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赋论
本栏目所称的赋论,主要指对本站辞赋骈文版块的作品与作者进行的文艺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赋论
赋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1116        作者:花月主人        发布:花月主人        首发时间:2009-12-14 10:11:00
关键词:辞赋
编语:
【基本概念】

  ★赋话,辞赋学概念。赋话涵义可以划分为两层:
  一、评论辞赋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辞赋作者事迹的书。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二、以辞赋来夹杂、间隔进去韵文的说唱文艺形式,散中见韵,韵外为赋,是章回体小说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传奇,形成于宋元,流行以明清。也把明代含有章回体辞赋的小说,称作赋话。
  ★对于赋话,古今学者著述出版了不少关于赋话的辞赋理论著作。在这些赋话中,《赋话》、《赋话广聚》、《赋话六种》比较有权威性,在辞赋界颇具影响力。《赋话》是由清代李调元编撰,共10卷;《赋话广聚》的作者是王冠辑,收录从南北朝至民国的二十四种赋话著述;《赋话六种》最早是1975年由香港万有图书公司印行的,由香港大学何沛雄教授编纂的《赋话六种》填补了现当代赋学界整理出版赋话文献的空白。

  【分类介绍】

  一、《赋话》
  ★《赋话》是谈赋著作。10卷。清代李调元撰。李调元 (1734~1802),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因得罪权臣和珅充军伊犁,不久以母老获释,晚年家居。涉猎群籍,好奇务博,为清代有名著述家。编撰有《童山全集》、《蜀雅》、《全五代诗》、《曲话》、《诗话》、《词话》等数十种,又曾汇刊《函海》丛书。
  ★《赋话》是李调元视学广东时指导诸生习赋而作。分《新话》6卷,《旧话》4卷。《新话》于汉、魏至明代赋作中“撮其佳语”,略加评点,“以教之使知法”;《旧话》从正、野史书中摘录赋人轶事,间附按语。书中论赋以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为宗旨,提倡“工丽密致而又不诡于大雅”,认为“以文为赋”、“专尚理趣”,则“文采不赡”、“则而不丽”,而“刻琢字句”、言不及物,则又坠入“纤靡”、丽而不则。故于各种赋体中偏重律赋,于各代赋作中偏重唐赋。对赋的发展源流也有简要切实的阐述。此书虽以评赏、纪事为主,但观点鲜明通贯,仍不失为一部较重要的赋论著作。《赋话》乾隆间瀹雅斋校刻本只有《新话》,故为6卷。后编入《函海》时加入《旧话》,合成10卷。《丛书集成》本又据《函海》本排印。
  二、《赋话广聚》
  ★《赋话广聚》收录从南北朝至民国的二十四种赋话著述,是从不同的收藏地、不同的版本形式(包括活字本、刻本、抄本、铅印本、排引本)、不同的文献(总集、别集、丛书、类书、专著等)中广搜博讨而来。本收所收为广义之赋话。由于古来此类著述相对较少,又有部分早已佚失无存,故本书收录范围从宽,凡论及赋体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作法、历史源流及评骘之作,均尽可能收录于内,以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大体以时代先后为序,因分册的缘故,顺序有所调整。
  ★《赋话广聚》包括有:《文心雕龙.诠赋》、《赋谱》、《声律关键》、《文筌.楚赋谱.汉赋谱.唐赋附说》、《诗源辩体.楚诗》、《历代诗话.楚辞.赋》、《古赋辩体》、《春晖园赋苑卮言》、《赋话》、《读赋卮言》、《历代赋话》、《续历代赋话》、《增注赋学指南》、《艺概》。
  ★《赋话广聚(全六册) ,作者:王冠辑;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年:2006年月;装帧:32开精装;定价:人民币1260.00,价格说明:套书共6册不分售;ISBN:7-5013- 3191-X
  三、《赋话六种》
  〖作 者〗:何沛雄编;〖丛编项〗:无;〖装帧项〗:21cm / 160页;〖出版项〗: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 1982;〖ISBN号〗:9789620402043 / 9620402049;〖原书定价〗:HKD18.00;〖主题词〗:赋-文学评论-中国-古代;〖借阅信息〗- 赋话六种

  【相关评论】

  ★关于赋话
  赋话的整理也起步较晚,何沛雄编著《赋话六种》,选收清人赋话四种。有注释者也仅《雨村赋话》、《赋概》数种而已。听说赋话全编的工作已在进行之中。如果这些文献能够尽快出版,相信对明清散文、辞赋的研究会有很大促动。(曹虹)
  来源:《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吴承学•曹虹•蒋寅)
  ★论诗、赋话的粘附与分离 作者:许结
  通过对诗、赋创作之渊源流变的探讨,可以看出诗赋理论的结缘,进而弄清赋话长期粘附于诗话的历史原因和批评形式;在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诗、赋创作的差异决定了诗、赋理论的分离,清代赋话的独立成书正是赋学“尊体”意识的结果。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