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米沃什】使命... [米沃什]
- 中国十五首... [佚名]
- 浅析诗人是如何用谎言进... [娄季初]
- 触摸金刚经... [佚名]
- 人间词话... [【清】王]
- 《诗 的 沉 思 录》... [荒原易人]
- 【爱伦坡】诗歌原理... [爱伦坡]
- 【转】荒原易人《论诗歌... [荒原易人]
- 【转】荒原易人《论诗歌... [荒原易人]
- 七律 感时... [诗人雪珂]
- 最叫绝的爱的姿势... [烽火]
- 唐诗300首欣赏... [沈其安]
- 七绝 惊梦... [诗人雪珂]
- 宋词300首欣赏... [沈其安]
- 【转】我们消灭了贵族,... [杂家]
- 一个不断反省自己的人 ... [觅雪嫦晴]
- 晋诗卷五... []
- 诗人阿红与农民诗人金玉... [纪有志]
- 《东关桥》唱酬诗稿... [易金切]
- 侯铭专版发表于《市中新... [金戈铁马]
1、不断反省自己
觅雪:老三。
老三:在。
觅雪:聊聊行吗。
老三:可以。
觅雪:我觉得你平时是不是有些沉默寡言呢?但是谈起诗歌来你还是满激情的。我说得对吗?
老三:我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的人。
觅雪:是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你时时在内敛自己。
老三:应该是的。
觅雪:有时想放,但是放不开,放完了马上就去反省,呵呵
老三:是的。
觅雪:其实你的内心有一团火,但是你不让其彻底燃烧。
老三:在所有的人类灵魂中,只有诗人是最敏感的,唯其如此,才更加寂寞和痛苦。
觅雪:就是说诗人的内心非常丰富,和现实有时显得格格不入。
老三:的确如此的,有人说,为什么我不积极的明亮的去写作,为什么总显得很阴郁。
觅雪:我想你是一直在追求精神的层面,而社会又是那么物质,因为现实有时让人明快不起来。
老三:嗯。
以上的这段对话是我与那个叫老三亦梅,有时也叫梅边吹笛的诗人的一次对话,也是因为这次对话,才使我真正的走进了他的诗里,我悄悄地潜进他在红袖的诗集,一口气读了他所以的诗歌。他的诗歌不多,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每一首都是精品。他的才气他的认真、他的执著、他的激情、他深层的思索,都可以反映到他的诗歌里。
在我读到的他大部分诗歌里,感觉他是以一种“匠心独运的意象与古典诗歌的语境”完美结合。构思出优美大气,能引起懂诗又喜欢诗歌厚重人的共鸣的好诗。他用其心的敏感和笔触的犀力,使得他在深夜倾听灵魂赤裸的自我盘点,甚至坦然穿行于空旷的语言空间和梦的神秘叙述中。
2、我不诅咒生活
梅边吹笛:是的,我不诅咒生活。
梅边吹笛:可是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拥有中又不断的丢失自己
觅雪嫦晴:你以笔为犁耕耘稿纸,反复吟咏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奈,用文字的讥讽一针见血的刺痛昨天今天和明天。
梅边吹笛:实际上,在现世,渴望一种逸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觅雪嫦晴:可是我们就是喜欢,明明知道不合适宜,还是坚持。
梅边吹笛:也许这只是堂吉柯德的中国盗版。
这是第二次与老三的对话。从这次对话中我感觉到:老三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他不诅咒生活,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无奈,用对诗歌的思索,来呼吁“诗歌的突围”,和他对网络诗歌的关注和批判。
他的努力不是徒劳无获的,他给热爱诗歌的人们展示出现代诗歌和古典变奏的侧面和断层。他的诗歌,像一个马不停蹄奋力前行的钟摆,听命于诗人独特的灵性的感悟,诗人的感悟在孤独的墙角不停的嘀哒嘀哒作响。甚至宁愿寂寞,宁愿让诗歌表面的光环淡些,留下很长的足够让读者思考的空间。
他把自己置身与长针和短针的追逐中,在十分厚重的冷思考中融进自己与众不同静的理性思维,突破一些网络诗歌的表象,拨开那些迷离的屏障,释放出自己独特的对诗歌的认识。
他从海子那里得到了启示,在他的那篇《网络诗歌的批判》中他很明确地指出:“迄今为止,海子的膜拜者所致力营造的这种“海子现象”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焦点在于:从海子诗歌所给出的中间价值限度里,临摹着他的悲愤和忧伤,蜗行于这个庞大而歧义丛生的价值迷津当中,他们怎样才能超越这个范式,以拓展更为广阔的诗歌空间?囿于他们不具备海子时代那种农业社会痛苦经历,缺乏一种生命体验的形而上的痛苦指数和强大的哲学精神支撑,他们的诗歌制作很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悲怆厚度,以至于他们的写作只是成为颇具痛苦意味的呻呤和‘私语’”。读他的这段话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以文字的方式尽可能完整而逼真地呈现那些存在的意象,以心灵审视现实的诗歌,进而“由衷的希望它从忧伤、哀怨的内心投射中脱颖而出,挟持着恢宏的悲剧意识和人格,步入更阔大更艰辛的跋涉。无论如何,“突围”是老三目前最动心的思索,也是他最有实际意义的策略。
3、我是朦胧的隔代遗传
觅雪嫦晴:你自己能给自己的诗歌定义一下吗?你属于哪一种类型?
梅边吹笛:应该是朦胧的隔代遗传,呵呵。
觅雪嫦晴:喜欢顾成那一类朦胧诗吗?
梅边吹笛:不喜欢。
觅雪嫦晴:看得出来,你的诗歌的确有古典的美,能感觉出来,那种古色古香的朦胧美。
梅边吹笛:我喜欢把诗歌的背景放在一种耳熟能详的人们感知的喻象里,从中挖掘一个有现代气息的美学向度,善于铺垫,喜欢在结句上反衬,我不喜欢一味的要古语。
觅雪嫦晴:清晰的意向而且是可以感知到的,我能感觉到的。
梅边吹笛:力求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语式。
觅雪嫦晴:是要那种可以体会的味道,还很耐咀嚼。
觅雪嫦晴:不晦涩。
觅雪嫦晴:可以意会。
梅边吹笛:只是在结构上变化。
觅雪嫦晴:语言善雕刻,你是属于精雕细刻那种诗人呢!
梅边吹笛:运用通感
觅雪嫦晴:多种表现形式运用自如。
梅边吹笛:把动词变化。
觅雪嫦晴:正因为这种变化,所以你的诗显得很老道很婉约很又内涵也很耐品呢。
梅边吹笛:把形容词的宾词作为表现句式倾向的主词。
梅边吹笛:省略和精简。
梅边吹笛:偏好成语。
觅雪嫦晴:嗯!感觉还真是这样。
当对话在继续深入的时候,我发现老三的诗歌是希望通过凝练的表现形式,与众不同的语汇,简洁明快地到达敞开的心扉,由此直面人生。
但事实上,老三的不少诗歌却如一扇半遮半掩的茶色玻璃门,他在竭力摒弃那种一览无余,明白畅晓的抒写形式,常常给读者那么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也就是朦胧吧!但是,当你认真去赏析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他才是真正需要欣赏者颇费心思去领悟和意会,去理解的那个造境高手呢!他是期待欣赏者们远距离的观赏,近距离的解读。当我对老三进行全方位的关注时,我才看清他的庐山真面目,“是朦胧的隔代遗传”。
与他深刻的诗歌理论相比较来说,他的诗歌更像一张大写意的风景画,画里透出诱人的光亮,就如同那些闪烁的在水底的星星,不时照亮绸缎一样静谧的湖面,美不胜收的感觉时时捕获你的神经。他的诗歌擅长采用委婉的暗喻和意向的转换,所以诗歌中频频呈现纷繁的意向和朦胧所带来的不透明的美,他还吸取传统的表现形式,用别致的语句描述缤纷的意象组合,生产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大餐。“朦胧的隔代遗传”巧妙而幽默的给他的诗歌做了最好的诠释。也确定了老三的诗歌走向,匠心独运的意象与古典诗歌语境巧妙的结合,并呈一种上升的趋势。
4、只能用心去意会
觅雪嫦晴:你对网络诗歌的看法也很客观,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觅雪嫦晴: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写诗。
梅边吹笛:在有个好句子的情况下。
觅雪嫦晴:一个好句子就可触动写诗的神经吗?
梅边吹笛:没有好句子,我一般不写。
觅雪嫦晴:什么样的句子才是你认为的好句子啊?
梅边吹笛:所谓的好句子就是具备朗朗上口和意象衔接巧妙。
梅边吹笛:读上去简单,想起来有韵味的那种。
觅雪嫦晴:其实一首诗里能有你说的这样的句子是很难得。
觅雪嫦晴:这样的句子去哪里得啊。
随着对话的深入,我对老三的认识也在深入。而他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抹都抹不掉呢!
阅读他的诗,你会感觉诗的主题和语汇都融入了景观营造的氛围中,对日常生活的体验,通过诗性的话语建构的探索表现出来。
我们不妨慢慢地走近他的诗歌,看看他的这首《在秋天里打捞的渔歌》就会清楚的。他在这首诗歌里所创造的境界,正如编辑的评语那样:“这是一组颇耐人寻思的诗歌,每首诗歌的题目中可以解读出诗者面对孤独与突围这一难题,而陷入难以解答的现代性焦虑中。也许可以《竭泽而鱼》却“在通往春天的南辕北辙”;也许尝试着做一条《漏网之鱼》,但“所有揭竿而起的箴言疑窦丛生”,故而所有的结局可能是《缘木求鱼》,经历前生、今世的种种假设与许诺,藉以寻求精神资源。对历史属性不明的当下现实,诗者以自身为现代性坐标,又对其表示怀疑:“欲壑深不盈尺/有谁能一苇渡过”,突围依然呈现出一种怀疑和反思的冷峻姿态。
瑰丽丰富的意象,流露深沉的忧患,大气、深邃,仿佛是一首秋天的渔歌,悠长、凄凉,又有淡淡的哀伤……
在他错综复杂的意境中,诗人所表现出的意象绝对是丰富多彩的,从而还体现出了他很复杂的意识和多层的构建,他的诗歌有一种建筑的美感,既有明朗的色调,又蒙上了一层朦胧婉转的氛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朦胧的隔代遗传。看得出来他的诗歌来源生活,又经过作者巧妙的构思,这就很容易和欣赏者产生共鸣。
“相信我我单调的注释比佛经更具真谛/以佛的名义以彼岸的名义以太阳的名义/倾听我始终如一的教诲/舍本求末/追随我去收获你们遗弃的贝叶/经历如流的时光搓洗/神幔渐渐褪色/我木然的法眼无力穿透深邃的岁月/欲壑深不盈尺/有谁能一苇渡过。”读这样的诗歌,相信无论是谁,都会个发出由衷的赞叹,语言的神奇,构思的独特,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是在力求构建一首内涵博大,意象清晰的诗歌。读他的诗歌,豁然发现:他的诗歌中呈现两种不同风格的迹象,一种继承朦胧诗歌的写作技巧,另外一种贴近30年代徐戴诗歌追求唯美的手法。这些分别表现在他关于感悟生命和爱情的诗歌中。他能够敏锐的捕捉瞬间感觉在心头的闪现,诗歌内含细腻缠绵和饱满的激情。他的爱情诗歌还具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细腻和透彻。“有一种美丽要经历洗练/也许/有一种爱/必须忍受彻骨的冷藏/才风韵绝代/多情又何须泛滥四季/当冰雪消融/弹落一地绯红/随着冬天/让我们离去。”
正如他独特的诗风,以及对待诗歌热忱的态度认真而执着,写作心态非常松弛有序,追求的是知音一般的解读。可以说自阅读他的诗歌开始,我就毫不犹豫的相信:他有作为诗人的天赋和灵性,他的诗歌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不可避免的喜欢上他诗歌的厚重感,还有那种具有内涵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无疑具备男性阳刚的力量和举足轻重的份量。那种深刻的表达和淋漓尽致的抒情,刻骨的爱同样会唤起心灵深处的苦涩和回忆。跋涉在诗歌园地中寻求自我表现,并不断超越自我,摒弃做作和娇柔,把这种内心的激越融入诗歌那种纷繁的节律中,他的诗不仅仅是一幅幅画面,更是一种目光敏锐的探寻,是对人生的追溯和对爱情深沉地思索。他的诗歌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还给读者深深的思索空间,所以我们只能用心灵去意会,其中巨大的空间和思想的深邃,以及那种超然的美感!
附一首我比较喜欢诗歌:
《在秋天打捞的渔歌》 文 / 老三亦梅
一、竭泽而鱼
临渊羡鱼 鹭鸶斟酌了整个夏天
结网的构思搁浅于蛀虫缤纷的残简
鱼鹰走失在没有航标的月蚀之夜
以季风的名义 秋天怂恿旷日持久的围猎
镰刀收割麦子狼收藏兔子的尾巴
藏羚羊钉挂在瞄准器的十字架上
我黄金般灿烂的沙洲
狼籍着猫或鼠的匆匆足迹
你们秘谋掘开哪一处堤坝
引生命的水灌溉美丽的罂粟花
而那八百米矿井深处流窜的又是哪一群鱼
把地淘空 把我的河床凿穿
穿梭在我犬牙交错的迷宫里你们何去何从
坍塌和冒顶如影随形 有谁告诉我
那一缕纤细的阳光丝线
将断送在哪一记风镐的阴差阳错
风沙逼近我威严的城石头的城草木的城
只有刚刚砍伐的树茬仍在殊死顽抗
奔突在城市高楼壁立的峡谷
谁同我一道溃向风声鹤唳的冬季
山野里累累硕果被秋风一网打尽
村庄节节败退 钢铁作坊从老榕树粗枝大叶的掩体
倾泻浸毒的箭矢 遍体鳞伤
我把最后一滴血泼向枫叶
再次点亮秋天绯红的意境
竭泽而鱼 在通往春天的南辕北辙
干枯的河床婴儿般洁净如洗
当啄木鸟如期凿开严冬的闸门
寒冷长驱直入
二、漏网之鱼
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
我是那尾漏网之鱼
从《逍遥游》的简册仓皇逃窜
蒹葭苍苍 谁在河的对岸伫立至今
蝴蝶的泪烙伤我的手心
沿着我掌中沟壑纵横的河床
鲲鹏的梦由此冲向茫茫雪域
一路向北 北方有溟
冰川镶嵌我万古不息的呓语
即使成为化石也不涂改遨游的造型
当各拉丹冬的雪渐次消融
我嶙峋的骨架蜿蜒游出刻着水纹的陶罐
在东方的黄色土地上流离失所
姜太公的钩饵在我腹中锻造的
那柄鱼肠剑划破了战国的牛皮版图
铁马金戈 城头变换着眩目的王旗
护城河的热血煮红我雀跃龙门的鳞甲
任浑浊的黄河淘洗千年也毫不逊色
长歌当哭 巡游在长城的万里河堰
生命一茬又一茬麦子般生生不息
向日葵瓜熟蒂落或者被风吹熄都是劫数
当野菊花拒绝冬天的晨曦
纵嵇康十指如轮 《广陵散》终成绝响
梁山泊那根骨刺卡在招安的喉咙
所有揭竿而起的箴言疑窦丛生
东风以及西风无论那一阵风
只不过是季节匠心独运的旌旗
宫门紧闭着 岁月的广场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
我该游向何处 在泾渭分明的路口
我孤独的灵魂会在哪一湾清澈里
产下丹桂般的卵 富饶而又芬芳
石头哦 河底棱角粗砺的石头
在如泣如诉的时光里圆滑如卵
池塘空了 鸭群举着春天的彩票
挤入白天鹅的童话
用大雁坠落的羽毛包扎我遍体鳞伤
大雨滂沱 收获的****一泻如注
在桅杆断裂的茫然眺望中
月寒如铁
三、缘木求鱼
如果航线可以重新抉择生命可以再来
那我一定是那只虔诚的木鱼
空洞而又肃穆 沐浴着缕缕檀香
我已皈依如木
可总有经文的蝌蚪蛰入我水草丰美的记忆
蜘蛛把网撒在墙角 等待捕捉我遨游的梦
前世的因如何缔结今生的果
空空空空我以循环千年的空空如也
回答你们昼夜不舍的询问
佛案上鼠迹斑驳 猫儿舐着爪子
琢磨着临空一跃中蕴藏的深刻禅意
梵音悠悠 何处是你们望眼欲穿的彼岸
我的前生究竟是哪一株茂盛的菩提
忍受着风刀霜剑和无边的孤独
在爬满青藤的月夜且听虎啸
刳木为鱼 我游离苦海
剃度在泥塑金身的佛前
大彻大悟吧把眼睛闭上把心留下
此时 你们仍在祈祷幸福从天而降吗
没有云梯的天堂大门敞开着
云雀欢叫着 昙花竞相怒放
百年不变的风浪萍无驻
相信我 我单调的注释比佛经更具真谛
以佛的名义以彼岸的名义以太阳的名义
倾听我始终如一的教诲
舍本求末 追随我去收获你们遗弃的贝叶
经历如流的时光搓洗 神幔渐渐褪色
我木然的法眼无力穿透深邃的岁月
欲壑深不盈尺 有谁能一苇渡过
编者按:
这是一组颇耐人寻思的诗歌,每首诗歌的题目中可以解读出诗者面对孤独与突围这一难题,而陷入难以解答的现代性焦虑中。也许可以《竭泽而鱼》却“在通往春天的南辕北辙”;也许尝试着做一条《漏网之鱼》,但“所有揭竿而起的箴言疑窦丛生”,故而所有的结局可能是《缘木求鱼》,经历前生、今世的种种假设与许诺,藉以寻求精神资源。对历史属性不明的当下现实,诗者以自身为现代性坐标,又对其表示怀疑:“欲壑深不盈尺/有谁能一苇渡过”,突围依然呈现出一种怀疑和反思的冷峻姿态。
瑰丽丰富的意象,流露深沉的忧患,大气、深邃,仿佛是一首秋天的渔歌,悠长、凄凉,又有淡淡的哀伤……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