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书画人物评论
本栏目主要发表对书画人物、摄影人物的评论文章,以本站会员为主。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寄南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书画影廊  >>  书画人物评论
雅逸优壮新图涌,美趣缤纷入画来
文章来源:王铁文集        访问量:1423        作者:王铁        发布:诗赋家王铁        首发时间:2010-01-09 22:34:00
关键词:散点透视 焦点透视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伟 壮 雄 茂
编语:

雅逸优壮新图涌 美趣缤纷入画来

——兼谈中国画的美感及吴天麟教授的绘画追求

王铁原创

  中国画的形式美,即给人的“散点透视”的美感觉,较之西画“焦点透视”的美视觉,是有较大区别的。二者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韵味十足”,而后者则注重“热烈十分”。这就如同中国传统的“胡琴独奏”和西方“洋鼓洋号的合奏”一样。前者,“味之有余”,后者“品之有法”。当然,这只是东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一种差异,至于所用绘画材料、绘画内容、突显主题等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良多异趣。

  讲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就其给人的美感觉来讲,它不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而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国画注重整体意象的描画,具有山之三远(高、深、宽)的视觉效果。且于空灵之中,可寻小中藏大;明暗之间,可见点滴琼澜。中国画的此种特点,说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古来已有诸多画家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将中国画的这种美逸形态,真实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且已取得了令后人赞之不绝的审美效果。如清代扬州画派大画家李方膺在其题写的梅花诗中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此即为顾恺之最早创立的“传神之论”,中国依照或符合此种理论的传世画作比比皆是。元代大画家王冕画的《墨梅图》,主干长空横贯,末梢仰首向前,另一小枝自上而下与之呼应。其它枝丫前后点缀,墨法各色,聚散适宜。而大块的空白背景却不着点墨,天地宇宙任人想往。这种“遗貌取神”的艺术处理,取得了“图目前之景,含不尽之意”的绘画效果,可谓中国画讲求“传神韵味”的典型例证。

  中国画的审美趣味视点良多,笔者曾欲撰著《中国绘画风格论》一书,尝于此处略作归纳,窃以为,就其笔意功夫上讲,以下20字,似可当为国画画品品格之情调。其简意为:伟(经天纬地)、壮(山呼海应)、雄(英威别负)、茂(情盛意繁)、丰(厚德载物)、实(俯拾青紫)、重(质胜于文)、瘠(干枝孤鹤)、沉(犁土翻新)、拙(熊奔无饰)、媚(形行意老)、丽(彩气缤纷)、妍(贵妃出浴)、润(畅调旨趣)、秀(芳翔难数)、轻(蹬萍渡水)、纤(列子御风)、细(山云飘带)、简(弦外之音)。当然,这只是仅就表现手法上的审美性情来枚举的几簇趣味视点,在创作上属于“笔意美”的范畴。如果再从“笔势美”的角度来看中国绘画,则其孤云生远、动欲奔飞、放浪飘然、若隐若现等等势头,则更要写上一篇又一篇。这还不算“风格美”、“境界意象美”、“主题内容美”等等美的自然物观。中国绘画的万千旖态,只有懂得“濠梁鱼乐”者方可宏观俯视,微观洞察。历代以来,鉴赏中国画品的绣句锦语足可车载。如若就其在形式感觉美、诗书境界美等等美的基础上讲,古今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相比确为望尘莫及。这样说,绝非“桃源话奇”,更非“夜郎自大”,而是有积如山峦的中国画品足以为证。中国画的笔墨造型及其动静神韵,是西画如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其优雅的逸意之美,当谓独步天下。

  回首画坛,千百年来,受《诗经》文化影响缘故,久居大堂之上的雅致绘画,一直被国人目为上乘之作。无论是创作或是鉴赏或是传承画艺,人们总是以雅为宗,以雅为乐、以雅为美。雅逸优壮诗书美的中国画,历经风雨而愈久愈新。打开《中国历代名画鉴赏宝典》,那些墨写山川、彩意花鸟、风雨人情之作,无不令人歌诗齐涌,豪气盈胸。而更令人自豪的是:建国后,“文革”前的十七年,中国绘画创作和中国画家队伍的成长均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状态。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画家们带着对共和国美好明天的想往,以笔为琴,以画当曲,为新中国纵情歌唱。涌现出一大批光照后世的名家名作。其在画法上,取精用宏,神遇中外,传统与创新交相并用,既有民族的“泥土香气”,又有海外“异域信风”,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法上均达到了辉煌的高度。

  以齐白石的《雏鸡游鱼图》为例,这件水墨条幅,画意热烈,构图颖畅,展示了新生活的美好。画幅底部与右下侧淡墨轻描,沙岸一线。十几只雏鸡,望着水中游鱼,跃跃欲试,给人以灵动的生机。大片留白,轻淡无波,但却给人水阔无终之感,现出无限生机。齐白石在画幅上款题曰:“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此言确为中国画创作之真谛。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笔墨纵横雄奇,造型质朴酣畅。其画中意境清新明丽、动静天然。整体画幅美意飘飘、诗意浓浓,一扫宋代以来文人画冷逸萧索的自得之风,给人以无限力量。

  曾改变中国千年以来曹(霸)韩(干)画马风格的徐悲鸿,以其骏马奔腾之姿,将中国画带入了一片新天新地。徐悲鸿画马作品“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1949年建国后,他挥笔作《奔马图》一幅,题云:“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由此可见其绘画主题。在内容技法上,徐悲鸿主张中国画要“尽精微、致广大”。他设计了一幅改革中国画的蓝图,提出“古法之佳者存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补之,西画之可采者融之”(《中国画改良论》)。此言确为真知卓见。

  除齐、徐之外,建国十七年时期涌现的大画家及卓有成绩者可谓车载不尽。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关山月、王雪涛、陈之佛、刘奎龄、黄幻吾等皆为时代之翘楚。而在油画、版画、壁画等领域,如董希文、罗工柳、彦函、古元、张行等人亦为共和国画界之骄傲。其积极的追求和卓越的创作成果,将对中国绘画历史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令人痛惜的是,十年“文革”,铲断了中国画蓬勃发展的阳光大道。山水花鸟一概被视为“封资修”黑货,人物画除“高大全”之外,大量泛滥着“大字报”般的漫画,严重丑画了人民生活,使以后许多“幼童”吸吮了这股“狼的乳汁”,而雅致庄严的传统“画堂”,则被“万炮齐轰”。

  文化大革命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使文化发生大面积断层,许多爱好绘画的年轻人,在“否定一切”的思想狂潮影响下,对传统的绘画理论及实践技法知之甚少,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浮躁之行。以其所谓的创新来掩盖其传统功力不足的先天缺陷。一些说是投入某某名师门下,实则出身类似“绿林”的美院“高人们”,正是以他们少得可怜的绘画理论及可笑的“鬼画符”般的创作实践来指导今日的学生们。试想,这又怎能产生被历史认可的潮流及歌颂时代的力作呢?笔者此言,绝非空穴来风,有识之士,当慧眼可睹。

  当然,这绝不是说,中国当今的绘画艺术,只有“残山剩水”可言。当传统的堤坝被冲绝之后,畦洼谷口,必然浅坑纳垢。若待“大纛”迎风,洪波涌起时,必会“万水朝东”。中国的绘画不会沉默,中国画的美理美感不会老在风里。因为,现今的中国画坛,拓荒之士英勇,步尘之人亦多。笔者曾到过一些画院、美院,虽说胡涂乱抹现象严重(此即为“文革”中,一些人吃了“狼奶”,给自己及后代留下的“臆症”),但真诚画画者亦众志成城。这就是当今中国,更使中国画再造辉煌的希望所在。

  2004年,笔者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学院看了该院的美术教学,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他们融传统绘画理论及创新技法于教学实践中,以“美化”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学生创作,将绘画的民族性及个性、造型冲击力及审美动力融为一炉,师法自然,利于实用,真令人心头一喜。

  更为可喜的是,该院美术系主任吴天麟教授,绘画理论精深,绘画技法精湛。虽非名师大家,但颇具“卧龙风雏”之姿。与之讨教,他说:“艺术审美的民族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其已得到了重新认同和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绘画的发展之路在于绘画内容与主题的广泛开掘,而并非全是形式的多样及创新变革。中国画在艺术审美及实用造型创造上的空间巨大,这是我们应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在从事绘画教学过程中时刻不放的重点。”谈到汲取西画营养及实用美术等问题时,他说:“西画在造型上的活灵活现及雕塑般的视觉效果,是国画无论如何也应该吸取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以及俄罗斯的巡回展览派绘画,当是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国画进程中,不可弃之的‘风火轮’。所谓的纯艺术绘画作品,其实是很难有生命力的。一幅绘画,如果仅是一种情绪的,或是一种意念的记录,而缺乏审美视点及实用基点,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伟大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并予以生活美的视觉观点及实用价值的。”此言实谓中肯。

  吴天麟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陶瓷艺术教学、研究和创作中。他的绘画作品构思新奇,技法多样,笔意气势精深豪壮,风格雄浑丽达而美意泊泊。为适应教学需要,他以“手熟”之技,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及陶艺作品,获奖30余项,众多作品已被国内外艺术馆及个人收藏。

  中国类如吴天麟先生的美术家和教育家数之不尽,中国绘画正因有诸如此类的求索者们方可希望在前。

  雅逸优壮新图涌,美趣缤纷入画来。中国画的美理美感,必将给盛世中国带来更美的风光。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