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物事赋
本栏目所展示的作品,主要指写作内容以事件、活动以及各类动植物等为主题的辞赋骈文作品。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mpg5307
主编寄语:古今万物尽能辞,期墨客骚人,高手连来网上; 天地百科皆可赋,盼华章丽句,佳篇屡现屏前。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人气排行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辞赋骈文  >>  物事赋
神州医药赋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371        作者:黄奎        发布:蜀道仙翁        首发时间:2013-04-10 10:46:54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霄壤有灵,日月同庆。人类衍于洪荒,智慧促其隆永。溯古猛兽逞凶,疫鬼夺命。嗟食五谷有疠气缠身,患六疾无良策解症1。于斯中药应需求而诞,蓄久成珠;中医彰实践之能,超凡入圣。千草百药,巧配以治痛恙;万世亿民,妙用而保康宁。遂使中华国粹,光耀球;医药奇葩,香飘外境也。  

盖绳武崇本,拨雾览金。中医源肇穹古,龟甲铭篆;中基草创商末,竹帛纪文2。惠泽五千年,独步杏苑;誉驰八万里,傲视乾坤。精纳天地人,文化中医之命脉;魄系儒释道,哲学立医理之核心。融会九流,博众族之长;包罗万象,纳自然之珍3重人文,笃经典;黜玄想,远鬼神。中庸显傲骨,辩证评说殊因。取象以测征候,运数而释迷津4宏观偕微观同进,医道与技能联姻。度五运以循规,生克兼用;测六气以防变,动静相匀5。查三焦以窥凶兆,透六腑而追病痕6。审证求因,临床积学以纂纪;解剖阐要,论治施为而招魂。“治未病”重防患养生,延年益寿“治欲病”贵守则固体,壮阳滋阴7实践携理论竞翔,经验跟认知同衾。治人为本,消病求燊。方证对应,本元连襟。和络舒经,打通奇经八脉;祛邪扶正,托起红日一轮。调阴阳之平衡,形气神综归一统;扫疾患而欢悦,康乐福蕴蓄终8至若上药医国,诚知绥靖之理;中药养性,皆选菁华而焮。树皮草根取之原野,游医青囊济于黎民。药物筛选,弃杂剔劣;药材泡制,减毒保纯。审病机以度势,制方略而灭焚。玄旨探微,以八纲为臬圭;揆度施术,视八法为灵琛9四诊合参,探缘由以取实证;诸法兼用,纳证型而解阴淫10度五行而疗疾,大道至美;量七情以配伍,正典永遵11君臣佐使妙组方剂,变换加减巧立等分12谙四性而用药,摒五邪以除瘟13。方义归经,剂型无限;方从法,法以文忻14解七方之堂奥,悟十剂之优深15复方堪称利器,单方专惩邪门16。《药性歌括》诵明理,《汤头歌》背添飧17。扎银针以奇效揽胜,煎草药凭汤剂回春。一贴药膏,几次火罐;尽简捷之法,铲痼疾之根。历岁月之筛选,医经存优摈劣;经临床之验证,医药融古出新18。焉乃吾族有幸:人均寿命峻极,健康指数升频19。促人类繁衍勃兴,贡献卓逸;治现代疑难杂症,奇效绝伦20。 

甚伟至哉!创中外之奇观,树古今之楷范。医学医药,皆以载师承;秘技秘方,多为口授祖传。煌煌巨著与日争辉,振振雄宗同霞竞粲。伏羲研八卦通神明之德,制九针疏经络之舛。岐黄光遗百代,笃仁术而拯民;神农勇尝百草,创药石以除患21。伯高医盖天室,绝脉理兼穷神用针;俞跗功昭宗邦,精外科且治疸22黄帝内经,中医宝典23。内蕴精深而概全,学说彰医道神髓;圣火绍承以奠基,宏论摆医药盛宴24。成体系以长佑龙族,立准绳而薪传渊远25伊尹遣药草而始方,熬药汤以救难26。以诚侍老,扁鹊得草医绝学;试技量德,程高受汉帝钦赞27。五禽戏妙,当为健身先驱;麻沸散佳,确有药醉神28。仓公望诊切脉,皆使诊籍名腾;董奉行善疗疾,以致杏林春暖29《本草经》综秦汉硕果,惠及斯民;《伤寒论》尊群方至宗,泽被宇寰30。《甲乙经》弘针灸神技,丰碑绩彰;王叔和著《脉经》方书,凡尘荣揽31。钱乙尊幼科鼻祖,歧黄书促儿科肇兴;葛洪精丹道药医,《肘后方》押天刑首斩32。药王以《千金翼方》馈赠后世,褒为人类医学瑰宝;药圣以《本草纲目》奉献列国,誉为东方医药巨典33。注本草且品位超绝,陶弘景迹遍民间;疗伤寒兼灸术立新,崔知悌芳流史鉴34。王焘以《外台秘要》铸勋,苏敬凭《唐新本草》亮剑35两巾帼抛家修道,勇砸锁枷;一世间悬壶救生历尽艰险36搜阙典以缀玉,王冰沥血纂书;振针灸而起微,滑寿殚精染翰37。《医宗金鉴》综合性之典,宇内仰尊;《洗冤集录》开法医学之先,海外称羡38。刘完素持寒凉医风以立宗,朱丹溪倡滋阴学说而挂冕39。调胃顺气,补土派扬旌;杀毒驱邪,攻下派克难40。张景岳善温补以寿延,叶天士御温病而功显41融各家特色,汪机医理独领;扬诸派神风,施老德业鳌占42。喻昌学说彪炳医林,张璐诊技导引后彦43。解剖圣手精于立说,《医林改错》长于揭短44。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恽铁樵革新致功,中西医联华吐菡45。人文之隆兴,星光之璀灿,何至龙族绝学不传焉! 

至尔述中医之影响,威盖五洋。机构肇西周,服务上流社会;战国臻体制,普济下层黎氓46太医署盛于大唐,分部兴业;官药局启之北宋,售药制方47制度健全而分科细,教学完备而医术强48凭考选用人才,以绩衡鉴真钢。九域医馆林立,方脉雄张49药铺当道,郎中坐堂疫病流行,常赈灾赠药;贫病维艰,即免费扶伤。医在王官,代代袭传;权归衙署,朝朝承襄50。再《周礼》负令,更佩《唐律》定纲51本草》奉药典圭臬,《西苑录》尊法医宪章52图经创针灸之标准,铜人塑实验之模桩53发明隋唐领首,科技宋明逞强。内享福祉,外启异邦54人痘接种荣开纪录,天花免疫恩垂列疆55遣名医赴新罗授经,喜东医学彰彩56;携韩人创汉医拯世,欣歧黄业腾光57。《东医宝鉴》世遗亮宝,《医方类聚》东瀛盗香58。花绽扶桑国,后世方承脉;虹横新马泰,汉草药称王59卜弥格译脉学播种,英国人解奥义领航60一针靖平天下,百姓乐享安康61或搞科研,或设学院;或列医保,或送吉祥。洋洋矣风行寰瀛,五洲承惠;煌煌乎日煜青史,万众克昌62

然时移近代,洋学东渐,鼓吹西医新奇;中医式微,受官府排挤。媚洋崇外,废旧医以行奸;悖理妄评,毁教育而断脊63。于斯,医界集会通电,抗争以护国宝;黔庶请愿救亡,抵制而保神器。督《中医条例》之公布,争合法地位之建立64。迨至抗战,官方摧残更凶,洋奴抵毁尤厉。灭种蠢事频仍,反逆浪潮迭起。或西化,釜底薪抽;或查封,业内。悲夫!院校被历历斩绝,何等伤情?药铺皆纷纷关张,难以为继65。然幸蒋朝覆灭,医药起死回生;人民当家,宸极焕辉留绩。政府纲举,扶苗育栋以嗣徽;润之誉扬,拨乱统理66。聚才以建院所,励志而出方籍67。施银针而疗睛,用汤药以退疠68。若无领袖之垂范,有星火之燎原

缘何中西医之境遇判若天壤?皆认识偏差所致西医用药方式繁多,诊断手段丰赡;抢救迅速,手术高效。中医重整体功能,擅宏观调控;笃辩证而论治,求衡性以驱魈。或治病不治症,速效与治标见长;或治症治病,长效偕治本领骚69。两者理念不同,各成体系;技法迥异,均有绝招。斯,若能土洋结合,必将事成功垂;中西互补,能力聚奇昭。尊经纳粹而弃糟粕;强基固本,借石以磨钝刀。中医为根,西医为用;创理论以竖纛,抓实验而抟雕。形上和形下融汇70系统与还原腾超71。中西合璧,尤可增效减毒古今联袂,更能纠偏正苗。除碍官民携手,攻坚科领跑。化危转机,尽多模式斗艳望,助全方位弄潮72。凭优势而创新,药奉先导;保特色以攀顶气贯云霄。成精研,出洋占岛;伟业丕振,踏浪斩蛟73壮哉,浩浩雄风威振宇内;盛也,粲粲医魂立今朝

注释:

1.六疾: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

2.中基:中医药理论简称。

3.汉医充分汲取各少数民族医学及诊疗精髓

4.取象:根据病情之征象;运数:预测非人力所为的命运和气数。

5.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的气候变化

6.三焦以上为上焦, 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

7.“治未病”及“治欲病”乃《黄帝内经》中“未病先防”的养生理论,数千年指导中医学实践,成为一大特色。未病:健康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传态。欲病:病生到病成的发展过程。则:养生法则。

8.阴阳平衡理论乃人类健康长寿“四大平衡”科学理论,是对世界保健学的伟大贡献。

9.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法: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疗法

10.四诊:望、闻、问、切。诸法:指中药膏药、刮痧、火疗、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薄贴、烫熨、熏蒸、药茶、药酒、药浴、食疗水疗、泥疗、腊疗、磁疗、正骨、捏脊、割治等治疗手段。

11.五行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侮、对立与依存的关系治病。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的药物。配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用。

12君(主病)、臣(辅君)、佐(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使(应臣)及加、减、变、换均是配药的原则和规律。

13.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14.方义:方中各药主治什么病症。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剂型有汤、散、丸、片、冲、膏、丹、针、酒、颗粒剂、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

15.中医术语。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十剂者,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也。

16.复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华与武器,是疗多病因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最有效方药。

17.《药性赋》及《汤头歌》为初学者必读课本。  

18.中药体现了简、便、廉、实效、安全、持久等明显优势。

19.中国13亿人的平均寿命达73岁,中医药功德无量。

20.1953年毛泽东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中医药对心脑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非典肺炎、禽流感等均显示出独特疗效和显著优势。

21.岐黄既指医家远祖岐伯与黄帝,又代指中医学

22伯高与俞跗乃医学家、黄帝之臣。

23.《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家托黄帝之名于春秋战国时合创的巨著,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24.众学说:指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脉象运气等学说。诸论述:指脏腑、经络、腧穴、病因、病机、病证、诊法、针灸、刺法等内容及治则。

25《黄帝内经》形成了中医药的学术体系。

26.商名臣伊尹以药组方、熬汤开历史先河,并著《汤液本草》

27.侍老:此老为战国神医长桑君。

28.此指外科鼻祖华佗(汉末)。

29.仓公乃汉淳于意,其医案“诊籍”乃中国最早病史记录。“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治病不取钱物,只求病愈者在山中栽杏。数年育杏万株成林,成为美谈。

30.《本草经》(东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后为医圣张仲景(东汉)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及以六经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

31.东汉皇甫谧的《甲乙经》,世称“中医针灸学之祖”。王叔和为西晋人。

32.歧黄书指我国第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宋)。葛洪为东晋人。天刑:急性传染病。

33. 药王孙思邈(唐)对我国医药学贡献有“二十四个第一”。药圣为明李时珍。

34. 本草即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崔为唐人,著有《纂要方》、《骨蒸病灸方》等书。

35.两者兼为唐朝人。前者引用药典70余部,载方剂6900多首,开医史重视传染病之先河;后者主编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

36.此为唐名医蔡寻真和李腾空,分别为侍郎蔡某和宰相李林甫之女。

37.前为唐人,编《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后为元人,著有十四经发挥》、《读伤寒论抄》等医书。

38.前书为清太医院院判吴谦总修,后书乃南宋“法医学之父”宋慈的大著。

39.刘、朱名列“金元四大医家”。前者《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后者创丹溪学派,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

40.李东垣、张从正名列“金元四大医家”。前者为补土派代表、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等;后者为攻下派代表,著有《儒门事亲》。

41.前为明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著《景岳全书》;后为清医学大师、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

42.前为明医学大师,著书《石山医案》、《本草会编》等。施老近代中医领袖施今墨,著书《临床经验集》等

43.喻、张皆为“清初医学三大家”。

44.此指清名医王清任。

45.恽为晚清名医,极力维护中医药的地位和权威,倡导中西医互补。有《药庵医学丛书》遗世。

46.《周礼天官》载:朝内设食医(管饮食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服务于皇宫大臣。战国建有“疠迁所”,汉朝有妇科医院“郛舍”。

47.太医署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分,集管理、医疗、教育于一身。官药局是世上最早按方制配及出售成药的医疗机构。

48.周代有了明确的医学分科,南北朝兴医学教育,至隋唐己相当完善。

49.先后设有疠人坊、安济坊、安乐坊、熟药所、回春堂、国医堂、惠民局、和剂局、广惠司、医官院、太医局、太医院等。

50.医在王官:就是医药行政、医疗组织和医学教育的主导权都归政府掌管。

51.《周礼》将医、巫分离,并对实行定员定编,形成了医疗体系。《唐律》规范了从医诊疗行为。

52.《唐本草》与《西苑录》分别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和法医学著作。

53.北宋王惟一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铸成针灸铜人,创世界上经络腧穴文字及形象化标准。

54.中医药秦汉传朝、日、越。公元15世纪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国家 , 后传欧美。

55.公元11世纪我国开始应用此法并传海外,建盖世奇功。

56.汉始中医传入朝鲜,历朝均派员讲学授技,众多医著的传入形成了东医学。

57.韩国人创立汉医学并设立研究机构,互通往来。

58.两书分别为古朝鲜许浚和金礼蒙所撰。前者抄引中医典籍80多种,并影响日本及海外;后者仿《圣惠方》并汇辑了152部中国医典,后孤本为日所掠。

59.鉴真赴日传医,尊为“日本医学始祖”;日把《新修本草》列为本国医生必修课,并创汉医学“后世方”派。

60.前为17世纪来华的波兰传教士,后为脉学名医弗洛伊德。

61.18世纪以来针灸术传遍海内外,最受欢迎,影响巨大。

62中医药已走进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63.北洋政府一味推行西医学,无视中医药的存在,并颁令将其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国民政府更制定了“废止中医案”。

64.经医界抗争,历时3年的《中医条例》于1936年公布,但未执行。

65.1946年教育部强行取缔了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解放前夕全国数十所院校全被关闭,50万大夫无法维业。

66.解放初毛泽东说:“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1953年又高度评价中医:“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1954年他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1958年作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著名批示。

67.随后毛集国内名医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并鼓励朱琏著的《新针灸学》译成数国文字发行。

68.毛用中医药治好了感冒、风湿关节炎和白内障。

69.前指西医治病的特点,后者指中医。

70.中西医研究对象分属“形上属性(证候)的人”和“形下属性(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人”。

71.中西医分别依赖系统观(重整体)及还原论(重局部)治病。

72.多模式:传统独立模式、中西医结合模式、现代创新模式、独到高招模式、并用互动模式

73.此指研制高效、安全、稳定、可控、便用、低成本、符合GMP国际标准的优质中成药,以此占领国际市场。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蜀道仙翁 评论 (评论时间2013-04-22 22:05:17)  
黄奎问候马先生,并谢谢光临与雅评!
mpg5307 评论 (评论时间2013-04-21 20:12:00)  
赋华夏之精粹,布上邦之高风。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