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长篇连载
本栏所称的长篇连载,是指对长篇小说等体裁的分期、连续发表。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暂 无
主编寄语:朋友,欢迎关注本频道,还犹豫什么?请让你的键盘,借助你的才华,在这里倾诉你的心灵吧!
本版顾问: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小说故事  >>  长篇连载
戎马中原(42)祈雨(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329        作者:杨馨  王小棋        发布:巴山夜雨        首发时间:2009-12-18 08:44:00
关键词:冀鲁豫 抗战
编语:

    内黄,井店村

    梅姨还没有到达井店,就遇上两辆运粮的大辕车。在这饿殍遍野的灾荒年月,能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粮食,令梅姨十分兴奋。她紧追几步,赶上了后面的运粮车。

    “大爷,你们这是到哪儿去呀?”梅姨笑着问。

    “哦,俺这是到井店去,到德兴隆。”赶车的车把式回答。

    “正好,我也去井店,能不能搭一下您的顺风车?”

    车把式回头看了一眼押运粮车的八路军战士,不置可否。

    “不行!我们是在执行任务,运粮车不准载任何人!”那战士严肃地说。

    梅姨笑着说:“我跟你一样,也是八路军战士……”

    战士鄙夷地斜了梅姨一眼,说:“我们那儿可没有你这样的女兵。”

    梅姨继续说:“我是冀鲁豫日报的,叫梅春,我们的社长叫陈沂。我……”

    “啊,原来是梅记者呀!我看过你写的文章。文章写得可好了!……”

    战士探下身,把梅姨拉上车。

    “这粮食是哪来的呀?”梅姨兴奋地问。

    “哦,你说这粮食呀?”车把式搭话说,“这粮食有一些是好主捐的,有一些是向地主借的,还有一些是打鬼子打来的,嗯……哦,对了,还有一些是从西乡贩运来的……都是些救命粮啊!”

    进入井店村,梅姨又看到六七辆运粮车,正在“德兴隆”商店门口忙着卸粮。梅姨谢过八路军战士和车把式。径自进入德兴隆,去找经理马毅之。

    德兴隆商店经理马毅之戴礼帽穿长衫,鼻子上还架了副金丝边眼镜,一副商贾的打扮。德兴隆商店开张之际,梅姨曾来此采访过,和马毅之彼此稔熟。马毅之看到梅姨走进来,热情地迎上前:“啊,是梅记者呀,欢迎!欢迎!”

    梅姨与马毅之热情地寒暄了几句,便直接言明了自己的采访意图。

     马毅之介绍说:“梅记者,你也看到了,我们德兴隆自开张以来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意。……这样吧,我眼下还有点急事急着处理,你先到帐房和我们会计聊一聊,就基本了解商店的状况了。”

    马毅之说着,领着梅姨向帐房走去。梅姨想,她要见的这位帐房先生肯定是位老夫子。进得帐房,梅姨却发现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姑娘正在辟里啪啦打算盘。这姑娘体态较为丰满,皮肤白皙,鼻梁上架一副近视镜。那姑娘见有人走进来,笑吟吟地站起来打招呼:“马经理。”

    马毅之笑着说:“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冀鲁豫日报社的梅春同志。这位……按说你们还是老乡呢,她是孟轲著名乡绅胡心央的女儿……”

    那姑娘赧红了脸,握住梅姨的手说:“梅记者,你就叫我小胡好了。”

    马毅之说:“小胡,你给梅记者介绍一下我们德兴隆的情况,我去去就来。“

    小胡请梅姨坐下,然后,翻出帐薄说:“咱们德兴隆商店是在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的组织、支持下建立的。商店建立半个月以来,经营粮食八百五十九石,棉布三百一十七匹,硝盐两千四百六十多斤,对于支援灾区人民度荒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胡介绍说,“梅记者,从这些数字上看,似乎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对于灾区几百万群众,却是杯水车薪,因而我们德兴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看着眼前这位工作认真细致、责任心强、活泼可爱的姑娘,梅姨顿生怜爱之心。这位姑娘,和自己妹妹的年龄差不多。是啊,如果梅梅活着,也该这么大了!想起梅梅,梅姨不禁又回想起大乌血洗小梅庄时的那个血色黎明。事件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梅姨很少再记起它。但眼前的这位姑娘也象梅梅一样年轻、水灵、漂亮,所不同的是,梅梅只是活在梅姨的记忆里,永远保持着十七八岁时的模样,而这位叫小胡的姑娘与自己一样有文化、有修养,并且因为一副近视镜增添了几分文静的色彩,与梅梅相比,其漂亮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与自己的妹妹联系在了一起,梅姨油然产生了多了解这位姑娘一些情况的念头。

    梅姨拍着小胡的肩说:“小胡,甭再叫我梅记者了,叫我姐姐好了。”然后,梅姨讲了梅梅的故事。

    小胡听得眼圈都红了。她摘下眼镜,擦了一把大花眼里的闪亮着的泪花,幽幽地唤了声:“梅姐……”

    “胡妹,你家不是在孟轲村吗?”

    小胡点点头:“那是孟子办学教书的地方,以前叫大贤店。为了纪念孟子,我们村就改名叫孟轲了,俺家就在孟轲西街,街东有个门楼,挂着尚义堂的额匾,那就是俺家……”

    接着,小胡向梅姨讲了自己的身世。其父胡心央,原是东北军的一位少校营长,驻守吉林通化。九·一八事变前夕,胡心央随于学忠部调至关内,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只好解甲归田,回到原籍。胡心央无有子嗣,仅有二女。长女对父亲言听计从,颇受胡心央的喜欢。次女小胡有些任性,从北平毕业后,念念不忘抗日。胡心央疼爱女儿,不肯让她象自己一样在战场上流鲜血,父女俩为此屡屡发生争执。最近,胡心央听说行署开办德兴隆商店,才勉强同意次女出来做一些事务,于是,小胡便成了德兴隆的会计。

    “我到德兴隆后,父亲把家里的钱粮全捐给了商店。他说,我连闺女都豁出去了,还在乎一点钱粮吗?”说到这里,小胡脸上露出一份得意的神色。

    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造就了一个坚强的女儿!梅姨被胡心央父女的故事深深的触动了。

    “梅姐,行署晁主任说,我们的商店规模还不够大,不能够满足抗战的需要,还要继续扩大。”小胡饶有兴趣地介绍说。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和《中共濮阳市党史大事记》如此介绍德德兴隆商店说:

    (1942年)秋,冀鲁豫主任公署在井店建立了“德兴隆”商店,经理马毅之、副经理李忠,设三个股和顺河、元村、古城等三个分店。“德兴隆”开始只经营粮食、布匹、食盐等,以后还经营棉花、军火等。它对稳定物价,繁荣活跃农村经济,广开生产门路,帮助灾民度荒,解决军需民用困难,作出了重大贡献。

 

    濮阳,八公桥

    今天,八公桥集郭连标的汤锅店内,又迎来了一批老主顾。他们走进汤锅店,留下几个人在屋里装着喝丸子汤,一边聊天,一边望风。其他的人,则通过后门转入另外一个院落,猫在一所柴草棚内,秘密召开会议。

    传达会议精神的是县长史向光。这位县长的钱褡已经破损,而且里面除了几张伪币,已经没有了大洋。他的衣服打满了补丁,瓜皮帽被汗水浸出一圈白白的盐渍,形象更象一名打工的伙计。

    史向光向入会人员传达了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的会议精神,要求大家组织合作社,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开展反资敌、反抢粮斗争。最后,大家的话题落到了前不久八公桥举行的祈雨仪式上。

    “铁杆秀才竟然和日本人勾结,把鬼子兵引到祈雨仪式上!”爷爷愤愤不平地说。

    史向光严肃地说:“这种事情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坚决和他们斗争!”

    “铁杆秀才和日本人借祈雨笼络人心,咱们也借祈雨和他们斗。他们求龙王、唱大戏不是没有求来雨吗,咱们就把龙王抬出来祈雨。”郭连标说,“他敬畏神灵,咱们就鞭打他们的神灵!”

    郭连标的提议立刻得到全体人员赞同。大家说干就干,立刻行动,去抬龙王。

    郭连标等人找出一面牛皮大鼓,抬到龙王庙前擂了起来。鼓擂过三通,赶集的人和附近四邻八村的人便潮水般涌到龙王庙前。

   郭连标蹬上庙前的石鼎,大声说:“乡亲们,咱们把龙王奉若神明,给他修庙宇,初一、十五进香朝拜给它上供,祈雨时还给它唱了七天大戏。可这个可恶的老龙王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咱们死活,一场透雨都不肯降,这样的龙王,咱们供奉着它干什么?”

    “把龙王抬出来,让它看看咱们遭了什么罪!”

    “对,把老龙王抬出来,在太阳下晒它十天半月,看它下雨不?”

    群众对龙王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听郭连标一鼓动,纷纷响应。

    “大家静一静。”郭连标继续说,“咱们不把龙王抬出来,龙王就不知道我们遭的什么罪,不把龙王抬出来,它就永远不会下雨。大家说,这样的龙王抬不抬?”

    “抬!”庙宇前的人万众一呼。

    铁杆秀才家的管家闻听大家要抬龙王,慌慌张张地跑回去,向铁杆秀才报告说:“秀才老爷,不好了!那帮穷棒子们要抬龙王了!”

    “啥?龙王也是可以随便抬的吗?快随我去,千万不能让他们抬龙王!”

    铁杆秀才闻言,带着几个家丁匆匆赶往龙王庙。

    这时人们已经涌入庙堂,动手搬动龙王巨大的塑像。

    “乡亲们,搬不得呀!龙王搬不得呀!”铁杆秀才和管家歇斯底里地大叫着,试图阻止人们的行动。

    没有人理会铁杆秀才,十几个汉子推倒龙王,七手八脚往外抬。

    “伤天害理!大逆不道!”铁杆秀才哭叫道。

    “抬龙王喽!”人们喜气洋洋地跟在龙王的塑像后面,有人用树枝抽打塑像,有人用水泼。

    “叫你不下雨,叫你不下雨!”人们一边抽打龙王,一边骂。

    人们抬着龙王,游走八公桥的四道街,最后把龙王放在麦场被晒得滚烫的石磙上。

    “让它也尝尝被晒的滋味!”

    人们感到自己的行动非常解气,丢下龙王,各自回家去了。

    铁杆秀才带着家丁匍匐在龙王塑像前,哭着祷告道:“金帝龙君在上,这帮穷棒子伤天害理,致使金帝金身遭受日晒劳顿之苦。待小民择取黄道吉日,护送龙君入宫,永保人间太平……“

 

    濮阳,八公桥,小村

    从八公桥抬龙王回来,爷爷便告诉奶奶,他要到西乡去贩粜粮。

    “贩粜粮?哪儿来的钱贩粜粮你?”奶奶狐疑地问。

    爷爷不回答,只是说:“再不去籴些粮食回来,咱们也得被饿死!”

    “我是问你哪儿来的钱去贩粜粮?”奶奶有点急。

    爷爷狡黠地笑着说:“我找朋友借点,还有,咱屋里不是还有口箱子吗?”

    “你说那箱子干啥你?”奶奶条件反射般机警地问。

    “那箱子,或多或少总能换点粮食吧。”爷爷的回答期期艾艾。

    “我不给,就算饿死,也甭想拿我那口箱子你!”奶奶倔强地叫嚷起来。

    房子里那口箱子,是这个家庭唯一象样的家具,还是奶奶出嫁时带过来的。奶奶的父亲是个木匠,农闲时到外边帮人打家俱。一次,在帮一家好主家打家俱时,他顺便带回两块樟木板子。在奶奶出嫁前,他又找了几块国槐板子,拼在一起打成一口箱子。因为那两块樟木板子,放进去的衣物不仅不生虫,还有一股樟脑的清香味,这使得这口箱子的价值大增,令奶奶赞不绝口。如今,爷爷要拿这口箱子去换粮食,奶奶当然舍不得。

    爷爷陪着笑脸说:“人都饿死了,还要那口箱子干啥你?”

    “我不管!我就是舍不得这口箱子我!”奶奶执拗地说。

    “要不这样,这口箱子算我借你的,等年景好了,我还你一口纯樟木的箱子。”爷爷哄着说。

     爷爷好话说了几大箩筐,奶奶勉强才同意。毕竟,家里除了这口箱子,再没有值钱的家什!难道真的在家里等死吗?

    事后,奶奶才知道,爷爷参加了合作社,到外地去运粮。

    爷爷走后的第三天深夜,奶奶隐隐听到一阵木轮车声,以为爷爷从外地回来了,猛然从梦中惊醒,却看到一道闪电把天地照得亮如白昼,接着,一声霹雳般的雷鸣惊天动地。雷声尚未平息,暴雨便象撒豆子般噼里啪啦打下来。空气中立刻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土腥味。奶奶激动得披衣下床,推开门,含着热泪望着这场人们期盼已久的大雨。

    雨啊!雨……

    第二天早上,雨早已停息,奶奶走到院子里意外发现,墙角那株牵牛花开了。那些红红的花朵,象一支支小喇叭,张扬地开着,点缀着满院的景色。奶奶数了数,牵牛花一共开了七朵,就象下凡的七个仙女。这株牵牛花是什么时候发的芽,奶奶已经记不起来了,她在唰锅洗碗的时候总忘不了给它浇上一瓢水。看这牵牛生得病焉焉的样子,奶奶从没指望着它开花,而这牵牛,居然开花了!

    奶奶对着牵牛花端详了好一阵子,才感慨地说:“这日子……”

    1942年大灾荒时期,面对一棵牵牛花,大字不识的奶奶,仿佛发现了生活的真谛,陡然产生了一种哲人般的感慨。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文章评论
洒家无戒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8 10:43:00)  
拜读中学习过去的故事![顶啊]问候楼主[咖啡]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