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其它评论
本栏目主要发表不适合在“书画影廊”版块的其它栏目发表的评论作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寄南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书画影廊  >>  其它评论
【书法研究】郭有生:米芾终究说什么
文章来源:自创        访问量:2397        作者:郭有生        发布:郭有生        首发时间:2017-12-18 09:07:41
关键词:米芾终究说什么 郭有生
编语:

                           米芾终究说什么
 
                             文/郭有生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有这么一段很有名的话: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米芾的这段话 是在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他53岁或其后54岁时,在书学博士这个职位上,对当时的书法名家作了评价,但由于苟简,因此终究说的是什么意思,后世人总感到扑朔迷离。
      他说“蔡京不得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蔡京不掌握笔法”,这以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连笔法都不掌握,又怎么能成为“以书名世者呢”?他的书法,有许多评价,如《宣和书谱》评论蔡京书法:“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臣立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本朝题榜不可胜计,作龟山两字,磐结壮重,笔力遒劲,巍巍若神龟之载昆仑,翩翩如大鹏之翻瀚海,识与不识,见者莫不耸动。”这也说明蔡京书法确实非同一般。
      那么米芾认为怎样才算“得笔”呢?在他的《自叙帖》中有这么几句话值得注意:
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 ;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
      显然米芾认为,“得笔”不仅用笔要圆而不扁,而且应当筋骨血肉、神采韵味都很出色,缺一不可。我们由此来思考,就会发现米芾所说蔡京“不得笔”,问题就在“风神”二字。明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后人恶其为人,乃厅去之而进君谟书耳。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这里说到蔡京的笔法“姿媚”。《宣和书谱》说:“深得羲之笔意,自名一家”,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也正是“姿媚”的。
     而《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从这段话中的“二王恶札”四字来看,米芾显然不喜欢妍美风格的王体,因此可以推测蔡京笔法像王羲之,“风神”归妍美,这恶札类的特点怎能算真正有值得肯定的风神呢?所以米芾才有“蔡京不得笔”说。 
      那么又该怎样理解“蔡卞得笔而乏逸韵“呢?看来米芾认为蔡卞是掌握了笔法,但缺少”逸韵”。这里显然米芾认为蔡卞书法高于蔡京,明代安世凤在《墨林快事》中也是这样认为的:“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这儿关键是“逸韵”中的“逸”是什么意思。“逸”有”闲逸”和”超逸”两个意思,显然这儿不是“超逸”之意,“超逸”说书法是超尘绝俗,有个性,有创造性。清人叶昌炽《语石》论及蔡卞时说”元度行草书皆称能品,《楞严经偈》源出于孙过庭,而其流则为范文穆。重书《孝女曹娥碑》使笔如剑,剑气出。支道林养马曰:’贫道爱其神骏耳’。 如卞书,可谓神骏极矣。”“神骏”,有“神奇新颖”意,正点出了蔡卞书法“超逸”的特点。我们看《孝女曹娥碑》,其行楷当属“险峭”风格,金学智谓险峭“戈戟锸锐,险峻跳掷”,他的笔法正是如此,其钩多见长厚而锐,又方笔丰肥爽利,很有个性特色。
      这样看来,“逸”当是指闲逸,而蔡卞的书法也正是缺乏的这种闲逸的韵味。或者说就是金学智所言的风格飘逸,当“野鹤闲云,翩翩欲仙”,有冲和闲淡之气,《曹娥孝女碑》的险峭岂能闲淡?行书《唐玄宗鹡鸰颂题跋》也是端庄挺拔,也没有闲淡气。《雪意帖》也劲健爽利,也和萧散神远有背。总体分析来看,米芾是认为蔡卞的书法用意过重,没有苏东坡《石苍舒醉墨亭》诗中所说的:“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从米芾的观点也能看出这一点,如他在《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诗中写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扬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一个“戏”字,道出了他的书法理念。在他的《自叙帖》中也说“学书贵弄翰墨。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又如《跋颜书》中云:“颜真卿学禇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这儿“天真”、“平淡”都和这种理念相吻合。
      “蔡襄勒字”,又是什么意思?有人认为“勒”是指“用笔逆涩勒进”之意,我想当是“刻”的意思,人们所说“勒石”就是刻石,所以这儿米芾是说“蔡襄刻字”。这样说,一可能是指中锋用笔、力透纸背之意;一可能是指风格遒劲雄健。但综合分析,这儿暗含着比喻,指蔡襄的字,就像刻工对着别人写好的字,照着刻一样,不同的书写者有不同的风格,自然刻工刻出来也是风格多变。从现在的记载来看,蔡襄一生不断的变化所师对象,所临之帖,而创作似乎多有参照碑帖,所以风格多变,飘忽不定。欧阳修在《笔说·李晸笔说》“蔡君谟性喜书多学,是以难精。古人各自为书,用法同而为字异,然后能名于后世。若夫求悦俗以取媚,兹岂复有天真耶!唐所谓欧、虞、禇、陆,至于颜、柳,皆自名家,盖各因其性,则为之亦不为难矣。嘉佑四年夏,纳凉于庭中,学书盈纸以付发。”比如同是行书《澄心堂纸帖》稳健秀媚;《离都帖》飞逸工巧;《扈从帖》宽博方劲。
      再看“沈辽排字”,其“排”,有“推”的意思,意即他的用笔,是“逆涩推字”,也即笔杆倾斜于行笔方向相反的一面,此“推”一意如古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即用此意;现代汉语中“排山倒海”之“排”,也是此意。北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说,“杨大年工小楷,近臣王伯忠及尚书郎蔡玠皆善行书。近世沈辽最善行笔。”这里“最善行笔”四字,大概就是说这个事吧。如此看来“沈辽推字”,逆涩推行,自然显得笔画筋骨遒劲,圆厚有力,我们看他的《秋杪帖》,也确实给人这样的印象。苏东坡说“邻舍有睿达,寺僧不求其书,而独求予,非惟不敬东家,亦有不敬西家耶?”,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有个邻居沈辽,寺院中的和尚不去求他的书法,反而单单来求我,这不仅是不尊敬我,也是不尊敬沈辽啊!”言下之意,显然有沈辽书法在我之上的潜台词。当时苏轼尚无书名,而沈辽已是名声大震。有书史家认为,沈辽“蔡襄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独步当世,具有较大的名声”(曹宝麟)。
      也有学者认为“沈辽排字”之“排”是“排叠”或“排列”的意思,从他现存的书法分析,是他的书法行笔轴直而不曲,因此一个个字,就像堆叠在一起。如他的行书《动止帖》也是如此。此说也可参考。
      现在看“黄庭坚描字”。“描字”是米芾以线描来类比黄庭坚的用笔。在网络资料上解释说“线描也叫白描,即单纯的用线画画,在线描中线条可以有许多变化,如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和有韵律等。”由此来看,黄庭坚的描字,一指他的用笔、点画富有变化,如线描有十八描之说: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马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一指他变化多端的用笔、点画富有韵味。十八描正能反映这一点,如资料显示,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再如行云流水描“此描法宜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有起有倒。此法以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元代汤垕《画鉴》中说:‘(李伯时)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如李公麟的《免胄图》,迎风招展的旗帜和土兵身上软质的罩衫,线条流畅,笔意清新,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又如他的《维摩演教图》,所画人物的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加上画中墨色浓淡的变化,使画中人物表现出圣洁出尘的风采。”黄庭坚的书法点画,何尝不是“劲挺有力”,“活泼飞动”呢?在黄庭坚的诗文中有“走道书堂倚绛纱,瘦藤七尺走惊蛇”、“ 唯有草书三昧法,龙蛇夭矫锁黄尘”等诗句,以龙蛇比喻书法,也能说明他对书法的这种追求。
      在这种变化、韵味中,能体会出他的创造精神,正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要做到’韵胜’,须先求’绝俗’。’绝俗’是’破’,’重韵’是’立’。要做到’韵胜’,还须通’法外之理’,不让陈法约制’韵’的表现。故应上求’绝俗’,下求’无法’,令’书有尽而意无穷。’ ”
       那么“苏轼画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宋代何薳《春渚纪闻》卷五“画字”条云:“古人作字,谓之画字,所谓画者,盖有用笔深意。作字之法要笔直而字圆,若作画则无有不圆劲,如锥画沙者是也。不知何时改作写字。”这让我们联想起“尚意”一词,早在清康熙年间,王澍在《翰墨指南》中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其后梁巘在《评书帖》中也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样的说法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也有:“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吾谓晋书如仙,唐书如圣,宋书如豪杰。学书者从此分门别户,落笔时方有宗旨。”历代人们认为苏轼是宋代“尚意”的领军人物,他在《跋秦少游书》中说:“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绮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有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 少游乃技道两进也。"这儿“技”是在形而下的范畴,而“道”是形而上的范畴,也即“意”。他还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这儿“神气”放在首要的位置,可见他对“神”与“气”的重视,“神”自然指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气”自然指气质性格、个性特征;都属于“意”。他还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都能反映这一点。宋代的 这种观点,从其他书法家的言论,也能看出这一点。如蔡襄在《评书》中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至于米芾说“臣书刷字”,一般人们凭苏轼的这段话来解释:“"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也就是说“刷”就是“风樯阵马”的意思,一指运笔迅疾,一指笔力雄健,这和“刷”何其相似。因此他的艺术成就很高,《京口耆旧》中说:“建中改元,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连苏东坡也认为米芾青出于蓝胜于蓝,书法高于自己。明代董其昌也有这个意思,他在《画禅室随笔》云:“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当然米芾这段话是否这样的意思,还当深入研究。沈尹默的解释,就和我不同,他说:“这都是就个人的短处而言的。写字时,结体必须排匀整,但只顾匀整,就少变化,这是讲结体。用涩笔写便是勒,用快笔写便是刷,用笔重按着写便是画,用笔轻提着写便是描,这是讲用笔。涩、快、重、轻等等笔的用法,写字的人一般都是要相适应地配合着运用的。若果偏重了一面,便成毛病。”现摘录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
     郭有生,诗人,书法家,文艺理论家。网名涛拍山城,陕西佳县人。现为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实力派书画网副总编,北国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著有《艺术含蓄学》、《墨天望翼——书法丛话》。多年来在《中国美术教育》等杂志和《中国书法网》等网络上发表书法论文65篇,文艺评论及文化散文200多篇,诗歌600多首,楹联900多副。 微信:g347594128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7-12-30 20:18:50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