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律诗格式推导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3001        作者:江建平        发布:坦然        首发时间:2009-09-11 13:12:00
关键词:律诗格式推导法
编语:

 

律诗格式推导法

   

诗,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历经三千多年,久兴不衰。诗的形式,由《诗经》的四言诗演变出许多不同的诗体。以格律为标准,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一类是受格律束缚的近体诗,也称今体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式。它滥觞于南北朝,至初唐由沈佺期确立。律诗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深受文人骚客的推崇。借助格律形式来表达内容的唐诗、宋词,更是倍受人们喜爱。

毛泽东曾说:“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此话不无道理,但是,由于完美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也有助于思想内容的传播;又因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律诗仍随处可见,少长传诵,所以,我们有必要继承它,让这一民族文苑中的花朵永世飘香。

目前,我国人民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人们不仅爱读诗,而且想写诗;不仅爱学习易懂的“新诗”,而且想弄通难学的“旧诗”。该书就是为满足古诗爱好者的这一要求编写的。

书中对律诗常识部分(因已有著述传世)力求简明,重点是介绍律诗格式的推导方法。让古诗爱好者读后,抛开书本也能随时推导出所有的律诗、律绝格式,以便他们鉴赏和创作律诗。

                                                               江建平

                                                     一九九0年五月十日

 

   

第一节  律诗常识

一、诗的定义及特点

二、律诗的韵

1、韵

2、律诗的韵

3、律诗的用韵规则

三、律诗的平仄

1、四声

2、平仄

3、律诗的平仄规则

4、律诗的粘对规则

5、律诗的三连声规则

四、律诗的对仗。

1、对仗

2、律诗对仗的规则与要求

3、律诗对仗的常规

4、律诗对仗的种类

(1) 工对

(2) 邻对

(3) 宽对

(4) 借对

(5) 流水对

 

第二节  律诗格式的推导方法

一、五律格式

1、五律的平仄格式

(1) 平起式

(2) 仄起式

2、五律平仄格式的推导方法

(1) 明确规则所确定的字

(2) 推导方法

(3) 五言的可平可仄规则

二、七律格式

1、七律的平仄格式

(1) 仄起式

(2) 平起式

2、七言的可平可仄规则

三、律绝的格式

四、长律

五、古风式的律诗

第三节  补充内容

一、孤平的避忌

二、特定的一种平仄句式

三、拗救

1、本句自救法

2、对句相救法(1)

3、对句相救法(2)

4、本句、出句结合相救法

第四节  古体诗简介

一、古体诗的韵

二、古体诗的平仄

三、古体诗的对仗

 

     山居秋暝》王维 (范例)

      一    二    三    四    五                               推导法规则

起1   空    山    新    雨    后 ,               1、本句节奏点的平仄

     —    —    —     |      |   }首联                    要交替

对2   天    气    晚    来    秋 。               2、奇句节奏点的平仄

   —     |       |      —    —                                  与上句相粘

粘3   明    月    松    间    照 ,               3、偶句节奏点的平仄

    —     |      —    —     |   }颔联                    与上句相对

对4   清    泉    石    上    流 。               4、奇句尾用不押韵用仄

   —    —     |       |     —                      5、偶句尾押韵用平

粘5   竹    喧    归    浣    女 ,                6、三连声不在句后

      |     —     —     |       |   }颈联               概括言之

对6   莲    动    下    渔    舟 。          1、两句成一联,两句

   —     |       |      —    —                      间的关系相对

粘7   随    意    春    芳    歇 ,          2、两联成一绝,两联

   —     |      —    —     |   }尾联        间的关系相粘

对8   王    孙    自    可    留 。          3、两绝成一律,两绝

    —    —      |       |      —                     的平仄相同(第一

                                                                 句押韵的除外)。

         绝句格式                                           律诗的第一句可押韵也

可将律诗拦腰截开成上下两式。也             可不押韵。五律以第一

可将律诗的首联和尾联截开,中间             句不押韵为正格,七律

成一式,首联和尾联合为一式。                 以第一句押韵为正格。

 

第一节        律诗常识

 

一、律诗的定义及特点

律诗是对字数、平仄、韵及对仗都很讲究的一种诗体。

律诗的特点是:

1、一般每首限定八句,分为四联。

2、押平声韵。

3、每篇必须有对仗。

4、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五言者称五律;七言者称七律。

 

二、律诗的韵

1、韵

韵,是汉语中拼音的韵母相同或读音相近、声调相同的一类字。它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诗中的秋qiu、流liu、留liu的韵母相同,舟zhou的韵母ou读音与iu相近,并且都是平声,属同一类的字,也称同韵字。

押韵,就是在韵文的句尾用同韵字。也称韵脚。在北方的戏曲中,韵叫辙,押韵又叫合辙。

押韵是为了使韵文声韵谐和,读起来上口悦耳。

2、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是一种分韵编排的字典。

自元明清以来,政府考试诗赋,文人作诗填词,皆以金人的《平水韵》为标准。《平水韵》中,将可以作诗的字分类排出106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每一韵里都列出一定数量的同韵字。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诗人写律诗,只可选定一韵,不能几韵混用。

现在,我们读古诗仍须依古人的诗韵,而写诗用韵就无须照搬韵书了。因为古今的语音有变化,古时的同韵字现在有的读来已不和谐,再拘泥于古诗韵便不合理了。

例如:《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的“斜”字,古读“sia”,今读“xie”。若按现在语音读,这首诗就不和谐了。而现在写诗,就只能按当今读音去押韵。

3、律诗的用韵规则

奇句尾不押韵用仄声;偶句尾押韵用平声。

律诗的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古人写诗五律以第一句不押韵为正格;七律以第一句押韵为正格。

 

三、律诗的平仄

    1、四声

    四声,就是汉语中的四种声调。

声调,是由汉语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

古汉语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形状我们无法详知,只能从《康熙字典》上的“分四声法歌诀”中略知大概。歌诀是: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普通语也有四声。即,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也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它们的符号分别是ˉ、ˊ、ˇ、ˋ。普通语中没有入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字多读,应该用什么义,读什么声。

例如:“为”用做动词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做介词解作“为了”就读去声。

2、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

平,就是平声。即古四声中的平声;普通话中的阴平声(第一声)和阳平声(第二声)。

仄,字义是不平。即古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平仄交替运用,可以使语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律诗的平仄规则

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所谓律诗格式,主要就是讲平仄。

律诗的平仄规则:

本句节奏点的平仄是交替的。

若句中第二字是平,则第四字为仄,第六字又是平;若句中第二字是仄,则第四字为平,第六字又仄。

律句是以每两个音节〈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节奏单位的第二字为节奏点。(一般情况下,节奏单位的平仄是一致的,也就是非节奏点的平仄是随节奏点而定的)。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4、律诗的粘对规则:

奇句节奏点的平仄与上句相粘;

偶句节奏点的平仄与上句相对。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见范诗)

奇句中的第一句无上句可粘,是起句。它的第二字平仄可决定全诗的格式。第二字是平的称平起式,第二字是仄的称仄起式。

粘对的作用,是使句子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5、律诗的三连声规则

三连声不在句后。

三连声,就是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连在一起。句后三字为平平平的这种句式叫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律诗的一忌。律句中的三连声一般是不在句后的。

 

四、律诗的对仗

1、对仗

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

对偶,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对偶要求同类词相对。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例如:“节能降耗,创利增收”。节能与降耗、创利与增收形成本句相对。节能降耗与创利增收又形成两句相对。

对偶一般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使语言形成整齐美。

2、律诗对仗的规则与要求

律诗的对仗规则: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对句的字和出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仗要求同类词相对,因此,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如下一些小类:

天文、地理、时令、地名、宫室、器皿、植物、动物、人名、形体、服饰、人伦、人事。

数词还包括孤、半、单、双、独等字。

不及物动词可以与形容词相对。

如杜甫《子规》诗中: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动词“见”对形容词“凄”。

对仗还要求连绵字与连绵字相对、叠字与叠字相对。

例如:杜甫《秋兰》中“香桥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以凤凰对鹦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又如:杜甫《曲江》中“穿花夹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就是以深深对款款。不同词性的叠字,一般也不能相对。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的对仗演化来的,因此,一般也符合对仗的规则和要求。

3、律诗对仗的常规

律诗的对仗,常规是用在中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见范诗)

首联也可对仗,但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多于七律首联用对仗,因为五律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律首句不入韵的。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原因是对仗不适宜作结束语。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就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流水对作结束语。

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种单联对仗常用于颈联。

4、对仗的种类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

对仗以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劣。例如:

作者《初冬栖霞山》“霜重栖霞去,径深伏虎来。”这一联中“重”与“深”是正对,“去”与“来”是反对。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莲门今始为君开。”这一联中“缘”与“为”就是同义词相对,因为不是名词,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对仗若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2)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

(3)宽对,只要求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

再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多用在首联。

如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

    (4)借对。

一种是借义,一词两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如杜甫的“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将行李的“李”借用桃李的“李”义来与“茅”字相仗。

另一种是借音。多见于颜色时。

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等,杜甫的“思家步月清宵上,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是借“清”为“青”。

(5)流水对,将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意义不全。这种对仗叫流水对。

如:白居易的“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陆游的“寒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诗人应尽可能运用工对来表现思想内容。实在不行,那就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不要为追求工对而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情志。

(6)错对。错开句中词语的位置,使联句符合平仄规律。

如李群玉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耕云。”

(7)句中自对。指一句之内自成对偶。这样两句间的对偶可以从宽,不必讲究同类相对,甚至词性和词组结构也可以不一样。

如杜甫“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第二节  律诗格式的推导方法

我们弄懂并记住律诗的押韵规则、平仄规则、粘对规则和三连声规则,便可随时按规则推导出五律、七律以及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所有格式。

(若当面听讲解,半个小时即可掌握)

一、五律格式

1、五律的平仄格式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 ∣――∣,――∣∣―。(221式)

—――∣∣,| ∣∣――。(32式)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起 — ――∣∣,

对 | ∣ ∣――。

粘 | ∣― ―∣,

对 ――∣ ∣―。

粘 —―— ∣∣,

对 | ∣ | ――。

粘 | | ― ―∣,

对 ―—∣ ∣―。

另一式,首句押韵,改为 —―∣∣―,其余不变。

(2)仄起式

起 |  |――∣,

对 ――∣∣―。

粘 — ―—∣∣,

对 | ∣ | ――。

粘 | | ― ―∣,

对 ――∣∣―。

粘 - ―—∣ ∣,

对 | ∣ |― ―。

另一式,首句押韵,改为 |∣∣――,其余不变。

2、五律平仄格式的推导方法

以上格式若记不住,可按规则逐字逐句地推导出来。下面介绍推导方法:

(1)明确规则确定的字。

推导律诗的平仄,首先要知道每一条规则所确定的字。

律诗的押韵规则:(见插页)

①奇句尾不押韵用仄。

②偶句尾押韵用平。

规则①、②确定五律第五字的平仄。

律诗的平仄规则:

③本句节奏点上的平仄是交替的。

规则③确定五律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

律诗的粘对规则:

④奇句节奏点上的平仄与上句相粘;

⑤偶句节奏点上的平仄与上句相对。

规则③、④、⑤确定五律第二、第四字的平仄。第一字与第二字同属一个节奏单位,又没遇到特殊情况,所以它的平仄与第二字应是一致的。这样,此三条规则实际上确定了第一、第二、第四字的平仄。

律诗的三连声规则:
    ⑥三连声不在句后。

规则⑥确定五律第三字的平仄。

第三字与第四字在同一节奏单位。一般情况下,它们平仄也与第四字相一致。在遇到出现三连声这种特殊情况时,就不能与第四字一致了。所以,第三字的平仄要视具体句式,最后确定。

(2)推导方法。

现以平起式作推导示范。

第一句是起句:

诗人自定第二字为平声。规则③便确定第四字用仄声。

   1  2  3  4  5

起    ―    ∣

第一字是随着第二字的,也用平声。

    1    2   3   4   5

起  ― ―      ∣

(以下句子第一字直接随第二字写出,不再另作示范。)

规则①确定第五字用仄声。

     1   2   3  4   5

起  ― ―    ∣ ∣

此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句第三字无论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都会出现三连声,属特殊情况。根据规则⑥“三连声不在句后”确定它的平仄不能与第四字相同。也就是不能用仄声,只能用平声。这样就推导出第一句的平仄格式。

     1   2    3   4  5

起  ― ― ― ∣∣,

第二句是对句:

规则⑤确定第二字用仄声(第一字也用仄声),第四字用平声。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规则②确定第五字用平声。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这时又可看出第二句跟第一句一样,也属于特殊情况。规则⑥确定第三字用仄声。这便推出了第二句的平仄。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第三句是粘句:

规则④确定第二字仄声(第一字也用仄声),第四字用平声。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粘  ∣  ∣      ―

规则①确定第五字用仄声。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粘  ∣  ∣      ―   |,

这时可以看出,此句能够不出现三连声,属一般情况。那么第三字的平仄便按常规跟第四字一致,用平声。这便推导出第三句的平仄。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粘  ∣  ∣  —   ―  |,

第四句又是对句:

规则⑤确定第二字用平声(第一字也用平声),第四字用仄声。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粘  ∣  ∣  —   ―  |,

对  ―  ―      ∣

规则②确定第五字用平声。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粘  ∣  ∣  —   ―  |,

对  ―  ―      ∣  —。

这时可以看出,第四句和第三句一样,也属于一般情况。第三字亦按常规随第四字用仄声。这便又推出了第四句的平仄。

     1   2    3    4    5

起  ―  ―  ―  ∣  ∣,

对  ∣  ∣  ∣  ―  ―。

粘  ∣  ∣  —   ―  |,

对  ―  ―   |  ∣  —。

以此类推,便可推导出五言平起式的整个平仄格式。下面就不再一一示范了。

五言仄起式的平仄格式,照此方法同样可以推导出来。我相信读者已经掌握了这一方法,这里也就不须贅述了。

3、五言的可平可仄规则

(1)三连声的第一字可平可仄。

如:+――∣∣;+∣∣――。

(2)句前仄声节奏单位的第一字可平可仄。

如 +∣――∣。

 

、七律格式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一个节奏单位。方法是:五言第一个节奏单位是仄声的,前面加平声;是平声的,前面加仄声。可以说,能推导出五律的平仄格式,也就会推导七律的平仄格式。

1、七律的平仄格式

七言的平仄,也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

(2221式)

∣∣―――∣∣,――∣∣∣――。

(232式)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七言仄起式(五言平起式的扩展)

    1   2    3    4    5    6    7

起  +  ∣  ―  ―   ∣  ∣  ― ,

对  +  ―   +   ∣  ∣  ―  ― 。

粘  +  ―   +   ∣  ―  ―  ∣,

对  +  ∣  ―   ―  ∣  ∣  ― 。

粘  +  ∣   +   ―  ―  ∣  ∣ ,

对  +  ―   +   ∣  ∣  ―  ― 。

粘  +  ―   +   ∣  ―  ―  ∣ ,

对  +  ∣  ―   ―  ∣  ∣  ― 。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改为 +∣+ ― ―∣∣,其余不变。

(2)七言平起式(五言仄起式的扩展)

    1   2    3    4    5    6    7

起  +  ―   +   ∣  ∣   ―  ― ,

对  +  ∣  ―  ―   ∣   ∣  ― 。

粘  +  ∣   +   ―  ―   ∣   ∣ ,

对  +  ―   +   ∣  ∣   ―   ― 。

粘  +  ―   +   ∣  ―   ―   ∣,

对  +  ∣  ―   ―  ∣   ∣   ― 。

粘  +  ∣  ―   ―  —   ∣    | ,

对  +  ―   +   ∣   |   ―   —  。

另一式,首句不押韵,改为 + ― + ∣――∣,其余不变。

2、七言的可平可仄规则

七言的第一字都可平可仄。每句后五字仍适用五言的可平可仄规则。

 

、律绝的平仄格式

律绝是绝句的一种形式(另一种称古绝),分为五绝、七绝两种,每首限四句。律绝跟律诗一样,押平声韵,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有的还要对仗。

律绝的格式是由律诗的格式截得的。五绝由五律截得;七绝由七律截得。截律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律诗拦腰截成两式。如:

五言平起式

―――∣∣,

∣∣∣――。

∣∣――∣,

――∣∣―。

——————

―――∣∣,

∣∣∣――。

∣∣――∣,

――∣∣―。

一式由首联和颔联组成,下联要求对仗。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日近人。

(平起式)

一式由颈联和尾联组成,上联要求对仗。

例如:杜甫的《八陈阁》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陈阁。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仄起式)

另一种是截取律诗的中两联,也组成两式。

如:七言平起式

――∣∣∣――,

∣∣――∣∣―。

————————

∣∣―――∣∣,

――∣∣∣――。

――∣∣――∣,

∣∣――∣∣―。

————————

∣∣―――∣∣,

――∣∣∣――。

一式由颔联和颈联组成,上、下联都用对仗。

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起式)

一式由首联和尾联组成,上、下联都不用对仗。这一式在古诗中最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式)

    含有首联的绝句格式,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跟律诗一样,五绝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绝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绝以仄起为常见,七绝以平起为常见。

四、长律

长律,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长律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要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五、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开型化的时候,律诗还没有平仄格式依照,而且对仗也不工整。这种律诗雏形称做古风式的律诗。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格式。若七律的平起式来对照,中间有许多拗句,而且颔联的对仗也不合规则。

还有一种称做“拗体”的律诗,除了字数、韵脚、对仗象律诗外,若论平仄,简直就是一篇古风。这种诗体后代很少有人去模仿。

 

第四节  补充内容

一、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所以诗人在写律诗时要注意避免孤平。填词作曲也要避免孤平。

五言“――∣∣―”句式中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句式中的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二、特定的一种平仄句式

五言的“――—∣∣”句式可以使用“――∣―∣”;七言的“∣∣――∣∣”句式也可以使用“∣∣――∣―∣”。这种特定的句式在宋唐的律诗中,和常规律句一样常见。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不过,使用这种句式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而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特定句式虽然也没依常格,诗人却不把它为拗句。

律诗中出现拗句,就必须用“救”。可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拗救方法:

1、本句自救法(a式)

“――∣∣―”五言句式中的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了“∣――∣―”句式。七言的“∣∣――∣∣―”则变成“∣∣∣――∣―”。

例如:李白“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对句中用平声的“明”,救本句第一字“月”仄声拗。

2、对句相救法(1)(b式)

“∣∣――∣”五言句式中的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将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或∣∣∣∣∣,―――∣―。)七言成为“――∣∣―∣∣,∣∣―――∣―”(或――∣∣∣∣∣,∣∣―――∣―)。

例如: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对句第三字“吹”平声,救出句第四字“不”(古入声字)仄声拗。

3、对句相救法(2)(c式)

“∣∣――∣”五言句式中的第四字没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律只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为半拗,可救可不救,不象a、b式那样严格。

例如:杜甫“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用对句平声的“秋”,救出句第三字“几”仄声拗。

4、本句,出句结合相救法

诗人在对句运用a式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式或c式。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例如: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对句第五字“无”平声,既救本句第三字“向”仄声拗、又救出句第五、六两字“有”、“万”仄声拗。(a、b结合)

再如: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对句第五字“风”平声,既救本句第三字“欲”仄声拗,又救出句第五字“日”仄声拗。(a、b结合)

由此可见,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然从合律。

掌握了拗救方法,可以给诗人创作律诗减少一点难度。但拗救不宜多用,(尽可能不用)因为拗句用多了,律诗就形似古风,就其形式的欣赏价值来讲,便大大降低了。

第五节  古体诗简介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一般地说,仄声韵也要同声调相押。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必须是邻韵。

古体诗用通韵时,要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他各声通韵。

古体不仅可以一韵到底,还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一次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要注意的是: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押韵的。

二、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但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在古体诗时,着意避免律句,尽可能多用拗句,以显得风格高古。

1、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四种三字尾:

    (1)平平平

(2) 平仄平

(3) 仄仄仄

(4) 仄平仄

2、从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是七字句,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还有,不讲究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

三、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如果用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

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同:

(1)近体诗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同字可以相对。

(2)近体诗的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

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刻意求拙,只须纯任自然,不受任何束缚就好。

                                    江建平

                            一九九0年五月十日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春暖鹿鸣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9-02 00:05:00)  
高见,绝对长知识!无论写不写格律诗,都值得认真读一下啊![赞啊][赞啊][赞啊]
芊芊诗草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9-01 10:03:00)  
好复杂,收藏慢学!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