的故事,可是,总奢想能够于一花一叶中见大千世界,自一水一山中悟浮生趣味。于是,徜徉在湖光山色之中,那种对山川风物的由衷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情怀,会不期而至,在心底漾起重重涟漪。
    如果西湖的湖光山色是一部摊开的史册,除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除了王朝变迁的隐隐背影,你一定会读到那些激荡胸臆的朗吟。
    六朝时,一驾油壁车从湖畔山间,载出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子了。“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15],虽身为歌妓,却极自爱,更不肯屈身流俗,苏小小[16]“风为裳,水为佩”[17],一任西陵下凄风吹苦雨,仍拒演别人的剧本,直到生命本真的微波在青春年华定格。归葬西泠桥畔之后,日日守望山色湖光。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8]土木之变后,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谦挺身而出,一介文弱书生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保卫京师,铲除奸党,整治朝纲,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续命二百年。夺门之变[19],“天下冤之”,他最终倒在了那座自己曾誓死保卫的城池,后归葬于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朝那些事儿》中这样说道:“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她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西泠桥畔,还长眠着一位风骨卓然的奇女子——秋瑾[20]。她不顾家庭反对,冲破重重束缚,东渡日本求学。留日期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目睹祖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她写下“拼将十万头颅血,把乾坤力挽回”[21]的铮铮誓言。回国后,她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思潮,联络志士准备武装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失败,秋瑾在浙江举义的消息泄露,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1岁。因生前有“埋骨西泠”之愿,由吴芝瑛、徐自华将遗体安葬于西泠桥畔。“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22],秋瑾以纤弱之躯唱响了一曲爱国的绝唱,这绝唱令柔美的西湖凭添几分英气,一扫纤弱之态,令五千年血性男儿无地自容。
        且执刀在握
        问:姐姐,你说
        ——取哪个幽灵的魂魄?
    泊乎当下,青山依旧,夕阳几度,西湖的故事太多,每一举目都能邂逅一则传奇,更何况还有梁祝的故事、白蛇的传奇曾在这里演绎……假如西湖真是一本书,那么,字里行间的铮铮侠骨、款款柔情,真的需要我们用一生来细细品读。

   四
    漫步在西子湖畔,忽然觉得一切语言在这里都是苍白的、多余的。你要慢慢地走,静静地看,默默地想,要把整个灵魂融入到这湖光山色中,鬴入到厚重的历史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西湖骨子里刚柔相济的美。
    如果是诗,西子湖就是一帙由诸多意象淋漓成的华美诗卷。一座桥,一叶舟,一棵树,一脉远山,一波烟水……偶尔还有一场迷濛细雨,分分合合之中各呈一种意境,或绚丽,或朦胧,或细腻,或粗犷,无论是谁,无论是怀着多么不同的心情,总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皈依。
    也许,这样闲闲检视古来烟云,谛听着风中花与叶的絮语,更易醉人心怀;如果有谁过于拘泥,固执地去找寻前人诗文中绝代的芳姿,恐怕会大失所望的,因为,诗之美,绝非几行冰冷的方块字,更在于文字承载的内涵。
    若比之以书法,西湖无疑是一轴百家云集的长卷。在这里,平正,行气,藏锋,飞白,稚拙,古朴,秀美等等,诸法毕具,诸体咸集。那亭台楼阁在花木中若隐若现自具章法;古树参天,枝干嶙峋,宛然一纸拓本;至于荷花映日,点缀于接天莲叶之间,则又似小楷,端庄匀称;而长堤卧波,更如一笔行书,收放结合,牵连有致;而雾中、雨中的似有若无,氤氲沉浮,连绵回绕,驰骋不羁,则与一帖狂草同其韵致。
    西湖可以满足所有挑剔的眸子,无论你身在何处,依稀都能听见岁月无声的倾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风物的空间感被呼唤出来,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山水长卷。
    你读山,山并不高。孤山也好,南屏山也罢,较之北方高入云端的峰峦,它们只是很秀气地立在西湖周围,无论在山脚,在山腰,都没有那种劈空而来的压迫感。李白“猿猱欲度愁攀援”[23]的诗句在这里显得太遥远,远得好像那仅仅是诗人落笔的一种修辞格。
    你读水,水并不深。里湖也好,外湖也罢,“水深波浪阔”[24]在这里是看不到的,即使有风浪,也是潋潋滟滟,惊涛拍岸如雪的壮阔在这里也只能自东坡的一阙《念奴娇》中想象。在这里,读水时,心是静的,如果不静,你读不懂鳞鳞波光里的故事,你也听不到隐隐水声里岁月的歌吟。
    你可以读桥,俶影桥、断桥、西泠桥……桥桥相望,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风吹,五百年雨打,只求你从桥上经过。你来了,前世的约定记得么?还是慢慢地打桥上走过,把自己的屐音,自己的背影,留给西湖,留给西湖的天空和水面,还有那一座因你历劫修行的桥?
    当然,你还可以读树,枝枝桠桠舒展着大唐的开阔胸襟,花花叶叶点缀过两宋的都市繁华;还可以读楼阁,读亭台,遥想当年的管弦呕哑,觥筹交错,云烟风月醉过多少柔肠。
    当然,别忘了读那些方块字。楷体、草书、篆文、行书……竖行的方块字以自己的方式记着西湖,记着西湖人物的千种风情。细读时,一钩一画都叫人浮想联翩,好像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回到晚清、大明、两宋、盛唐,甚至更远,回到金戈铁马,回到月明楼台,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当事人,一时心神驰骋,几欲忘我。
    沿着西湖,慢慢地走,静静地听,默默地想,直到她的山色湖光深深地印在心上。

   五
    西湖是一本书,她从不拒绝任何一个人,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个都能读懂西湖,读出自己的西湖,因为,西湖之美不仅在于眼前这一派山光水色,她的美,美在骨子里,只有用心才能读到。
    晚清学者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以之来解析治学,而爱情离合,仕途升迁等等,亦可以之诠释。与之类似,读西湖亦有三境界:
    始读之,止于邂逅绝美风景,既目醉神驰,亦心怦怦然。此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惊诧于世间竟有此等美景,流连之间目酣神醉,疑在诗中行,在画中游,飘飘然不辨天上人间。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为佐证。
    再读时,烟云往事历历眼前,鼓角争鸣,菱歌泛夜,居然侧身其间。山已非山,水亦非水。湮远岁月因一块碑,一座亭,一扇门,再度清晰起来。千百年往事使眼前的湖山厚重起来,王朝兴衰成败,浮生离合悲欢,季节秋冬春夏,顿时纠结在一起,一声喟叹缓缓落在心湖,一尾尾涟漪皱缬了如镜的波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25],辛稼轩此言不谬也。
    卒读后,则身入化境,浑然忘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山,自己已融入这无边风景,仿佛是湖畔一片风,枝上一朵花,向湖一扇窗,抑或柳浪中宛啭新莺,烟波上浮沉小舟,檐角缱绻夕阳……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6]了。
    但是,北国远客,兰舟又催,不得不挥手道别。六合塔、南北高峰、灵隐寺……仍是记忆里的专有名词,不容我细细读过。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27]。
    读西湖切莫回头,一回头就再也无法离开了。

[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③]袁宏道《西湖》: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④]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⑤]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春云漠漠雨疏疏,小艇冲烟入画图。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说西湖。
[⑥]唐代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⑦]“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杭州孤山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的楹联,为民国时陇右黄文中(1890-1946)所题。这副叠字联也是回文对: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还可如脚踩花步,循环反复,称为“踩花格”,读成:水处明,山处秀,水山处处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时时好奇 
[⑧]明代张舆《大佛头》诗云:葛仙岭西大石头,祖龙东来曾系舟。不闻登仙入蓬岛,徒见作佛如嘉州。地涌半身云水绕,山开一面金碧浮。几度劫灰烧不尽,空对湖山飞白鸥。
[⑨]白居易《杭州春望》诗: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⑩]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2]语出《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列传》。
[13]北宋柳永《望海潮》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嶰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4]杨孟瑛,字温甫,重庆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其时西湖淤塞,杨孟瑛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北起仁寿山、马岭山脚,南至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连接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
[15]杭州西湖慕才亭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16]苏小小,六朝南齐时歌妓。家住钱塘(浙江杭州)。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常坐油壁香车,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
[17]唐李贺《苏小小墓》诗: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1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9]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20]秋瑾(1875-1907),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反清革命。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21]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22]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诗: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23]李白《蜀道难》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4]杜甫《梦李白·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25]辛弃疾《贺新郎(并序)》: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26]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7]白居易《西湖留别》: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8-05-12 23:04:30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