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古风
本栏所称的古风,是指唐代所称的“古体诗”,即写诗不依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虽有一般规律但不严格约束,每句多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尤俊峰
主编寄语:续写国学经典,遍寻网络情缘。风花雪月惹人怜,静守心香一瓣!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古风雅韵  >>  古风
解读历史经典 明悟帝舜故里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858        作者:吕步震        发布:舜文化        首发时间:2014-03-03 19:07:05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释读历史经典  明悟帝舜故里

吕步震

摘要:《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之居深山之中”。《史记》认为,“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结合现实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考古证据和史籍记载,我们得出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这个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早在千百年前已有定论。近代顾祖禹又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已经提出,并已载入国家典籍《古今图书集成》。

关键词:垣曲;诸冯山;帝舜故里;释读;舜文化。

舜是五帝之一,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但是,舜帝故里是哪里,孟子与司马迁的说法不太一样,孟子说舜帝“生于诸冯”、“东夷之人”(有专家说:东夷距西夷千有余里,实指河东区域,以黄河南北流向为界,东为东夷,西为西夷,那么东夷就是指河东区域)。司马迁则说舜帝是“冀州之人”(两河之间为冀州)。现在对舜帝故里地望大体有以下六种说法,即山西垣曲说、山西永济说、山东诸城说、山东菏泽说、河南濮阳说、浙江上虞说。有人就将山西垣曲说与山西永济说归于司马迁的冀州说;山东诸城、菏泽、河南濮阳说等,在上古时代属东夷之地,于是有人将这三种说法归于孟子的“东夷说”。“东夷之人”、“冀州之人”是两大代表性说法。上虞说既不在东夷,也不属冀州,没有古史经典准确的说法,据传是舜的后裔迁居之地,不是舜生的故里。

  对舜帝的认识需要进行区别,注意不矛盾的地方:出生地、安葬地、迁徙地、巡视地、祭祀地:

  1、出生地(故里):山西垣曲说,符合孟子、司马迁的说法。其它几种说法有待研究。

  2、安葬地:湖南省舜帝崩葬地,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运城鸣条岗舜帝陵。这两种说法各有不同证据。最近又有第三种说法,在浙江绍兴云坛舜王庙区域也有舜帝陵。

  3、迁徙地:全国各地(可能为大舜本人避居、巡视、,也可能为家族、部落、后裔、族群祭祀)迁居地,大舜仅仅成为孝德的化身或符号)。迁徙、躬耕地的不同,就表明大舜族裔的迁移有所变化。例如,究竟是虞舜生于山西,还是其后裔迁徙其它各地,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4、巡视地:作为帝王,帝舜进行视察工作。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南巡到过衡山,到过苍梧九嶷山,这是不容置疑的。《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舜帝每五年一大巡,三年一小巡,在他39年的治国中,大约有7次大巡,或13次小巡。所以,舜文化在全国普及的比较广泛,有许多争议的地方。

  5、祭祀地:由于历史上把舜立为道德楷模,二十四孝之首。老百姓十分崇拜,所以各地兴建庙堂,加以祭祀,就如祭祀孔子、关公等一样。大江南北处处都建有舜庙,处处留下口碑。如,据考证,在过去垣曲境内建有八座舜王庙,还有九男仰舜亭、舜王塔、娥皇、女英祠;其它祭祀地也有很多。

  各地崇拜舜帝,举行公祭舜帝大典,有大规模的祭舜活动,都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一、垣曲说佐证根据

  我认为舜是山西垣曲人,更有道理,逻辑上更能够自圆其说、历史文献更丰富、历史条件更完备。

  (1)远古历史文明

垣曲历史悠久,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前、后期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有古老的恐龙化石,证明是生物较早繁衍的地方。更有450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发现,这里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垣曲被誉为世界人类始祖基地。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陶业五代(仰韶、庙二、龙山、二里头、二里岗)等陶业不断代。全县共有430余处古代遗址。60万年前南海峪古猿人发明石器和用火的记载,在历山镇北门和南门上又有“帝舜故里”、“古负夏”门额雕刻记载。舜文化的古代文化遗址、遗迹就有32,民间故事传说有135个,其中龙山文化遗址40多处,夏商汤周文化遗址更多,汤都于亳,与葛伯为邻,这些遗址遗迹在史书中均有记载。时势造英雄,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这表明此地,是孕育舜帝良好的天时、地理、人文基础条件。

(2)祭祀崇拜见证

相传,垣曲是中华人文始祖舜帝的出生和早期活动地。

《尚书尧典》记载了大量关于虞舜的传说故事。《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孟子所言的就是垣曲的“诸冯山”、“负夏城”和“鸣条岭”。《史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史学家司马迁所言的“历山”、“ 雷泽”、“ 卫地”、“寿丘”、“河滨”都在负夏城周围不远的地方。从现存的,清康熙十一年版《垣曲县志》可以发现,在县志的扉页县境地图上,标记着诸冯山、瞽冢镇、尧王庙、虞舜庙、舜井、历山、沇水河(舜清河)、娥皇女英祠等等与舜有关遗址。

负夏城遗址是4300年前黄河以北最大的都市遗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都城遗址,考古成果表明了舜未登帝位前,是舜所建负夏城的确切位置。特别是,从垣曲境域内挖掘出的40处龙山文化遗址的600余件龙山陶器,更加印证了舜在垣曲“寿丘制陶、迁于负夏”的说法。

有史以来,在垣曲县以古负夏(今历山镇同善村)为中心,围绕虞舜传说形成了一个密集性虞舜文化圈,广大民众对虞舜崇拜莫至,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而舜王庙庙会就是虞舜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庙会分祭奠、祈福、娱乐、商贸、巡会等步骤,在巡回的路途中,所经村庄备有荤、素之别的斋饭。

垣曲历山的舜王祭祀活动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据相关文献资料查证,最迟在汉、唐、随、元朝时期同善村就有重修虞舜庙记载,其建筑颇具规模,总占地30余亩,房屋约二十余间之多,院内有120余通碑林,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宏伟壮观。逢年过节,前来求神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庙会香火不断。那时候,每逢清明时节,村里就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山南海北,前来的人特别多。

明时,舜王祭祀大典在同善当地已经颇具规模,在负夏城虞帝庙祭祀大典上,除了拜神祈福等祭祀活动外,还有各种买布匹的、家什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商贸活动,同时还有舞龙、狮子舞、高跷、旱船助兴,在周围县乡村有着广泛的影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一天,周边数十个村子,乃至山西阳城、翼城、绛县等地及河南渑池、新安、济源等地的信男信女们都会纷至沓来,参加祭祀大典,规模达数万人之众。

清朝中叶,舜王祭祀大典在同善已经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每逢大典活动前几天,周边乡村的人便会前来祭拜神灵,许愿、还愿。在这几天的日子里,集市上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火朝天,民间各种杂耍可谓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前来烧香许愿的、还愿的,求舜神赐福、赐子的、消灾灭病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而且据虞帝庙碑碣记载:在民国之前官府免除帝舜故里附近8个村的粮赋差役,以保证祭祀费用。每逢清明,附近8村的村民就会鸣锣击鼓,自发云集虞舜庙,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盛会,同时还聘请戏班助兴。前来参加祭祀的香客,有沁水、翼城、绛县乃至渑池、济原、新安、洛阳的,也有陕西、河北、河南的。而且,官府还明确规定,祭祀活动期间,官府不得擅自进入庙区(负夏城)拘捕人犯。

垣曲境内有八座舜王庙,一亭一塔一祠:

诸冯山舜王庙    负夏城虞帝庙    上堡村姚祖庙     神后村舜井庙    

文堂村虞舜庙    舜王坪舜王庙      村舜王庙       村舜王庙

回村九男仰舜亭  宋家湾舜王塔    卫地娥皇、女英祠

二、祭祀古庙会 佐证依据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在《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德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尽心上》中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太史公司马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又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尧典》曰:“德自舜明”。

  《史记》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24——1680)在《读史方舆纪要》其《山西·垣曲》卷中定论:“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他还从成书于1726年的皇家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之《草木典》和《职方典》中,查到了“舜井”和“舜乡泉”的记载:“舜井治北四十里,即舜浚井时匿空出处,旧迹尚存。”还有:“井东北里许,路旁古柏,干大十围,荫复亩余,也传舜乘凉树下,用手抱转,掩避日色,至今横亘数十步,其枝交加,如龙蟠风午,苍翠可艳,行人多聚息于此。”“舜乡泉,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有关舜出生地诸冯山,古负夏,舜王井,舜王坪,瞽叟塚,寿丘、雷泽等风景名胜,从元代起就有记载:舜帝的传说、故事、诗词更是汗牛充栋;垣曲近年来的考古挖掘,更予以充分佐证。《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善事的记载,都是舜在故里所为,所以《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

 《古今图书集成》在《职方典》中载:“诸冯山,县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还把诸冯山上的“舜王泉”称作“舜乡泉”,说:“舜乡泉,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还载:“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山下有娥皇、女英祠。”

 《孟子·公孙上》载:“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从此,故里人们把瞽塚镇有更名为同善镇。

  晋代皇莆谧(215——282年)《帝王世纪》其文云:“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嘉庆年间、垣曲知县薛元钊在《重修历山舜庙记》碑文中说:“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妫水发源于,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迄今考之,群峰拱,双流带围。佳木葱笼,可作桢干之选。丰草绿褥,堪作参芪之功。层峦叠嶂,气聚精团,诚三邑之壮观,实古圣之遗迹也。”

 明代陕西咸宁知县,行取吏部主事马逢造,在《重修舜井双池记》碑文中言:“邑北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踪。”

 《平阳府志》云:“垣曲县有诸冯山,瞽镇。夫负夏在卫,今垣曲东界,即古卫地,则诸冯,负夏相去不远矣。”

《平阳府志》卷(三十六,艺文)载有一篇《勤修舜王庙序》文中有:“去垣邑城四十里,为负夏,山上有瞽,下即帝舜浚井处。井至今历几千年矣,而水不涸,且出没无常,每当旱岁,水涌喷洙灌几百亩。地里民赖之。设庙三楹,旁列廊宇,后建寝宫,二女像在焉。”

 《平阳府志.古迹.垣曲县》记载:“县北四十里有舜庙,有井亭,每年八月十七日有司致祭。”以上古文化经典佐证,垣曲县千百年来,历代都在传承着舜帝祭祀文化,这样的民间风俗文化已成百姓的自行活动规律。

三、垣曲古代 碑刻佐证:

 清代董尔性,河南洛阳贡生,顺治十六年(1659)任垣曲县令。在《垣曲重修舜井并建祠宇神异碑记》中,有“邑北四十里,有瞽村,迤上二里许,有阜熊熊而起,乃瞽叟也,背负小玲如带,井出岭右胁下,紧与抱,岭左十数步有窟,窍然而深,与井平直,对列如目,相传为东家井,即书所谓匿空旁出处也。”

 ·道光年间,山西太守王炳勋,在《重修舜井庙记》中载:“虞帝庙寝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井上有亭,翼然列于基上,曰圣井亭。斯井也。形势高峻,层次巍峨,北景历山,面仰诸冯,前临负夏,后依叟。遥而望之,出云降雨,凤峙鸾翔,固若有龙盘虎伏之象。考其碑,盖自明始。邑侯梁公重建。顺治年邑侯董公重修。道光间我三村又复别而创之也。”

明代廪员张治美在垣曲十景之一《舜井流长》中咏道:“山城舜井至今存,大孝遗迹百代新。岁久已消谟盖迹,泉流不尽好生人。澄清夜印千秋月,灌溉恩博万载春。孝思不随身世去,朝朝常结历山云。”

明代进士文皓,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在《瞽叟村晚眺》中咏道:“烟里人家树里村,我来访古欲销魂。舜王井上生秋雨,虞帝祠前曳夕。”

明代进士赵载、官至操江都御史,在《题洪庆观》诗中,他咏道:“舜井汤城指顾中,两曲清流来迤郦。”

明代诗人王智,也咏出:“舜日尧天今幸见,讴歌击壤乐升平”的诗句。

在清版《垣曲县志》中,有张尔庸《登历山》诗云“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尽,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声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虹霓。”

·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一通石碑上,有“垣曲县北四十里许,王屋之麓、瞽之南,负舜井,跨邵原,环围峰峦,青翠形胜之地也,”的记载。

在同善镇政府食品店做脚踏石之用的一通清.光绪十二(1886)重修,虞帝庙正殿的碑上,有虞帝殿由来远年,想当初经营之量度而谋为者,必谓南近诸冯,北连负夏……”并述明此庙在大元至正(1314),大明正德(1506)年间都重修过。

据省志记载:“瞽村东南有雷泽。”解放后,地质队在此地作了大量钻探。据探测,该遗址处地下的河湖相堆积物厚度达60余米。当地群众在打大口井时,在七八米深处,证明距今三千多年前,这里是一片白芒芒的湖泊,是渔业生产之地。如今已变成肥沃良田。因这一带天气稍有变化就刮风下雨,多响雷电,这就是雷泽之名,缘由此说。

《舜石龛》诗曰:“丹岩翠壁立千尺,壁上龛大三两间。老树抓岩据石居,白云飞去又飞还。”

这里就是瞽瞍,握登夫妇曾经住过的石龛,也是“握登见虹意感而生舜”的地方。传说;一日,握登上山打柴,偶见天上升起一道彩虹,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她坐下来越看越入迷,恍惚间,只见一美男子从彩虹中扑下来,直冲她的怀中。一时,握登兴奋异常,情不自主。转瞬间,云散虹去,天空晴朗,她也清醒过来,从此就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舜就生在此龛里。

据古县志载:“清代乾隆八年(1743)任垣曲知县的北直曲周进士王今远,曾到诸冯山拜竭过舜庙,并留有《诸冯山拜舜庙》诗。诗曰:“陟凌幽蹬,苍山古庙开。衣冠俨岁月,栋宇蚀风雷。一水鸣青嶂,千松覆翠苔,湘江春共远,梧竹泪环猜。列笏岩争拱,罗簪岭互回。阴争雕陛藓,两剥断碑莓。路逼藤萝暗,墙依薛荔载。象耕余访佛,曾午若徘徊。野赛传椒酒,遗墟问劫灰。至今萧鼓奏,朱鸟欲飞来。”

他还有一首咏诸冯山舜庙的:“舜庙空山里,弹丸气色章。山川环绣壁,风雨蚀雕梁。椒酒寒烟老,莓苔野径荒。遗文搜断竭,怀古入苍茫。”

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垣曲县志》中,说舜出生地诸冯山,北依太行,南距大河。东有王屋山为左辅,西有中条山为右弼。邵原关扼其左险,横岭关,扼其右险。峰峦叠嶂,涧谷幽阻。孟子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山河表里,形胜可凭。美景点缀大地奇观。”

碑刻是佐证历史文化眼见为实的有力证据,这些在历史进化史上,具有传承性石刻文化记载,这些真实性祭祀帝舜故里文化的记录,是任何读者可释疑解惑的,是任何疑古派可心知肚明的。

四、家谱、族谱、村志佐证:

清代车氏家谱中,有关舜的诗词,如:“舜庙空山里,弹丸气色章。山川环绣壁,风雨蚀雕梁。椒酒寒烟老,莓苔野径荒,遗文搜断竭,怀古人苍茫。”

姚家家谱更有充分的证据说,姚姓是姚家的先祖。

《姚氏家谱》八世孙增员宪虞在序一“雍正癸丑年立谱序”第十八页中记载:“夫姚氏姓,黄帝之后也。盖舜黄帝八世孙,生於姚墟,因氏焉。尚书云:禹封舜后於虞而客之。地志云:虞城在陕州。此陕州者,未知为吾勤祖之故土否?缉但闻祖父常言,勤祖原藉西秦,迁徙而家於洪洞,自洪洞而游宦於垣曲。”

吾族家谱序言中有载有:“夫姚氏姓,黄帝之后也,盖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墟,因氏焉”。由此已知帝舜乃吾姚氏之始祖也。

《南堡村》村志:

1.《南堡村》村史记载:“南堡村位于海拨2358公尺的历山锯齿山下,鸣条岭以南,宋家湾以北是氵允 河的出口峡谷口,东南有海拨1119公尺的诸冯山;西南有海拨1058公尺的麻姑山,是两山分界处。境内有一古河道,为垣曲县五大河流之一,当地群众称谓氵允                   河。此河全长200余华里……南堡村东面是东坡,西南北三面有城墙,并设城门楼,南门正中外边横额书写“翠屏”,里边横额写“下张堡”。

2.“村名演变”条记,根据县志记载,南堡村这个地方,早在100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尧舜时期村名为负夏。

尧舜时代,《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耕于历山,卒于鸣条。”在鸣条岭以西的神后,并建有舜王庙和舜王井,舜父死后,葬此处。人们为了纪念舜父瞽叟,将负夏村改名为瞽冢村,距今三千多年历史。

当地历史上有舜庙。清乾隆《垣曲县志》载“县境人物以舜为冠,历史古迹以诸冯为首。”诸冯位于县城(古城)北40里处,沇水河从负夏城南浩荡南流入黄河。该村原有虞帝庙旧迹,今有诸冯山恢复舜王庙,为怀古祭祀舜帝最佳处。现在,舜乡公园北面矗立着上古“五帝之一”虞舜昂首挺胸,尽显王者风范的石雕。这些迹象表明对虞舜崇拜,已经在当地老百姓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

五、古代史学家 作证帝舜故里

古人对舜出生地的论述

关于舜的出生地以及被举荐前的生活、生产活动地域,古典籍中最早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按时间先后序列如下:

1、见于战国时期“亚圣”孟柯(约前372年—前289年)撰写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尽心上》载:“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且被儒家尊为“亚圣”,还曾历游过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对舜出生地的记载,是最早、最为详细也是最为权威的。孟子治学严谨,其说必有所据,可信度毋庸置疑。

2、见于西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司马迁比孟子晚生约230年,出生于官宦之家,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他撰写的《史记》,史料价值大,所记比较可靠,是可信的。

3、见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其文云:“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4、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他在《孟子章句·离娄下》注云:“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故曰东夷之人也。”赵岐虽言“诸冯”等地名而“负海”,在“东方”,但仍未确定为何地。所以,当时的东夷是个未知数!

5、北宋年间,曾任国子监直讲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孙 在《孟子疏》注:“今云舜生于诸冯,则诸冯在冀州之分。”这是他曾奉敕核定赵岐《孟子注》后,得出的结果。只肯定诸冯在冀州地域。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任秘阁修撰等职的朱熹(11301200)在《四书集注》云:“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他只说明这三个地名在东方,没有说东夷。

6、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421680),历时三十余年之久,参考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种地方志,撰成《读史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专论历史地理的经典名著。他在这部典籍卷四十一《山西垣曲》中,明确指出:“诸冯山在县(即原县治垣曲古城,今已被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笔者注,下同。)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他肯定了垣曲诸冯山,就是《孟子》云“舜生于诸冯”之“诸冯”。

7、清朝康熙中期陈梦雷编辑,后又经雍正帝命蒋廷锡较订,于雍正四年(1726)出版的皇家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在《职方典》载:“诸冯山,治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在[帝乡泉]词条下载“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在[历山]词条下载:“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山下有舜井及娥皇女英祠。”在[瞽冢山]词条下载:“县北五十里,一云鸣条山,瞽瞍葬此,今冢墓尚存。”在《草木典》载:“舜井,在垣曲县治北四十里,即舜浚井匿空而出处,旧迹尚存。”还载有“井东北里许,路旁古柏,干大十围,荫覆余亩。世传舜乘凉树下,用手抱转,掩蔽日色,至今横亘数十步,其枝交加如龙蟠凤舞,苍翠可挹,行人多憩息于此。”这里又肯定了舜生于垣曲诸冯山,和县治北四十里处之舜王井,就是舜浚井匿空而出处。

8、《尧典》载:“麗绛二女于妫汭。汭:即水边,水湾,两水交汇处。”神后乃妫汭之地。

9《诸子百家》载:“禹导沇,流入济,入于河。”

《垣曲县志》71页载:“沇水河,治东半里许为济水,支流其性见状不常,南流入黄河一名湛水,旧名舜清河。”这是374年前康熙年间赵叶麟先生所撰载的。

[26]《史记.夏本纪第二》白话史记卷二中(15页)曰:“疏导沇水,向东流叫做济水,流入黄河。”

   这些古代史学家在他们的经典中彰显了帝舜故里在垣曲境域中,地望链索物证的准确性,并与舜在故里中的方位、四邻、环境互为印证,有互为对接的合理性,尤其是孟子四而合一的方程组解和南宋朱熹对东夷的释疑,更令人心悦。

六、垣曲历代古文献记载:

舜生于垣曲诸冯山。“帝舜故里”在垣曲,不只载在了国家级典籍史册中,在垣曲历代文献中记载更早更多。从元朝十三年起有下列记载:

    1276年元月至元十三年古文献中有:垣曲“又有舜耕历山让畔之田,汤都、葛伯仇饷之所。”“让畔之田”是舜初年在负夏居住时耕历山的特征。这是其他纪念地耕历山所不具备的。

    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古文献中有:“垣曲县北四十里许,王屋之麓,瞽塚之南,负舜井,跨邵原,环围峰峦,青翠形胜地也”。

    1576年,明·万历四年,重修负夏北城门楼,楼外侧镶嵌“帝舜故里”石匾。南城门楼外嵌有“古负夏”石匾。

    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古文献中有:“回首诸冯,遥瞻亳野”。“惟垣为舜汤肇基之地,更以召康濡末之泽,生其乡,迩其居,风土淳厚,民物熙洽,执事辈自有纚纚详之者。独惟公之为垣一念,殷恳肫切,笔楮不能罄,讴吟不及祥,将何以继岘山之载,甘棠之泳,为吾垣召杜志无疆也。”同年古文献还载有:“历山亳水,圣址英然,舆图疆土,山川形胜,生齿市廛,声名文物,洪纤巨细,犁然陈,灿然备。回视曩昔,不止径庭矣。”

    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古文献中有:黄河“自天而来,天远而波长。随地而转,地厚而流浊。汤溪、舜井,汇然而并纳者,邑令觉也。觉了之解,非物非空。往者过,来者续,盈虚迭乘,万派而一源者,众宾悟也。”

    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古文献中有:“邑北距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塚。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迹。按遗址而吊芳踪,神圣虽往,风景如故。”

    1625年,明·天启五年,古文献中有:“垣之城以北,据诸冯、历山之胜,拥雷泽,轵川之险,宁虞靡固。惟是门之北曰:‘富春’。匾曰:‘舜泽不泯’,仿古绩志胜概也。”

    1629年,明·崇祯二年,古文献中有:“余於己巳(1629)之季春,驾巾车登历山,谒舜井,见天示仁孝於万古,泉石皆携灵气以行。於是酌井水而神爽,饱瑞色以言旋。”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古文献中有:“邑北四十里,古有瞽塚村,迤上二里许,有阜,熊熊而起,乃瞽瞍塚也。塚背负小岭如带,井出岭右胁下,紧与塚抱,岭左十数武,有窟。窈然而深,与井平直,对列如目。相传为东家井,即《书》所谓匿空旁出处也。”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古文献中有:“窃幸得栖僻壤以藏疏拙,且复睹古帝王遗教,考舜汤肇基迹,诸冯、历山、亳城,虞、商遗址,居然在眼;又为召公分陕地,皋落、邵原,甘棠遗爱,班班可考。”及“峰峦叠嶂,涧谷凼阻。孟子所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古文献中有:“去垣邑城四十里,为负夏,山上有瞽塚,下即帝舜浚井处。井至今历几千百年矣,而水不涸,且出没无常。”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古文献中有:“虞帝庙寝宫之前有井焉。斯井也,相传即亚圣孟子之书所谓‘浚井’也。祀典尚载志矣。井上有亭,翼然列于其上,曰:圣井亭。斯亭也,形势高竣,层次巍峨,北景历山,面仰诸冯,前临负夏,后依瞍塚。遥而望之,出云降雨,凤峙鸾翔,固若有龙盘虎伏之象。考其碑,盖自明始。”

1879年,清·光绪五年,古文献中有:“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妫水发源而汭亦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

七、《垣曲县志》佐证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垣曲县志》记载:

1. 垣曲县志序(二)县境地图中有“诸冯山,瞽冢镇,虞舜庙,汭 河(舜清河)舜王井。高落回村有舜王庙,九男仰舜亭。”等遗址记载。

2 50页“建置沿革”条中记:“垣曲古冀州之域”。

3 62页 诸冯山:治北五十里山明水秀,孟子所云舜生处。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

4 63页 瞽冢山,治北五十里一云鸣条山,世传瞽叟葬处,故名今冢墓遗迹尚存。

 虞舜庙在瞽冢村上堡,舜王庙在皋落岭回,唐尧庙在瞽冢村下堡。

554页形胜篇中记载:“孟子所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

671页载:“沇水河,治东半里许为济水,支流其性见状不常南流入黄河一名湛水,旧名舜清河。”这是374年前康熙年间赵叶麟先生所撰载的。

相隔94年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垣曲县志记载:

1. 历山(6页)在治北八十里,俗名舜王坪,相传舜耕于此。

2. 瞽冢山(8页)在治北五十里,俱言鼓钟相传瞽叟葬此,故又名瞽冢也。

3. 诸冯山,在县北三十里盘教水中,下圆而锐出,若牛心然瞽冢之回恋也。

4. 娥皇女英祠在舜王坪。

5. 邑北距40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叟冢,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迹。

解放后有两部《垣曲县志》各有专列卷、章记载。

解放后第一部《垣曲县志》(1993年版)王云洲主编。这部县志对舜文化有下列记载:

1、卷26民间传说,第十一章民间文学,第一节民间故事,舜王的传说记载“舜生诸冯”、“继母酷虐”、“负夏悲怀”、“直钩垂钓”、“历山种麻”、“躬耕历山”、“一线天”、“尧王访贤”、“姊妹并嫁”、“梳妆台”、“烹调较技”、“谷仓之险”、“浚井断绳”、“奶泉水甜”、“尧王考贤”、“怒斩小龙”、“一语之失”等17个故事。

2、卷27文物名胜,第一章遗址,第一节古文化遗址条下记载:神后遗址。大汉沟铜矿遗址。第二章古建筑条下记载舜王坪舜王庙。负夏城北门楼额“帝舜故里”。第三章古墓葬条下记载瞽叟冢。第七章名胜条下记载舜王坪,七十二混沟,舜石翁。

3、扉页上刊登,负夏城北门楼门额“帝舜故里”石雕原样照片一张。

第二部《垣曲县志》2000年版,李鹏主编,这部县志对舜文化有下列记载:

22古文化开发及利用,第一章舜文化,第一节遗址11处,第二节传说21个,第三节舜文化利用,文学作品有马长泰主编的《舜的传说》,谭文峰主编的《舜王传奇》,文联创办的《舜乡》。用舜命名的产品、馆舍、街道等文化。

通过20多年来的考察,挖掘出以下舜文化地望、遗址。即:亘方(垣曲)有舜生处(诸冯)、务成教化处(下庠)、做什器处(寿丘)、制陶处(河滨)、捕鱼处(雷泽)、舜耕处(历山)、凿井处(卫地)、结婚处(妫汭)、狩猎处(大麓)、建都处(负夏)、天下第一孝文化村(姚墟)、帝舜故里、古负夏(历山镇北门、南门)、让畔处(舜王坪井字田)、让居处雷泽湖(观坡村)、尧王访贤遗址(13处)、尧王第一面见舜犁地处(舜王坪第一犁沟)、瞽塚坟(鸣条岭)握登坟(回音壁)等70余处。这些序列性、密集性、传承性的系列文化物证,更加佐证了青海大学教授张广志先生的预见性见解,具有确凿性。

八、现代专家 学者论证:

   蔡运章(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在全国虞舜文化研讨会上说:“我认为帝舜故里在垣曲诸冯山比较可靠,决不可能在山东诸城、菏泽姚墟。”《史记》曰:“舜冀州之人。”垣曲诸冯姚墟在冀州境内,姚墟就在诸冯山上,它地诸冯与姚墟不在一处,相隔很远。最重要的是这山上还有舜石龛、握登坟、舜乡泉佐证。”这个生态条件的组成,不是人为去组合。我认为有四个条件1、建都城;2、农耕业;3、制陶业。4、铜矿开发”。

郑洪春(西安教授)接着说:“我同意蔡老师的观点,舜生于诸冯,由垣曲诸冯山文化可佐证。挖掘文化遗址要有序列性、密集性,构成一个证据链”。他还说:“文字的前身就是符号、不认识、不能等于不是字,龙山文化出现了文字。有七个条件可以具备文字的出现:最后他也阐述了七点理由1)、此地有连续性的传统陶业工艺(从下川文化、仰绍文化、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至夏、周、春、秋、战国文化)

2)工兵器的出现。

3)龙山文化发展到轮制技术,晚期达到高层水平。

4)纺织业的发展,发现了细麻布经纬要细,发现了丝制品

5)木器出现,发现了冶炼技术,是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铜器也出现。

6)建筑技术如城的出现,它由部落聚居而成,并由内城、外城、豪沟、陕西也有古城.

7)龙山文化时期发现有了文字,具备了仓颉造字的条件.郑洪春说:“文字的前身就是符号,符号不认识不能等于不是字,龙山文化始出现了文字。

垣曲帝舜故里就具备了这七个条件,有负夏城,有舜耕历山,有寿丘制陶。这是我在参加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我亲耳聆听到的。

张广志先生(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青海大学校长),在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说:“先秦史研究范围较大,秦朝以前文化基因在秦以前就种下了,在原始社会转入文明社会就是文明探源工程,也是尧舜禹时期,尧舜禹在河东区域,挖掘出的文化遗址有系列性、有密集性,构成了一个系列的证据链,这就会引起全国学者关注这里。这里(垣曲)有时代跳动的脉搏、有强烈的时代脉搏,就要用考古发掘出的事实证明。”他有说:“以孝治家,家稳定,以德治国,国家就稳定。国家稳定,靠德治国。”又说:“早期文明在晋南,这里说服力比较强,舜在4200-4300多年之间,舜进行了耕稼渔陶,发展了农耕文明,垣曲有很多密集性的地望佐证,舜在这里的生活链是比较逻辑的。”

南开大学教授张荣明说:“舜生诸冯在晋南中条山,山中有妫汭二水为证,因为有祖宗在中条山,虞氏在中条山,妫汭二水在历山舜王坪脚下,原来叫妫汭二水,后来叫教水。《尧典》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这是尧访舜之后所为。”这就是舜“婚于妫汭”的事实。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魏嵩山说“舜生之地,生于姚墟,生于诸冯,他们是一个地方,山东荷泽有姚墟之说,汉中成务县有姚墟之说,浙江上虞有余姚之说,山西垣曲有诸冯山,山上有姚墟之说,那里有确凿证据呢?我认为山西晋南(垣曲县)比较确信,因为哪里有舜的生母握登坟在也,后有舜的继母为姚婆之传而得名姚墟。”

湖南永州专家文桦在《重华传奇》一书中说:“舜生于垣曲诸冯”;侯马市原人大主任冯安泽在《尧舜禹传说》中认为“帝舜故里在垣曲”;浙江余姚市专家杨学明先生向垣曲县政府来函说:“他在上小学时听他的老师讲过,舜生于垣曲诸冯”;湖北省委副书记王坚给垣曲县政府来函说“舜王庙在垣曲胡村,写了当时建庙的手草本转交垣曲县政府”;山东省专家魏松山先生认为“帝舜故里在垣曲。”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善群教授说:“关于虞舜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场所及执政后的统治中心,有河东、东夷、余姚三说,余姚说不近情理,信者甚少,东夷说亦矛盾重重,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唯有河东说(垣曲帝舜故里)证据充分,信从的学者众多,最具有说服力。”

四川水利大学教授周述春先生,在考察完全国九处帝舜故里后,到垣曲是最后一站,他对当时的副县长刘社院说:“全国九处帝舜故里,唯有垣曲的帝舜故里可信度较大。”

山西省社科院哲学工程所所长李元庆贺电说:“考民族之根,究文明之源。祝贺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成立,祝愿垣曲在开发“帝舜故里”文化与弘扬舜文化事业中振兴发达。”

中国先秦史学会发来贺电说:“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时值新年伊始,欣闻山西垣曲舜文化研究会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谨向垣曲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各族人民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良好的祝愿。垣曲县地处晋南,作为上古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核心,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古代历史遗迹,弘扬虞舜文化,发掘虞舜精神,正是上古华夏文明的精髓所在。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舜文化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开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构建和谐的新垣曲再作新贡献。”

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在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说:“运城境内及周边各县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上古历史遗址遗迹可以用“俯拾皆是”来形容,因此,研究先秦史的学者们都应该到运城来考察寻访,同时,运城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区域,随着“探源工程”的启动和开展,将会有更多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运城探讨论证,揭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

胡长进先生界定帝舜故里在垣曲。他说:“帝舜故里在山西垣曲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垣曲的舜帝遗址具有密集性,垣曲的100多个传说故事具有传承性,垣曲有关舜的地上文化和地下文化具有序列性,垣曲境内有八座舜王庙一塔一亭一祠直久性祭祀文化具有真实性,所以,垣曲帝舜故里才是中国舜帝不二故里。”这是胡长进先生说的。他对帝舜故里的研究,与专家、学者却有着共识和相对恒常的伦理。游走于古人与今人的对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帝舜故里垣曲说,经过专家群的认真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帝舜故里载垣曲,有一多;二大;三早;四广等因素。即一多是遗址多,内容丰富,文化积淀非常厚重;二大是历史资源价值大;三早是年代古老,舜文化遗址都是在史前原始社会末期;四广是分布区域广,都在百十平方公里至二百平方公里之间,形成了一个系统广泛的聚落群。在上古时期,没有比晋南更重要的地方,舜的四大说及尧舜禹共同活动于晋南一带,应该说是理直气壮的。因为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汤都于亳都在晋南,比他地说法有理,所以说,帝舜故里垣曲说可信度比较大,由以上各方佐证依据,帝舜故里垣曲说是不可动摇地。

  九、民间文学与传说

  传说是历经千代的民间文化历史,是口述历史。为什么这里有传说、传说多,其他地方没有或者少?恰恰说明了舜帝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灵中的地位。传说故事广为流传,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和各地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相互印证,从而形成了传说遗存地。由于传说时间久远,加之历史史料记载不一,使传说发源于何时、何地的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对于这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保护它,就是让它在民间继续以多种形式流传下去,只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历史的传承,在垣曲一直延续。例如:

 1、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链

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链在垣曲有下列遗址,如:诸冯、姚墟、舜石龛、舜乡泉、负夏城、妫汭、寿丘、河滨、雷泽、历山、瞽叟塚、握登坟、舜王庙、虞帝庙等都相距在一个不远的区域之中。这些文化遗址符合古代原始人们在一个不远的地域中生活作业。如青海大学教授张广志(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所云:“这里的遗址构成了密集性、序列性,是一个系列性的证据链。

2、舜在垣曲帝舜故里有113个传说故事

垣曲有113个千年并传不朽的系列性舜文化传说故事,如:

舜生诸冯、神童显灵、瞽叟续弦、峡谷救人、先生起名、继母虐待、大舜上学、

逼舜离家、壬女毒计、听天由命、巧英救舜、善本善举、舜塔来历、舜迁卫地、

直钩垂钓、虞舜神柏、雷泽捕鱼、结网捕鹿、寿丘制陶、大舜驯牛、舜造犁具、         

野牛驯化、舜救继母、巧英捕鱼、大舜挖井、历山种麻、躬耕历山、 舜王酿酒 

天宽一线、舜做孝饼  韭丸瓜汤  双妻献艺  山猪犁地  断绳害舜、虞舜造箫、

火烧谷仓、驯化山猪、山神听令、公主考察、女不汲泉、 舜帝巡盐 、采药救象、舌舐母眼、恶人忏悔、公主回府、望贤若渴、尧访历山、鞭打簸簯   舜茶飘香 

龙击蜘蛛、护雛耕半、姐妹事舜、妃比正偏、舜王试妻、杂种由来、梳妆石台、

刀劈峡谷、文字之谜、珍珠冰帘、大舜斩龙、虞舜石瓮、皇姑幔来历、尧王斥鲧

历山采药、孝子风范、大舜除恶、天书传世、坪沿树顶、三大奇观  冻洌冰挂、

三酋争畔、奶泉常流、冷泪珠帘、舜封林迟木、餶磥变石、教民种菜、淘米甘泉、泉水发光、肉色石板、葫芦打水、历山大鯢、以真治假、猴摔砂锅、猕猴怕红、天书文字、寡妇崖源、舜孝其祖、蛮坟来历、 文堂来历、尧舜论国、历山日出、混沟捕猎、大麓不迷、峡谷来历、大舜接旨、问治国策、重用贤杰、接受禅让、

建都蒲坂、载舟覆舟、帝舜朝父、惩恶扬善、虞虎训龙、掌火驱兽、舜巡盐池、

德教典范、帝舜举贤、封象有庳、德化东夷、帝舜南巡、湘妃斑竹、鸣条英魂、

瞽叟塚茔

3、垣曲县(现代作家)有下列舜文化专著:

1、《舜的传说》            马长泰 车仁杰等人著   10万字

2、《帝舜故里》            吕步麟              10万字

3、《垣曲商城》            董伟华              30万字

4、《垣曲古城东关》        董伟华              35万字

5、《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董伟华              35万字

6、《尧舜禹演义》          姚建忠              30万字

7、《历山野人》            张开生              30万字

8、《垣曲考古》            吕东风              35万字

9、《舜文化寻踪》          吕步震  安泽锋 著     25万字

10、《虞舜传说》           吕步震  张文成 著     20万字

11、《舜乡情》             吕步震  安泽锋 著     20万字

12、《史前探源》           吕步震  安泽锋 著     10万字

13、《文明之根》           吕步震  张建宏 著     10万字

14、《河东五千年文明人》   黄有泉              25万字

15、《舜乡故事》           王建武  等人著        30万字

16、《舜文化研究》杂志     吕步震  主编   18  145万字

     合计                                       500万字

4、下列电视台排过帝舜故里纪录片

1、垣曲县电视台“大舜乡”栏目组

2、运城市电视台“河东之窗”栏目组

3、山西黄河电视台“黄河全纪录”栏目组

4、山西电视台“华夏文明看山西”栏目组

5、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

6、北师大“民俗文化”栏目组 

山西师大“民俗文化”栏目组

太原师大“民俗文化”栏目组

7、德国hdh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考察组”

8、中国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组 组长:王东亮。

山西省著名舜文化作家古声先生,出于对家乡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创作的长篇论《帝舜故里垣曲说》中记载。他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舜帝爷爷的好多美丽传说,像《史记》所记的“让畔”、“让居”、“涂廪”、“穿井”等故事,在各村中都广为流传。他们还说垣曲一带的使牛声如“咧咧,咧咧(向左),啦啦,啦啦(向右),也是从大舜开始的。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

舜青少年时代的生活链和113个传统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舜在故里链索文化相辅相成,千年不朽,并传承至今有许多垣曲籍的文学爱好者将他载入舜乡史册,并引起电视台现代媒体的快速播扬,从此,使垣曲帝舜故里这张名片打响中国,走向世界。

全国舜迹很多,是其子孙们带去的地名,我们应该综合古籍记载进行研究,特别是先秦的古籍,要群证,不可孤证。关于上古史,目前还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发掘工作。学术研究是不会穷尽的。帝舜早期活动在垣曲之野,经过考证,具有学术性、序列性、密集性、传承性。所以,垣曲说是比较可靠的,信从者较多。

古文献有这一系列详细记载;地面有密集的历史遗迹、遗址;古代诗人有众多的歌咏、游记;民俗有代代口耳相传舜的故事。这足以证明:垣曲诸冯山是舜之出生地,垣曲是历史悠久的“帝舜故里”。历山镇即古负夏已被省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垣曲帝舜故里文化,从资源上,垣曲舜文化遗址、遗迹非常丰富;从地域上,垣曲属冀州之域,地位重要;从考古上,从龙山到二里头、二里岗,有很大收获;从民间传承上,传说历史悠久,民间有很多口碑文化,传播4000多年;历史是现象,考古是证据,民间传承是依据,碑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历史记录,至少在学术上是有充足依据的。垣曲把帝舜故里文化扬举弘扬,播扬光大,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考之有证。这些可史为证的遗产资料,解除了所有涉猎舜文化的读者疑虑。

文化就是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传承物。

总之,帝舜出生于垣曲诸冯山的旧迹遗存,为民时的生活地域地望。地名历历可指,文献篇篇有证。地上般般有迹,地下宗宗有考。故事耳濡目染,遗风流传千古。传承合情合理,没有人为“硬伤”,没有牵强附会,证据确凿,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有力地证明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

作者:山西省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吕步震

地址:山西省垣曲县新城大街图书馆(103)号

手机:15534840578

邮编:043700

邮箱: swhyjh@126,com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逸云先生 评论 (评论时间2014-03-03 20:07:58)  
欣赏,大作有凭有据论证,条理清晰,观之幕然起敬,祝诗友写作愉快!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