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辞赋北京高峰论坛专题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mpg5307
主编寄语:古今万物尽能辞,期墨客骚人,高手连来网上; 天地百科皆可赋,盼华章丽句,佳篇屡现屏前。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辞赋骈文  >>  辞赋北京高峰论坛专题
国学伟业迎盛世 辞赋华章咏新篇
文章来源:中国碑赋文化网        访问量:3710        作者:张文馨        发布:寒江雪        首发时间:2011-06-21 15:49:55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首届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
编语:
首届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圆满结束
首届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圆满结束

 国学伟业迎盛世  辞赋华章咏新篇

                                       文/张文馨
五月的北京,处处洋溢春的惬意、夏的激情。在喜迎我党90华诞之际,“首届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召开。
国运盛,辞赋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繁荣现代辞赋创作,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香港《文汇报》、《中华辞赋》社联合主办本次论坛。海内外专家学者、传媒人士、辞赋爱好者两百余人聚首北京,围绕“中华辞赋的传承与创新、如何为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生康乐、社会和谐、民族复兴服务”之主题,共商辞赋发展大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通过秘书致电论坛组委会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致电祝贺。著名学者饶宗颐、霍松林、周汝昌发来贺信贺诗。通过信函和电话、电子邮件对论坛表示祝贺的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沈鹏;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广东省人大原副主任、岭南诗社社长张汉青;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光大集团董事长、诗人唐双宁;深圳报业集团社长、董事长黄扬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许嘉璐同志在致辞中指出,古老的辞赋体给今天的文坛增添了道风景,不仅没有过时,相反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表示,今天的人们需要读书、需要思考、需要想象,而辞赋作为文学中的一朵奇,可以感染人、吸引人,培养人们读书、思考、想象。优秀的辞赋,在嘈杂声中起到“爽社会之耳”的效果,能让人抵抗浮躁世风,达到内心宁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辞赋还可以影响其他文体的写作风格。
许嘉璐同志特别强调,当今时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自然也应该是诗歌风起的时代。辞赋的创作和传播可以起到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歌颂今天的效果。而真正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洗涤锤炼,在几十年后、上百年后、甚至一千年后仍能流传不衰,让后世子孙吟诵的作品。他对论坛的召开给予积极评价和肯定。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华辞赋》社编委会主任李东东致开幕词。她指出,辞赋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遗产,振兴辞赋必须依靠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有普及才有提高。辞赋集诗词、散文、韵文等文学题材于一体,需要才华,更需要作家的思想境界、宽阔胸襟和体察民生的人文情怀。好的辞赋作品是学养、品德、创作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笔墨当随时代”,这次高峰论坛对继承弘扬辞赋优秀文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正在兴起的中华辞赋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李东东现场背诵了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意深言切地吟诵饱含了对中华辞赋传承与创新的期望,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华辞赋》社社长、新华社原副总编辑闵凡路作了关于《辞赋传承创新之历史责任与时代要求》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古代先人用心血浇灌的辞赋奇葩,乃无价珍宝。我们有责任接下来,传下去,让这一文化国粹继承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伟大民族复兴事业服务。”他强调,现代赋家要想有大作为,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紧扣时代脉动,反映民众心声;讴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中华崛起为中心的民族情怀。”
辞赋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承辞赋文化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但现今热心辞赋文化、从事辞赋创作研究、编辑出版的,大多是民间人士和团体,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闵凡路在发言中呼吁:急需政府文化部门重视扶持,把发展辞赋文化事业纳入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之中。
论坛上,辞赋作家和文化学者马识途、廖奔、王树成、郑伯农、魏明伦、周笃文、袁瑞良、程树榛、敢峰、黄彦、龚克昌、孙继纲、张福有等相继发言,围绕着辞赋未来的发展,或直抒愿景,或建言献策,或剖析利弊。
德高望重、已97岁高龄的老作家、《中华辞赋》顾问马识途在发言中对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一度备受冷遇甚至几近断流,表现出深深地伤感。但他对中华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充满信心。他认为,诗词歌赋要发展,必须随时代之潮流,应群众之需要,进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不改革将无法趋于繁荣,甚至必然趋于衰落。他对中国诗坛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希冀:传统诗词和新诗都是中国的诗歌,其创作者都是中国的诗人,应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实现比翼齐飞,共同为繁荣中华诗坛、创制中华新体诗歌而努力。
《中华辞赋》两位顾问——红学泰斗周汝昌,著名学者、诗人霍松林,因未能亲临会场,通过我社工作人员转达了对论坛的祝贺。周汝昌先生对辞赋未来发展提出四字箴言:讨、保、导、表。讨即讨论、探讨,要让今天的人知道辞赋的源头和历史;保即保存,保存历史上、今天的优秀作品;导即导引,要开创未来;表即表扬,对优秀的创作者,尤其是年轻人,给予荣誉上的肯定和鼓励。霍松林先生在贺信中表示,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文体,而辞赋则为中国所独有。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华辞赋是中华文学的独特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占有重要地位。而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辞赋文学,不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求变求新,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其它文体的创作。他表示,赋学已经振兴,各地都在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循环往复,则大盛于大汉盛世的辞赋必将在现代意义上大盛于中华盛世,又一次掀起美文学创作高潮。
本次论坛组委会主任之一、香港《文汇报》社社长、世界中文报协主席王树成在发言中谈到,中华辞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辞赋作为中国文体中的最高形式,对创作者而言要求很高,必须大学问才能写成。而今天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以快餐、速食为特点的网络社会,并且充斥着诸多的商业化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中华辞赋确实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可谓任重道远。但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的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让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日益广泛。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设立了350多座孔子学院,国学热、孔子热对中华辞赋在世界范围内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辞赋文化一定会振兴繁荣。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廖奔所做的发言题目为《诗词曲赋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今天世界眼光已经开始关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来,各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说数以百千计,但是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最本质、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诗词曲赋是语言的精粹形式,是人类运用语言的智慧结晶,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辞赋》社副社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学者周笃文做
了题为《激活传统继雅开新》的专题论述。他指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最的诗词歌赋,是人类文化的巨宝,怎么样使它能够闪闪发光、继而服务于现代社会?首先要掸掉上面灰尘,显出它的本色,其次,要深入研究辞赋的大美、妙谛之所在。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启迪后学,兴起一股复兴辞赋的浪潮。而继雅开新则需要宏开思路、创新语言、铸造意向、激活情趣。
在谈及辞赋创作现状时,周笃文认为,当今赋学已走出低谷,开始了初步的活跃,佳作颇多。但真正能打动人心,引领时代潮流的鸿篇力作,还是太少。公式化,概念化,老套路的多,真能创新意象,自铸美词的仍很少见。如何立足时代高度,创作出惊世鸿文还需下大功夫。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伯农在发言中表达了对论坛的祝贺,认为这次会议非常有意义。他表示,诗词和辞赋关系非常密切,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屈原。今后诗词界和辞赋界一定会亲密合作,共同发展,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传统的中华文化加以弘扬,和新时代相结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出新时代的诗词、新时代的辞赋。
南通市政协主席、著名辞赋家袁瑞良曾经创作了《十赋黄山》等一系列大赋,受到辞赋界关注。他在发言中首先论述了赋的复兴之必然性。就历史趋势而言,赋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一部分。民族复兴了,赋必复兴。就现实状况而言,赋的复兴,具备了足够的条件。首先,社会欢迎;其次,舆论支持;第三,读者渴望;第四,媒体鼓励。这四个条件,构成了赋复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赋的现在,也没有赋的将来。
关于为赋之道,袁瑞良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强调内在境界高雅和外在形式奢华的统一。境界之道即歌而不媚、讽而不诽、怨而不恨、哀而不悲、褒而不喜、贬而不忧。雕琢之道,可从内容求新、形式创新、文字翻新三个方面去研究。
中华辞赋社总编辑黄彦简练地概括了赋家必备的十二要,即一要有思想;二是要有学问;三要有哲学;四要有才华;五要有野心;六要有童心;七要有疑心;八要有利润;九要有脾气;十要有贪心;十一要有爱心;十二要有底气。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福有做了题为《中国辞赋的传承与创新重在实践》的报告。突出强调“坐而论不如起而行”的实践观点。传承中华辞赋,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会不断丰富辞赋创作的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回过头来指导实践。多写,对于辞赋创作是最为重要的。
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中华辞赋》社副社长袁志敏代表杂志社年轻一代的工作人员发表了肺腑之言——感动、感恩。他表示,三年来,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髦耋老者到年轻的80后;从文学专业人士,到以传统文化为业余爱好的发烧友,《中华辞赋》杂志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喜爱。更令人欣慰的是,杂志得到了众多文化名家的认可和支持。这份信任和支持,是全体工作人员做好事业、继续前行的巨大动力。
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本着海纳百川、文汇千家的气度,论坛始终保持开放、宽松、包容、尊重的学术氛围,并追求求同存异的学术目的。
会议期间,钟振振、张昌余、王翼奇、刘梦芙、陈逸卿、姚平、钱明锵、柏扶疏、王志清等学者相继发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赋学的观点和认识。年轻代表中,韩邦亭、孙五郎、刘长焕、黄奎、蒋凡等人畅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自由发言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辞赋爱好者漆雕世彩、涂普生、穆春雨、吴凤雏、王秉德、黄洪波、陈锦绵、钱安华、屈汕、魏来五道纷纷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致认为中华辞赋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一部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盛世伟业需要赋的赞美讴歌,文学殿堂需要赋的添姿加彩。
与会人士对辞赋在当今时代必将复兴没有异议,而在辞赋创作的层面,则有不同态度。形成了遵循古体派和求变创新派两大观点。究竟是严格遵循古体还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让古老的辞赋“与时俱进”,这似乎是今天辞赋创作者思考最多的命题。有争议才有进步,有思考才有发展。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具备一个标准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的《中华辞赋》杂志社,通过成立三年来的实践,就辞赋创作提出了“创造现代新辞赋”的办刊思想,及“古赋为体、今辞为用,述史状物,我在其中”的创作思想,赢得了辞赋界广泛的认同。在辞赋未来发展层面,有人坚持文学的高雅和纯粹,也有人提出“经营辞赋”的思路,即追求文化与财富共舞,品牌与产业齐飞的双赢,让古老的文化走出庙堂书屋,服务于现代社会,贴近百姓生活。
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是我国近年来举办的层次最高、代表性最为广泛的辞赋盛会。来自全国各地辞赋作家与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就传承辞赋文化,繁荣辞赋创作,弘扬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达成共识,并通过《中华辞赋北京宣言》,决心进一步团结海内外文化界辞赋界人士,为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的辞赋精品,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之灿烂丰盈,为社会主义文化之发展繁荣,共尽绵薄之力。论坛在全体人员热烈的掌声中通过创立“中华辞赋屈原奖”和筹备建立“中华辞赋家学会”的建议。最后,论坛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华辞赋》社社长闵凡路同志做了总结发言,会议圆满结束。
著名书法家沈鹏、启骧、林岫向组委会赠送了特别为论坛创作的书画作品。赠送书画作品的还有:魏中典、叶建元、严保伦、张昌余、李福田、李泉成、孙五郎。凤凰卫视、香港文汇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及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网易、中国文化传媒网、光明网、新民网、中国诗赋网近百余家网站纷纷争相报道本次论坛的盛况。论坛的召开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学伟业迎盛世,辞赋华章咏新篇。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辞赋界盛会,这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盛会,这是一海内外学者期盼已久的文化盛事。三年,弹指一挥间。三年,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也只是短短的一瞬。但“首届中华辞赋北京高峰论坛”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注定将在辞赋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文章评论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6-25 15:42:56)  

从文章的报道中,更体现了这次盛会的深远意义。为辞赋的振兴而喝彩!

兰亭逸士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6-23 14:33:01)  
祝贺盛会!
天易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6-22 02:24:50)  
严重祝贺!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