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村尾村古井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714        作者:一刀也        发布:一刀也        首发时间:2019-09-19 10:52:14
关键词:诗赋网
编语: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说到故乡水,我想当是指凝聚着人们浓浓故乡情愫的井水。当我们在村尾村委会工作人员叶煜良和叶善辉先生的引路下,探访了该村围仔井、一房井、三房井和高井头后,我更加觉得:汩汩不息的井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村尾村人,那记忆深处关于古井的悠长故事,会唤起每个人的浓浓乡情。
       村尾村位于东莞市横沥镇东南部。据《横沥镇志》记载,丛利祖(字彦典,号德山)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从茶山迁来老洋平(今村尾)定居,原先村头、村心(已散)、村尾三村一脉相连,因村尾位于尾部,故名。村民姓叶,是战国时楚国叶公及宋代相国正简公之后代,故有“楚公燕翼,宋相源流”之说。立村至今世系22代。清末,不少村民外出澳洲、安南(越南)谋生,今居澳洲约300人,是横沥镇重点侨乡。旅澳大利亚悉尼已故侨领叶同贵是村尾村人。
      村尾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村现保存完好的围仔井、一房井、三房井和高井头,已逾300年的历史,散布于村旧围等地方。
      我们一行首先探访了位于村围仔的一口古井。该井口四方形,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6米,井壁为青砖围砌而成的圆柱形。井旁边有一棵老荔枝树,树叶婆娑,似在曼舞轻歌,给古井增加了生气。叶善辉先生说,这口井至少有300多年历史了,水质甘冽清甜,水源丰富,过去居住围仔的村民都是吃这口井的水,现此井仍为一些村民使用。今年83岁的黄阿婆居住在距围仔井仅30米的旧屋,她说19岁嫁入夫家,至今60多年过去了,都是吃用这井水。我们经过她家时,她指着厨房里面的水缸说,里面装的就是井水哩!黄阿婆现仍目聪目明,生活自理,她认定饮用老井水就是好。
      一房井、三房井和高井头位于村旧围。我们探访一房井时,叶善辉先生告诉我们,这里是村尾村先祖立村时居住地。我们环顾古井四周,映入眼帘的大多是破败、坍塌的泥砖房屋,墙里墙外长着青草等低矮的绿色植物。一房井在这些绿色的包围中十分显眼。该井口四方形,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6米,井口下方半米为青砖围砌,以下为原始土井壁。因经历漫长岁月的洗涮,井底形成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圆形大洞,但它似乎向我们讲述着与它有关的人与事。看着这古井,遥想村尾村先祖当年开基立村、克难奋进的情景,我们可从中汲取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与源泉。此情此景,真能体会这样一句话:水源不竭,生命不息。
      三房井隐于旧围一条窄小的村巷旁,为旧民屋包围。该井口为圆形,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6米,井壁呈圆柱形。井台约4 平方米,为水泥铺建。该井虽逾300年,但井水依然干净清冽,几乎与井台持平,清幽幽的井水像女子深情的、诱人的蓝眼睛。该井至今仍为居住附近的村民和新莞人使用。笔者在井口蹲下,伸手取水喝了几口,顿时感到清冽的井水沁人心脾。叶善辉先生说,过去他常来这里挑水,那时来挑水的、洗衣浆裳的纷至沓来。那情景现在想来多么热闹,多么亲切。
       对于一房井、三房井的得名,叶善辉先生说,一族人,是指整个家族的所有人。一房人,是指这个家族中同出“一房”的人,即同一家族祖代中的弟兄分别繁衍的后人。“一房井”、“三房井”就是这样命名的。我们知道,家族形成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同姓同源,二是构成居住聚落。由于战乱、灾荒等各种原因,古代的同一个家族会出现不同的迁徙、繁衍,在迁徙地再形成家族。因此很多家族原本同宗,由于古代信息技术所限以及与当地文化融合的原因,各个分支独成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家族。家族中,同辈人的兄弟各自娶妻生儿育女,又形成不同的小分支,这样的小分支就是房族,房族是子概念,包含在家族之中。
       村尾村的先祖正是在此地开基立村后,开枝散叶,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繁衍生息,开拓出一方生活的绿洲。  
      “走,我们现在去看高井头,这是村尾村最好的古井。”叶善辉先生说。高井头位于村尾村旧围麻石巷旁。我们跟在叶煜良、叶善辉先生后面,沿着麻石巷走了100多米,便看到了左边长着青苔和低矮绿色植物的巷旁墙角,有一口用木板盖着的井,这便是高井头。该井口为圆形,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6米,井壁呈圆柱形。该井至少有300多年历史,它的得名来源于此处的较高地势。笔者刚进村时,便看到几位上了年纪的男女村民正在村巷边聊天,得知笔者来探访古井,纷纷说起关于古井的往事,并重点提到了高井头。杨姨、叶姨说,全村人都吃过高井头的水,这井水清冽甘甜,无杂质,大家都爱喝这井水。过去每到乞巧节时,村里的妇女都要做“甜瓜水”。泡甜瓜水要用水质好的老井水,才能泡出最好的“甜瓜水”。因为高井头水质好,所以大家在乞巧节都争先恐后到高井头挑水。煲汤、泡茶和煮凉茶,高井头的水更是首选。她们还介绍了新媳妇入夫家的门后第二天祭拜井神、小孩子在年三十晚到井旁卖懒等风俗。  
      笔者看到,麻石巷全长约200米,宽近两米,从村后沿斜坡通到村前,因其全部采用麻石(即花岗岩石)铺设而成,所以称之为“麻石巷”。麻石巷旧时是附近村民出行或到高井头挑水的必经道路,还没铺建麻石之前,曾是难走的泥路,村民出入十分不便。特别是遇上打风下雨的天气,村民来高井头挑水要踩着烂泥路行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轻的桶破,重的摔伤。清末民初,村里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侨探亲时看到这些情况,便合议捐资修建了这条麻石巷。麻石巷见证了侨胞对家乡的深情。  
       一脉清流说古今,此心安处是吾乡。走在村尾村,笔者分明看到了那一幅美丽的图景:袅袅升腾的炊烟映衬着天上绚烂的云霞,宁静的村庄愈加显得格外美丽。那与清清井水息息相关而令人怀念的日子,温馨而清晰,让人永远难忘!(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9-09-19 10:54:47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