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书画人物评论
本栏目主要发表对书画人物、摄影人物的评论文章,以本站会员为主。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寄南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书画影廊  >>  书画人物评论
我想在沈阳开个“石墨笔会”
文章来源:宫本朋        访问量:1599        作者:宫本朋        发布:宫本朋        首发时间:2010-03-28 13:07:00
关键词:我想在沈阳开个“石墨笔会”
编语:

如果有机会,我想在沈阳开个“石墨笔会”

        宫本朋于石墨居

       回忆在沈阳的日子:我在大连读书时,有许多老师都是毕业于鲁美,还有毕业于北京师大、中央美院。时常在画室里向我们在鲁美读书时的美术氛围很浓,不远处,就是沈阳音乐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等,我读的大连师范就是省会沈阳的“小缩影”,

       大连师范开设音乐、美术、体育 。我们学生在一起都互相学了很多知识。

        我读师范时只身一人来到沈阳(好几年没去了,以前和父亲在沈阳住过一段小时间······),沈阳市一个老城,曾经是“皇宫”、“盛京”,我去主要是游离各大广场、名胜古迹、大学、学院,增加自己的修养、见闻。

         在我的游离中,发现沈延毅的一幅书法,我对线条、色彩是一个敏感者,不好的东西,我不会上眼的。我的“眼高手低”伴随着我,也可能是优点。

      沈延毅自9岁开始学习书法,到89岁逝世,前3天还笔耕不辍,与书法结缘整整80年,可谓对书法钟爱之深、浸淫之深,以至终身从之。沈延毅的书学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从9岁到18岁,为他的启蒙基础期;18岁到40岁,为他的准备待发期; 40岁到75岁,为他的探索形成期;75岁到逝世前,为他的发展成熟期。

    第一时期,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对唐楷欧、褚、颜、柳诸家都悉心临摹研习,他在诗中曾写道:“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隋唐诸大家。六十年中如寤寐,几番梦笔几生花。”他这一时期所写的唐楷作品形神兼备,结体和笔法的掌握运用都十分娴熟,所下功夫之深,可以从他60岁和80岁写的欧体、颜体楷书中窥得,少年时期临摹唐楷积淀的深厚功底,对他后来书风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何体”,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对何绍基(子贞)的书法亦用功尤勤,这种影响一直到他的晚年书法,还能见到踪影。

  第二时期,沈延毅18岁时,父亲得知近代中国的碑学大师康有为寓居大连,他便携子拜见年逾古稀的康有为。此时的康有为已由当年“公车上书”的热血青年,变成了老态龙钟的长者,改良维新与保皇复辟的失败,使他离开了政治的漩涡,寓居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青岛、大连,以书画自娱,潜心继续他的碑学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可以想象到,衰年的康有为见到风华正茂、身高体健、学识广博、谈吐儒雅的沈延毅时是何等的心情,他遂对沈精心教授,点拨导引。沈延毅每天得以为老师磨墨理纸,亲睹老前辈的点画运笔之妙,遂茅塞顿开,深有领悟。临别之际,康有为嘱他要继而上追秦汉,以求格调高古,并以手迹两幅相赠,作为奖掖鼓励。沈延毅由连返乡,从此将家藏魏碑旧拓,披览临写,悉心揣摩,直至年逾不惑。他在这段时间里,把《龙门二十品》的险峻朴茂、《郑文公》的遒丽宽博,《张猛龙》的雄秀劲利,两《石门》的恣肆奇浑,融为一体,熔铸成了独具特性的北碑风格。

    第三时期,沈延毅在具备唐楷的基础和汲取北朝碑刻造像之精髓后,即开始了向碑帖结合、以魏入行的书体,进行了漫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他曾作诗概括他这一时期的书法渊源,诗曰:“积健为雄颜鲁公,渊源篆隶肆圆锋。别开生面书中象,一帜独垂百代风。”他首先以魏法用笔,兼参篆籀《泰山》、《石鼓》,汉隶《乙瑛》、《史晨》,以使其线条笔道一波三折,圆润遒劲,笔笔中锋,铁画银钩;然后借鉴欧阳询、柳公权瘦硬骨架结构为结体,中宫紧束,骨骼嶙峋,秀朗挺劲,风神迥然;继而兼取隶楷《爨龙颜》、《爨宝子》的厚重古拙、夸张稚趣,全面向何绍基的行书风格进行靠拢和进化,初步形成了个人风格。沈延毅对何绍基终身不弃,固然有家父自小对己的影响及对父亲的怀念因素在内,但何绍基的颜楷功底和碑帖结合的行书路子,是使他取法“何体”的最主要原因。何绍基的书法既存汉隶颜楷的雄健浑厚,又具北碑的清刚凌厉,他是将汉唐书法的气魄骨力、内蕴风姿与北碑的峻拔刚断、萧散灵动,融化得最好、最成功的书法大家。沈延毅这个时期的作品,沉稳工致,点画精熟,炉火纯青,耐人寻味。

  第四时期,沈延毅经过70多年的坎坷生活磨练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求索,他的“魏体行书”书法已趋于形成,登堂入室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十年“文革”结束后,大地回春,生机盎然,被扭曲、压抑多年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获得新生,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延毅将自己的斋号称为“天行健斋”,又以炽热的激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中来。这时的他,胸怀广阔,意境高远,诸家笔法,熟记于心,笔下的点画线条,似回鸾舞凤,万岁枯藤;六书八法,如天风海涛,变化莫测,他的书法进入了成熟收获期。他精神矍铄,精力旺盛,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组织者皆以他的光临为盛荣。他声誉日隆,名噪一时,每每妙文佳句,顺手拈来,题词赠书,一挥而就,各地求书者益众,片纸寸缣为海内外书家及爱好者宝之。1988年,在辽宁省首届书法艺术展上,沈延毅应众人之盛情,凝神屏气,悬腕挥笔,一幅周总理青年时代诗作的六尺四条大屏,一气呵成,56个大字,字逾半尺,笔酣墨饱,畅快淋漓,令在场者骇目惊心,赞叹不已。

  沈延毅晚期的作品,心猿意马,出神入化,无拘无束,老笔纷披,真气弥漫,臻于化境,似与齐白石临终时的画作一样,歪歪斜斜,刷刷点点,似明非明,似清非清,如入随心所欲的超脱混沌境界。

  早在沈延毅之前,就有众多书家对“魏体行书”进行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如包世臣、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等,但他们大都只是把注意力用在对字形或笔法的改良和融合上,而对谨严方整的结体缺乏大刀阔斧的重组,对方直生硬的用笔也没有跳出刀劈斧削的囿围。比如包世臣对“魏体行书”的认识,是结构以侧取势,行笔以断为主,使笔道在流动中呈现出波澜起伏的形状,但没有彻底克服强调笔毫平铺,按多于提,筋骨不足,节奏婉弱的流弊;张裕钊以柔软的毛笔追求刀斧凿痕的方折效果,以抖笔、侧锋、侧刷等动作追求外方内圆的笔意,使线条缺少古朴浑厚、深沉博大的气魄;赵之谦的行书,拙朴雄强近于圆熟,豪迈奔放近于粗野,北碑书法在他的笔下变得温润灵巧,显现出向帖学靠拢的迹象,为后世所讥嘲;康有为扬碑抑帖,杀伐极端,尽管以平长弧线为基调,使转方圆兼备,线条粗壮厚实,但也有松散虚空、凝练紧迫不足的缺憾;李瑞清将篆隶、章草、汉简的结体用笔融入北碑,强调了线条运行间的滞涩与绞转,又暴露出刻意追求颤笔变化的弊端;沈曾植以碑入草,结体怪异,书风奇峭博丽,也难免有用笔荒疏不精的遗憾。

  沈延毅曾对他的学生说:“与古人之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继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备;最后要求貌离神合,推出新意,自成风格。”他师古不泥,继承传统而不局限于传统,他善于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冷静地观察前代书家的功过得失,在前人的成就基础上找准切入点,进一步加以强化和发挥,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面貌。

    在沈延毅的书法中,不但能够清晰看到尚韵、尚法的晋唐遗风,还能十足领会到尚意的宋代风神。他的书法并没有多在章法上留意,而是把功夫都下在每个单字的重质重妍上,他并不追求率意生涩的枯笔飞白,而是讲求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一般的厚重饱满线条。乍看他书法中的一些点线,似乎是有意故作颤笔所成,实际上他书写时却是饱蘸浓墨,胸有成竹,快速挥洒,一气呵成。人们常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看沈延毅的书法也可以称为“书中有画,书中有诗”,那些大胆夸张的字形间架结构,就是擅长写意画的美术大师们也自愧不如;那些变化诡异的点画笔道线条,足可使胸怀锦绣诗肠的文人才子,从中感发出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来。

  沈延毅书法的主要艺术特征有:一是强悍无畏的丈夫气。从传统的书法审美意识来看,书法鉴赏应以文雅、风韵、平和、意境为上,而以霸悍、外露、火燥为不取,沈延毅正是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建立在对含蓄、内蕴的传统文人书法的否定上。他的书法把唐楷名家欧阳询、柳公权茂密紧束、清瘦劲健的间架结构,与北碑造像雄强朴拙、自由夸张的结体字形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瘦硬通神,筋骨嶙峋,奇异多姿,变化莫测的独特面目。二是端庄威正的庙堂气。明代书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称:“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沈延毅自己也曾说过:“结体要先学唐楷,以求端正,后学魏晋,以求奇变。结体的欹正变化靠书家的胆识,胆识差、眼界低的人则正而不能欹;功力差、手法低的人则欹而不能正。”他的书法结字造型,似欹反正,以正为主,这是他少年学习唐楷所形成的根深蒂固影响所致。他汲取各家各派之所长,合欹正反侧之诸法,牢记“心正则笔正”的至理名言,不以欹侧弄险取妍,保持着正而不板,奇而不怪,正襟危坐,不怒而威的堂皇威仪。三是苍劲古拙的金石气。沈延毅书法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将以二王为代表的传统帖学笔法和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北朝碑学笔法,全面融入他的“魏体行书”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线条艺术,这是他对北碑书法的特殊贡献,也是对中国书法笔法上前无古人的突破。沈延毅的书法用笔是在透彻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国传统用笔“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完成的,“永字八法”勒如横缰勒马,弩如弯弓之力,啄为鸟之啄食,磔如以刀剔肉等,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历代书家的成功之路大都来源于此。沈延毅书法中纯熟的“磔”法,不但对捺笔的表现十分充分,就是在横、竖、折、勾、撇等笔画中,也随处可见兰叶、反兰叶、捺勾等一波三折、变化无穷的波磔。他对“磔”法用笔的运用和发展,可以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四是挥洒超逸的道仙气。沈延毅学书不拘成法,心笔两正,每逢挥毫施墨,则悬腕竖掌,肘腕指之力集于毫端,捻管翻笔,跌宕起伏。他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化方为圆,翻转反复,笔随兴致,物我两忘,乍徐还疾,忽往复收,方圆兼用,异态百千,变化无穷,风神超迈,神来之笔,跃然纸上。五是诗书并茂的文人气。沈延毅的书法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学识渊博,文史皆通,特别是写旧体诗的功底很深。他在沈阳文史馆任职期间,曾主编一本《沈水嘤鸣集》,共结集辽宁九位老人的旧体诗三百首。他一生作诗无数,多为触景生情,抒怀遣兴,作后亦不加整理留存,所以散失较多,现存约有几百首。观赏他的书法,会使人感到丽文佳句,笔下生风,华章妙语,龙蛇飞走。

  沈延毅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上承晋唐北碑,下启现代书法流派,为中国书法传统书学理论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完美统一,也是将北碑楷书与南帖行书,融化得最为和谐自然的成功典范。虽不能枉然评价沈延毅的书艺是否超过了康有为、赵之谦、沈曾植等清末民初诸家,但与于右任、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等近现代名家相比,他是毫不逊色的。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宫本朋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29 18:12:00)  
盖州离我们庄河很近,我去过很多次。
一月醉兰亭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29 15:40:00)  
沈老现在盖州建有博物馆。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