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江西闵氏宗谱 . 原序译文
文章来源:鄱滨歌者        访问量:5566        作者:彭年祥        发布:鄱滨歌者        首发时间:2014-12-07 10:02:46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文言今译探讨

江西闵氏宗谱(鸿公支1989年重刊本)原序译文

(闵清忠 提供原文  彭年祥 标点翻译)

1、苏洵序

盖常观乎世家巨姓,其宗大以繁,其族贵且盛,莫不由先世之积善种德而然也。所(谓)本盛者(木)茂,源深者流长,良以是乎!今闵氏姬圣苗裔,孔门首哲。迨受姓以来,春秋时大贤公德行流芳,积庆有自,贤嗣秀美,宗枝蕃衍;累世缙绅,历代显荣,内而卿相,外而牧令,代不乏人。至我皇宋,更极蝉联,未能悉举。嗣今圣天子政治隆平,任台府之重,竭献纳之诚者,唯闵氏是也。开讲院之旧第,振当代之书声;筑室百区,置书万卷;名以金湖书院,来学者有如云之盛,洗墨者致墨稻之祥。闻当代降诏旌表,面赐袍笏;授皇都助教,仕历秘书,职掌部曹。赐家资以创寺观,发廪粟以赈困乏。闵氏食邑千户,家业益丰,资财克广;租税五千余石,义居聚族八百余口,第宅广盈,咸被皇恩。所封官职,宦游各邑;冠带缙绅,斌匕[斌]其盛;莫能悉举,岂不异哉?此非大贤公积庆之深,源流之远,所致而然乎?合观之初,肇自鸿蒙;既分之后,而别类分族。迨自轩辕氏,作锡姓受氏之典。至唐虞五代以降,为官为国者,子孙因以为姓号,而庶族繁多。原其所自姓,闵氏簪缨巨姓;子子孙孙虽至于千百世之远,犹同一气也。推一气之念,辨乎亲疏之义,则尊祖敬宗;贫乏之相周,患难之相恤,吉有庆,凶有吊,彝伦由此而叙,风俗由此而厚矣。余今深沐国恩,恭修国史谱系;为之精攻经史,穷搜姓氏,艾[刈]繁补遗。使君之孝子顺孙以嗣以绩[续]于方来者观乎斯谱,先朝簪缨宗祖、昭穆世次井然不紊,亲疏长幼森然在目,一时可见矣。

紫金大夫、少傅、太子太傅、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华盖殿大学士、掌修国史谱系苏洵老泉氏谨撰。

今译常看那些世家大姓,他们的宗枝浩大人口众多,地位高贵家道兴隆,没有不是由祖辈行善积德才能这样的。这就叫根系发达树木茂盛,水源深广河流绵长,确因此啊!如今闵家是周公嫡亲的后代,有孔子得意的门生。闵姓自始以来,多因春秋时的大贤公美德流传,积善久远,后代俊才辈出,宗族繁衍发达;世世为官,代代荣耀,朝廷公卿宰相,地方军政首长,不缺闵家的人。到了我们宋朝,更是最为连接,难以细说尽举。当今圣上国家大治天下太平,担当辅佐要职、竭诚进献忠言的,也只有闵家人如此。重开书院讲席,振兴当代学风;建房百间,藏书万卷;取名金湖书院,来求学的多如云涌,洗笔水染黑了香稻。听说皇上下旨表彰,封授京城助教,又任秘书郎,掌管机要部门。赏金银创建寺院,开粮仓救济贫困。因闵家得封食邑千户,产业越来越大,财源越来越广,每年收租税粮五千多担,义庄聚居族人八百多口,把大宅院都住满了,这都是承蒙了皇上的恩赐。

闵家人带着被封的官职,巡游各地,众官迎候,接待隆重,不能细说,难道不很奇异吗?这不是大贤公积善久远,源源不断才达到这个境界的吗?要看当时,混沌初开;分流之后,就成族类。自从有了黄帝,才制作赐封各家姓氏的典册。到唐尧、虞舜及夏、商、周以后,任职受封的,子孙就把那(职位或封地)作为姓氏名号,因而衍生出众多宗族。考究它们的来历,姓闵的才是官宦大姓;子子孙孙虽传到千百代之远,还保持同一宗旨。推广这一宗旨的理念,来辨明亲疏的要义,就在尊敬祖宗。贫困互相周济,患难互相体恤,喜事庆祝,丧事慰问,人伦由此讲究,风俗由此淳厚了。我如今深受皇恩,敬修国史族谱,为此细查经典史籍,搜遍天下姓氏资料,删除繁复补充遗漏。(闵)大人后续新生的孝子贤孙看这家谱,前朝为官祖先、尊卑世系有序不乱,亲疏长幼分列明晰,一下子全在眼前了。

官封紫金大夫、少傅、太子太傅并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华盖殿大学士兼掌修国史谱系的苏洵(号老泉)敬写。

(附注:据史料记载,苏洵在世时仅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曾与人合编《太常因革礼》一书;死后追封光禄寺丞;则此文所述苏洵身世与史实如有不符,敬请加以指证。)

                   

2、琅琊公世裔金湖书院记

盖谓士大夫之家,服帝王之道,修身治家之本也,风行家德之克也,教被仁俗之周也。畴克具举闵君乃德行流芳;金湖书院胜地名区,山水特秀英灵所钟,儒学蝉联光照奕叶;簪缨焕列宿之华,祖德(辉)少微之耀。至君先祖孝贤,旌封公爵,儒者宗焉。迨至于后,克其杨业者代不乏人。揖逊周旋之仪,孝友睦姻之行,修于门闾之内,彰于郡邑之间。长幼有礼,缌麻同爨;乡里率仪,人无间言;以为上古之风可以训,经籍之旨可以明也。敕修金湖之场,元秀之地构书堂焉。君之子弟以及四方之士隶业者数百余人,岁时讲论讨习不绝如缕。又以为学者当(居)存神闲旷之地,游目清虐[虚]之境,然后气和内充,道德外应。(于是)列植松竹,以华以繁,涌泉清地,环流于(衍字)其间。帝恩宠敕建凉亭水阁,御书之楼,义门之台,尚书之府,下马之牌,非君先祖积德流庆不凡之异哉?

紫金大夫、少傅、太子太傅、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华盖殿大学士、掌修国史谱系苏洵老泉氏谨撰。

今译说起读书做官的人家,践行礼乐文治王道,是修身齐家的根本,积德行善的良图,仁义教化的上策。以前能细说的闵大人就是美德流传;金湖书院建在有名的好地方,山水最美钟灵毓秀,传承儒学启迪后人;官宦辈出众星闪烁,祖德流芳光耀千秋。至于大人的祖先孝贤公,晋封琅琊公爵,儒家奉为宗主。等到后来,能继承他事业的闵家后裔历代不缺。谦逊礼让待人接物的礼仪,对父母兄弟夫妻的行为准则,都在家庭中学习养成,在地方上充分彰显。长幼尊卑以礼相待,亲属融洽不闹分家;同乡邻里效仿榜样,外人挑拨无法开口;认为远古淳朴的民风能凭此传承,儒家经典的要义能凭此明了。奉旨修建金湖的书院,最美的地方构筑教室。闵家的子弟和各处来求学的好几百人,每年讲习讨论的源源不断。又认为求学之人要处在清静空闲,眼界开阔的环境,这样才能以平和的内心,呼应外在的道德。当时多栽松竹,生长茂盛,掘出泉流,环绕四周。皇上恩准加造凉亭水阁、御书楼、义门台、尚书府、下马牌,这不是大人的祖先积德久远非凡的奇遇吗?

官封紫金大夫、少傅、太子太傅并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华盖殿大学士兼掌修国史谱系的苏洵(号老泉)敬写。

             

 3、包拯序

盖谓士大夫之家创置谱牒者,上彰先人之德业,下传后人之楷模。所谓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若簪缨继世,声名闻誉之明宗盛族,讵可没而不显荣其祖功宗德也?窃念闵氏始祖琅琊公乃圣门受业大贤,拟之日月也,后学何及哉!庇荫后人,荣封百世,爵禄满门,奕奕纬匕[纬];隆于秦汉之间,盛于晋唐之时;官职衣冠之贵,典章文物之美,历匕[历]可纪。一世之宝,万世之珍,箧之藏之;纪矣祖宗,绳绳相继,幸相勉之!是为序。

龙图阁大学士、少师府太子太师、翰林院侍[待]制包文拯拜撰。

今译说起读书做官的人家创立谱牒的目的,上为彰显前人的德业,下为传承后代的楷模。这就叫万物来自天地,人类根在祖先。像那些历代为官,声誉盛传的世家大族,怎么能埋没而不彰显他们祖宗的功德呢?我认为闵姓始祖琅琊公是孔门杰出学生,可和日月相比,后世学者谁能赶得上呢?恩泽惠及后人,高官袭封百代,全家享受爵禄,阖府门庭增光;在秦汉之间崛起,在晋唐之时兴盛;官职地位崇高,法令制度完善,件件清楚可记。一朝典籍,万代珍宝,仔细收藏;铭记祖德,代代接续,望加勉励!这就是我的序言。

官封龙图阁大学士、少师府太子太师、并任翰林院待制包拯敬写。

               

4、苏轼序

尝谓圣人受命于天,莫不改功德著于当世之显名。发源自流,派分自远;接枝生叶以联芳,盛子贤孙而绵远[长]。读书而明修齐之道,辅政而致治平之化。显亲扬名,光前裕后,承恩克广租税;以承先人之德业,以传后人之楷模。今闵氏自大贤公流芳而下,声高宦途,不知凡几;功名盖世,累代簪笏。张良之士未逾于此,萧河[何]之杰诚可并哉!奇矣美矣,脍乎炙乎!食天禄下光世第,皇皇先祖,蛰匕[蛰]后昆;不昧乎先君之志,岂忘乎日月之恩?前后功绩隐藏家箧之中,不坠祖宗之名誉。此文章道德,光被后世,声传天下,皆称明宗盛族之至。

翰林院学士苏轼拜撰。

今译曾说皇帝从上天接受使命,没有不给在当代功德卓著者显赫名声的。有源必有流,源深分流远;接枝长叶再开花,子孙发达又长久。读圣贤之书才明了修身齐家的道理,辅天子之政才赢得国家太平的转机。父母荣耀自己出名,祖先光彩后代富足,蒙受皇恩能广受租税;用谱牒来传承前人的德业,并树立留给后人的榜样。如今闵家从大贤公流传美名开始,在官场享有盛誉的后代,说不清到底共有多少;总之是功名超越当时,历代都任要职。张良那样的勇士不过如此,萧何那样的豪杰确能并论啊!奇异壮美,脍炙人口啊!享用天子俸禄光耀历代门庭,赫赫有名的祖先,居家待起的后辈子弟;对祖先的志向不能埋没,对皇上的恩宠岂可忘怀?把前人及后代的功绩珍藏家谱之中,方能确保祖宗的功名荣耀不至遗落。这样的道德文章,光照后代,名闻天下,都称得上世家巨族的最大贡献。

翰林院学士苏轼敬写。

                 5、黄庭坚序

常读两汉书,见其人物俊雅,风俗淳厚,宗祖长[恒]辉,德泽长流,未有不以谱牒为也。今圣天子大孝如舜,至仁如尧,耻言霸图,纯用帝道。然而承五代之庇荫,化百年之汗[汙]习,以为非孝义不足以敦本,非旌表不足以劝民。其于世家巨姓,乃降诏命旌其里闾,声闻于天,风化于下,德施于民,泽及于子孙,若是之远也。自尔闵氏,登王候[侯]之职,列大夫之位者,代不乏人。前万寿康宁闵氏之家,其子若孙猷华封之祝;荷沐圣恩,赐袍笏、颁御书以先[光]世第;由是有位于朝、有名于时者,类皆请谒之。又盛言其别墅有御书楼之院,聚书万卷;大设廪膳以延生徒,聚石林泉豫章之中也。愿得诗什以贻后人,于是乎序。

端明殿太史黄山谷顿首拜撰。

【今译】常读《汉书》、《后汉书》,看到书中所载人物才高文雅,社会风气淳朴敦厚,祖先永葆光辉,恩德留存久远,没有不用谱牒记载的。当今圣上像虞舜最讲孝道,像唐尧最重仁义;羞说武力称霸的图谋,单用文德来臣服天下。如此才承蒙远古明君的护佑,革除百年相沿的陋习。认为除了孝义不能用来敦实国本,除了表彰不能用来勉励民风。那对世家大姓就得下诏命给当地表彰它,造声势让皇上知道,行教化到百姓之间;德政用在庶民,恩泽惠及子孙,影响如此远大。从这闵姓登上王侯爵位,名列大夫班次的世代不少其人;以前万寿康宁闵姓那家,它的子孙祈求上苍降福,蒙受皇恩,赏赐锦袍朝笏,授予皇家图书来光耀历代家族门户;从此对在朝廷有职位、在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求见拜访。又大谈他们家庄园里建有御书楼院,藏书万卷;多供宿舍口粮来招揽学生,堆假山栽树木引泉流到金湖(今奉新县所辖)书院中。请我写诗文传给后人,因此就作了这篇序言。

端明殿史官黄(庭坚号)山谷敬写。

                        

6、王忱序

族者聚也。族大世蕃,星别基[碁]布;一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睹面不知谁何者往匕[往]有之;凡此皆由谱牒废坠,宗枝莫考,爱敬不生故耳。然则世家巨族欲使本支血脉流贯,元气克周,(心)无不仁,百体从令,舍谱不绩[续]将安所适乎?闵君显德以科甲选拔入都擢补冬部,往来炙晤结交既久,因知其为人天资纯粹,丰度芬雅,油油然忠孝人也。予恭承圣天子简命,除牧潮州,道经新吴;闵君历馆,道故念深,宗谊不忍阔绝;思缵前绪宗谱,索言于予。祥[详]稽闵氏,簪缨络绎,代产英豪,躬膺(公)卿锡爵宠荣者六人焉,启沃经邦者得七人焉,分职佐参者得四人,弼教明刑者亦二人,馆甥别驾者一人,守郡(牧)民者八人,分献百里者又四人焉。且不特此。敕诰之光,芳传奕叶;金湖之胜,美溢文坛;睹图容而台姿宛在,迹亭牌而乔木依然;百花发名园之秀,美景起吉穴之详[祥]。是皆祖泽所钟,积厚培深,其发越之盛,光于一国;文章气谊,垂之来世,岂浅鲜哉?虽然,盛族之下,苟使呼吸不通,彼此辽隔,犹之木僵之人而已。黄山谷有云:吾辈获登仕籍,皆祖宗冲和积累之气偶然萃于一枝耳。昆弟诸季贫且贱焉,悉当视为一体;能推一本之爱,笃亲亲之谊,则尊祖敬宗;贫乏相周,患难相恤,吉有庆,凶有吊,以亲以爱,彝伦自此而益敦矣。君急绩[续]谱图而后家室有见于此矣夫!

中宪大夫、潮州刺史、前任江夏同知、郡王忱顿首拜撰。

【今译】家族就是同姓住在一起。大家族世代繁衍,小宗枝分布各处;同族之间,有的一辈子互不来往,见了面也不认识招呼的从前有过;所有这些都因家谱废弃遗落,宗族分枝无法查找,爱族人、敬祖宗的感情不再发自内心的缘故。既然如此那么世家大族要让本宗枝血脉流通,元气能全恢复,头脑中没有不仁爱的观念,各部分身体听从指挥,丢开家谱不加编续还能干什么呢?闵显德先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进京递补工部,来往亲见交友已久,因而了解他禀性纯正,风度儒雅,自然是个忠孝之人。我谨奉圣上选调旨意,受命管理潮州,上任路过新吴县(县治在今奉新县西);闵先生亲临驿馆,说起老友情深,世交友谊不忍久断;想接前请为序宗谱,向我要文章。我仔细考查闵家,官宦不绝,英才辈出,身受公卿赐爵荣耀的有六人,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找到七人,任地方军政副职的找到四人,以刑法辅助教化的也有二人,女婿任长史的一人,当刺史管理百姓的八人,执掌地方祭祀的又有四人。而且不光如此。皇封诰命的荣耀,芳泽传袭数代,金湖书院的胜景,佳话流传在文坛;看图样就觉得台阁风姿仍在眼前,找到亭牌就看见大树依旧茂盛;百花开在秀美的名园,美景生于吉祥的地方。这都是祖先德泽荟萃,长年积淀培养,充分激扬焕发,在一地一家显露;文章气义,传于后代,难道是不经深厚积淀长期培育所能形成的吗?虽然这样,大姓世族之内,假如气息不通,彼此疏远,就会像僵硬的人那样。黄庭坚说过:我们能走仕途,都因祖宗平和积累的元气偶然汇聚一家。同宗兄弟尚处贫困,都要亲如手足;如能推广同根之爱,加强亲近族人的感情,那就是尊敬祖宗;贫困互相周济,患难互相体恤,喜事庆祝,丧事慰问,用亲用爱,伦常从此就更厚道了。先生急于整理族谱然后成家就是对这方面有所认识啊!

官封中宪大夫、现任潮州刺史、前任江夏同知、同乡王忱敬写。

                 7、河润序

宗法废而谱谍作,则有以统一族之姓,会本根之所同,别支派之所分;尊卑世次可得而推,昭穆戚疏可得而辨,尊祖敬(宗)之义由是而兴,亲亲长长之道由是而笃,诚为睦族之要道也。凡缙绅之士,诗礼之家,靡不以是为务,故不失其为德行之门也。视夫碌匕[碌]庸人,置而不讲莫不知其先者,岂可同日而语哉?闵公显德字德彰,号东山先生;由科甲擢授冬部。太公自大贤始祖而来,内任卿相,外宦守牧,簪缨济济,代不乏人。宗族繁盛而庭训不紊,家尙清白,人传诗礼;基业之宏,田庐之美,孝弟忠信之懿,朝野称之,人无间言。至先生世兄有四,曰福、曰禄、曰祥、曰祐,游[尤]俊迈不群,幼而聪明,长游庠校,艺成德立,擢科第,登仕籍;而世兄昆季长任江宁令,次任九江刺史,三武宁令,四海平令,均受职为民上。先生愈加谨慎,动合规矩典礼;圣朝羡其才,同侪美其德。公暇之余,切切以思其先;乃以家藏宗谱,恐复遗失,因更新简帙,序其世次,别其支派;溯流以穷源,因端而竞委,则尊卑疏戚,燎然在目,支派虽异,本根则一也。昔范文正公有言,吾家族甚众,于吾视之固有亲疏,自祖宗观之,均子孙(也),何亲疏之有?则斯谱之作,讵非有慕于范公者乎?又非笃乎尊祖睦族之义乎?异时享高爵食厚禄,(闵)氏之族世继其美,光荣昌大亦可知矣。予与先生交处之久固非一日,因徽[征]予言序谱之首,再辞勿获,姑书其概以请云。

翰林院修撰、岱府右长史、奉议大夫、年家眷晚生河润拜。

【今译】宗法废弛后谱牒兴起,就能用它来统管同一家族,共溯姓氏根源,分别宗支派系;尊卑次序可由此推,辈分亲疏可由此辨,敬重祖宗的理义由此兴起,爱幼尊长的气氛由此浓厚,这确实是和睦家族的重要手段。凡是做官的读书人,或以诗书礼乐相传的家族,没有不把这当作要紧事的,所以不会失去它修德行善门径的作用。看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丢开不管人人明白的要紧事,怎么能相提并论呢?闵显德君字德彰,号东山先生;通过科举考选提拔任职于工部。(他的)先祖从大贤公开始以来,朝中做公卿,地方任首长,官宦济济,代代有人。宗族里人丁兴旺但家教不乱,家风崇尚清白,家人传习诗礼;基业宏大,田庄美好,孝悌忠信典范,朝廷民间称赞,旁人没有非议。传到先生有四位公子,名叫福、禄、祥、,尤其才能突出超越常人,幼年聪明,大了读书,才德兼备,科举选拔,进入仕途;四位公子老大当江宁县令,老二任九江刺史,老三武宁县令,老四海平县令,担任百姓的父母官。先生更加谨慎,办事循规蹈矩;朝廷仰慕他的才能,同辈赞扬他的品德。公事闲暇之余,殷切缅怀祖先;就因家藏宗谱,怕又遗漏,于是重新编排,排列辈次,分清支派;追溯起源,弄清原委,使尊卑亲疏,清楚得见,支派虽不同,本根却一致。从前范文正公(仲淹)有话,我们家族很多,从我看来当然有亲疏,可从祖宗看来,都是子孙,有啥亲疏?那么这家谱的修订,岂不是仰慕范文正公吗?又(难道)不是对尊敬祖宗、和睦家族的要义笃信不疑吗?不同时代享受高官厚禄,闵氏家族代代继承这种美差,光彩隆盛就能了解了。我和先生交往长久本来不是一两天,所以要我写文字做他家谱的序,我多次推辞未获准许,暂且写出他家的概况来请他过目。

翰林院修撰、岱府右长史、奉议大夫、朋友晚辈河润拜(写)。

                            

8、曹麟序

古之人其设心指虑非止于目前而已,盖欲千百世之子孙以嗣以绩[续]然后可也,观于族谱可见矣。族谱修则昭穆有序,尊卑有伦,亲疏有别;传之愈久而更明其木本之义在此也。汉唐之世,士大夫之家皆有谱,朝廷设官以掌之;时巡行天下以考真伪同异,书其事。江州蒲邑闵氏家谱其来尚矣,正所谓故家乔木者也。予按闵之得姓,始于周公旦子伯禽受封之后也;子孙遂居东鲁,以闵为姓。于大宋开宝年间,有贵楫公讳璧者,由陕西参仪[议]升洪州都御使,留寓于豫章,遂落籍于所属之奉新地名惊羊六分居焉。后又[有]曾孙广彦公者为江州刺史,因所属之德安县西山明水秀而又居之,族派蕃盛不可数,与今八世孙廷【庭】万编谱,岁定之。疾未竞[竟],命侄邑庠生时凤考较[校]而参定之。可谓知所本矣。虽然,世之人有见于千里之外而不能观于眉睫之间者,比比然也。盖其于所尊所亲概视为途人,此非细故,是盖不思耳。故修谱未无益也。圣人有言,敬其所尊,爱其所亲,则人之根本可无谱以记乎!祖宗之字讳、行事,俾后世之人有所考焉。仰其人,见其行,想其容,宛然而目接也。嗟乎!人生在世而不知先世之所自出,尊卑之所由分,世系之所从来,则天伦灭矣。亦独何哉?盖由不知古人立谱之意。今时凤之于伯父庭万,考考焉而唯宗谱之是绩,其所以序天伦、激人心、敦教本、厚风俗,而有望于族人及后嗣子孙也切矣。闵氏后人庶岁[几]珍而藏之,以嗣以绩,何患百世之不可知乎?近因索序,义不可辞,于是乎书。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德安县事、署南康府建昌县印务、年家友生闽溪曹麟拜书。

【今译】古人殚精竭虑的不止眼前事,是要千百代子孙繁衍接续这样才行,从族谱就可看出来。族谱编好了就能使辈分有次序,尊卑有伦理,亲疏有区别。流传越久就更能明白根源要义在这里。从汉、唐两代起,读书人家都有家谱,政府设官来分管;定期巡查全国来考辨真伪异同,记载情况。九江府德安县闵氏家谱的来源久远,真像人们所说的古宅大树那样。我查闵氏得姓,从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后开始;子孙就住在山东,把闵作为姓氏。在宋朝开宝年间,有个贵楫公名叫(闵)璧的,从陕西参议升任洪州都御使,留住在南昌,就安家在所属的奉新县惊羊六分居住。后又有个曾孙叫广彦公的任江州刺史,因所辖德安县西部(即磨溪新田、田埔)山清水秀又住在那里,家族分支繁衍多得数不清,有现今的第八代孙庭万编订家谱,一年定下草稿。因病没完成,叫他侄子县学生员时凤参考审定它。这可说了解闵氏的根源了。虽然这样,但世人有远观千里之外却看不见眼前的,到处如此。因他把该尊敬亲近者都看做路人,这不是不仔细的原因,是因为没思考罢了。所以修谱不是没好处的。圣人有话,敬重该尊敬的人,爱护该亲近的人,那人的起源就可以不用家谱来记载了。记下祖宗的名字、行事,让后代人有查找的地方。敬仰他的为人,看到他的行事,想象他的模样,活生生就在眼前。啊!人生在世却不了解自己前人是从哪来的,尊卑怎么分,代派怎么来,那天伦就泯灭了。还能说其他的吗?就因不了解古人修家谱的用意。如今时凤和他伯父庭万,认真地 一心编订他们的家谱,他们用家谱来叙列天伦、激励人心、敦促教化、淳厚风俗,寄希望于族人和后代子孙的心情也很殷切啊。闵家后人如能好好珍藏它,不断接续它,哪用担心百代祖先不能了解呢?要我写序,义不容辞,因此就写了。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德安县令、兼代理南康府(治今星子县)建昌(今永修)县政务、朋友闽溪曹麟敬写。

(大明弘治三年庭万、时凤公二修家谱。公元年份是1490年)                      

9、李翰序

古者类氏族以为派,掌于大[太]史以击[系]人心,亦王政之一端也。然自宗法废而后家有谱牒,盖以人本乎祖,祖者,千百世之所由始也,礼谓不忘其所自出。谱牒之作,是亦返本重始之道焉。江州属邑德安闵氏,有邑庠生时凤者,重修家谱,考订世系,不援引以为高,不借(重)以为欺;纪其实也,使子孙览之信有征矣。若时凤者,可谓能敦本重伦矣;其垂示后世子孙之意,岂不深且远哉?闵氏之后裔,尚当谨而藏之,嗣而缉之,上以继令先祖之德业,下以示万世之楷模。则欧、苏之谱不专美于前代,而复见于今日也欤!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修职郎、南康府建昌县儒学教谕、兼摄德安县儒学印务、年家眷社弟长乐氏李翰拜赠。

【今译】古代将氏族划分类别,由太史掌管以收聚人心,也是治国的一种方式。但从宗法制度废弛后家谱兴起,就因人类来自祖先。祖先,就是千百代人始生的根源,礼法说别忘记自己从何而来。谱牒的兴起,也是返回根本看重开始的办法。江州属县德安闵家,有个县学生员叫时凤的,重修家谱,考订宗族派系,不攀附无关大官抬高身价,不借倚无关名人弄虚作假;只记载家族的实际情况,让子孙看了确有证据。像时凤这样的,可以说能够忠于根本尊重祖宗了;那垂范警示后世子孙的用意,难道不既深又远吗?闵家的后裔,还该(将家谱)恭敬地收藏,不断接续,对上继承先祖的德业,对下树立万代的楷模。那就让欧(阳修)、苏(洵)那样的家谱不光在前朝享有美誉,而且也能在今天又出现了啊!这就是我的序。

赐进士出身、修职郎、南康府(治今星子县)建昌(今永修)县儒学教谕(今教育局)、兼管德安县儒学事务、师友长乐李翰敬赠

       (大明弘治三年庭万、时凤公二修家谱。公元年份是1490年)   

 10、闵时凤序

吾闵氏之得姓,始于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越后子孙以为氏。春秋时先贤公为圣门高第,至孝至纯而人无间言。迨汉、唐

世,名列上卿位厕楼[台]阁者,枢公等是也。历代簪缨,难以悉数。至宋朝名贵楫公讳璧者,由陕西参议升任江右洪州御史;巡行所属地方,有奉新县管下惊羊六分,环山带水,风清木秀;致仕之日,留于洪都择吉而籍其地焉。由是奉新发脉之裔,悉祖于贵公矣。后我祖彦广公讳禄者,璧公之曾孙也;首莅江州刺史,按临吾邑采风问俗,见吾里人物淳厚风俗雅趣,遂携眷落籍筑室以居,为吾德邑之始祖也。夫三迁至元,被贼之扰,往复不宁;又择德化石门涧居焉。至高祖景云公致仕归里,思祖业之存,开宗之族繁,仍至吾里。以此考之,可见世代之所从来矣。伯父庭万公大惧以后子孙历世寝久,难知其所自,乃断自德安彦广公始,编绩十有一世;因疾未竞[竟],命凤重别考订。予承命唯谨,凝心屏虑,模仿欧、苏二谱诸家体式,定昭序穆,由亲及疏;唯欲明伦理,别世系,合戚疏,联远近,尊祖敬宗,加惠族人,俾弈[奕]世儿孙,咸知水源木本之义,而不紊其千枝万叶之派也。后人绳绳振振,非有家谱以示之,则莫知其所从出,且于先世无所依归。此吾所以虑之深而校之详。凡为吾族之后嗣者,于祖宗之嘉言善行是遵是式,冈[罔]敢违越;则而今而后,庆流日开,传宗日久,殆与山高水源相焉悠远矣。诗云:“子子孙匕[孙],勿替引之。”于是乎序。

广公支下九世裔孙、邑庠生时凤谨呈。

【今译】我们闵家得姓,起源于周公旦儿子伯禽受封在山东,过后子孙就以(鲁闵公之闵)为姓。春秋时祖先大贤公是孔门高徒,为人最孝最纯,别人没有非议。到了汉、唐两代,名列公卿位居朝堂者枢公等人就是这样。历朝为官的,难以全举。到宋朝叫贵楫公名璧的,由陕西参议升任江南洪州御史;巡行所属地区时,看见奉新县境内惊羊六分山环水绕,风清树美;退休之时,就留在洪州选吉日登记了奉新的住地。从此奉新发脉的子孙,全部以贵楫公为先祖了。后来我的先祖彦广公名禄的,就是璧公的曾孙;才任江州刺史,视察我县采风问俗,见这地方人物淳厚风俗雅趣,就带着家眷落户建屋来住,成为我们德安的始祖了。三度迁徙至元朝,受流寇侵扰,反复不得安宁;因此选定德化(今九江)县石门涧住下。到高祖景云公退休回乡,怀念祖业所在之地,开宗家族众多,仍旧来到本地。由此考察,可见历代闵氏家族的来源。伯父庭万公很怕以后子孙经过久远年代,难以了解家族的来源,就从德安彦广公开始,编辑了十一代的家谱;因病没完成,叫我重新分类考订。我受命谨慎,静心一意,模仿欧阳修、苏洵两家及各谱体式,排列辈分,由亲到疏;只要阐明伦理,分清世系,聚亲疏,联远近,尊敬祖宗,惠及族人,使远代儿孙,都了解水有源树有根的道理,就不至混淆众多宗族支派的关系。后人络绎不绝,没有家谱给他看,就不了解他的来历,而且对先祖没法交代着落。这就是我考虑甚远校对详明的原因。凡是我们家族的后代,对祖宗的嘉言善行定要遵循模仿,不敢违抗僭越;那从今以后,好景常存,传宗日久,能与高山大河同样悠远。诗经说:“子子孙孙,不断接续。”因此作序。

彦广公支派第九代孙、县学生员时凤敬呈。

   (大明弘治三年庭万、时凤公二修家谱。公元年份是1490年)                     

11、戴肇名序

夫谱之为义,本乎亲亲;故仁人孝子能事亲则尊祖敬宗,睦族之义具矣。如枝水[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今之支分派衍,递流递远,孰穷水木之源,遑问昭穆之序,置谱牒而不讲也久矣。兹蒲亭闵氏,世籍山左琅琊。贤裔自春秋而及秦、汉、晋、唐,名列元勋、位居台阁者代不乏人。迨至宋、元,更极其甚,簪缨垒垒[累累],衣冠奕匕[奕]。自明至我圣朝,历年数百,族支蕃衍,蝉联仕(宦),代有文人,然无以述之。虽盛勿传,无以志之,涣而无考。今德安绅士耆庶【宿】闵鹏飞,荣希阳师、模师轼氏,照思亲匕[亲]之义,纂辑宗谱,分别支派,溯本穷源,俾昭穆不紊,世派无淆;其尊祖敬宗、睦族之义,咸在是矣。非孝思不匮孰能如此哉!余分政兹郡,采风问俗,凡有裨益于世道人心者,罔不采择焉。爰得闵氏之概,支盛派衍;本先贤之德孝,瀰溢古今,所以悠久而博厚也。予故乐为撰之以为序云。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九江总捕、清军江防分府记录二次、古闽戴肇名拜。

【今译】修家谱的用意,根本就是爱父母;所以仁人孝子能孝顺父母就会尊敬祖宗,和睦家族的要义就全有了。就像水有源、树有根那样。如今宗族繁衍,世代久远,谁寻根本来源,不问辈分次序,丢开家谱不修也很久了。现有德安闵姓,祖籍山东琅琊。后代从春秋以至秦、汉、晋、唐,名列公卿、位居要职者历代不缺人。到了宋、元,更至鼎盛,乌纱众多,锦袍耀眼。从明代至我清朝,经数百年,宗族繁衍,官宦众多,代有文人,但无著述。虽盛不传,无从记载,散失难查。现德安绅士有名望的长者闵鹏飞,仿照欧阳修、苏轼等的体式,按照亲爱族人的宗旨,编辑家谱,分清宗派,追根溯源,使辈分不乱,派别不混;那尊敬祖宗、和睦家族的用意全在这里面了。如非孝心不尽谁能这样啊!我分管该地,采风问俗,凡是对世道人心教化有益的,无不采纳。因知闵家概况,宗派繁衍;奉行先贤德孝,流惠古今,因此悠久博厚。所以我乐意替他写下来作序。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九江总捕、清军江防分府记录二次、福建戴肇名敬题。

(雍正壬子十年闵鹏飞公五修家谱的公元年份是1732年,乾隆丙寅年闵鹏飞公六修家谱是公元1746年)       

12、俞文路序

盖尝读唐史命高士廉、岭文本撰修姓氏,因见族大世蕃,星列基[碁]布;一姓之内生死不相往来,枝本视若秦越。凡此皆由谱牒废坠,宗支莫考,敬爱不生故耳。然则世家巨族欲使一己之身折焉,万亿子孙之身分之而脉络不淆,合之而渊源可接,以明宗法,以辨统系,以联族属,舍谱不绩将安所适乎?闵公鹤湖,江州布衣,与予兄弟往来炙晤,诗酒盘桓;缔交既久,因知其为人襟怀豁达,真纯孝门第中人也。予恭承圣天子简命,除授陕西西安府事;今三月陛见归里为予母八旬寿。适鹤湖公来梅庆祝,念深宗谊,不忍阔绝,思绩宗谱,索言于予。祥[详]稽闵子[氏],琅琊公历籍东鲁汶上;至宋开宝年间,贵楫公讳璧者,由陕西参议升任江右洪州御史,解组之日流寓奉新。后曾孙彦广公讳禄者官莅江州刺史,遂携眷落籍于德安为始祖焉。自汉、唐、宋、元、明至我盛朝,历千百年,世蕃世[族]衍,蝉联仕籍,代有达人。然无以述之,虽盛勿传;无以志之,{虽盛勿传无以志之虽考}[衍十字]虽蕃勿接。今谱牒重辑,昭穆彰明,昭穆得明[衍四字]尊卑定位,足称世家望族;虽之[支]分派别,不致紊淆,其尊祖敬宗、睦族之道咸在是矣。诗云:“孝思不匮,永锡尔类。予嘉闵氏以孝世其家,义不敢辞,于是乎书。

知陕西西安府事、楚薁[yù ,山葡萄]世弟俞文路顿首拜撰。

【今译】曾读唐史中命高士廉、岭文本收集整理全国姓氏的内容,因而得见有大家族世代繁衍,各处分布;有些同姓老死不相往来,后裔视先祖如路人。所有这些都因谱牒废弛遗落,宗派分枝无从查考,敬祖爱亲之心无从滋生的缘故。这样看来那么世家大族要让自己努力于此,万代子孙分支发派但脉络不乱,统合全族可续渊源,用来阐明宗法,辨清派系,联络族属,丢开宗谱不修还能干什么呢?闵鹤湖先生,江州市民,与我兄弟往来亲热,诗酒唱酬;结交既久,因而了解他为人胸怀豁达,确是出自纯孝之家的人。我敬蒙圣上选拔旨意,授予陕西西安知府职务;今年三月,在应皇上召见后回乡为我母亲做八十大寿。恰逢鹤湖先生来(黄)梅庆祝,家族情深,不忍久断,想续宗谱,要我作序。我细查闵氏,琅琊公原籍山东汶上;至宋朝开宝年间,贵楫公名璧的,由陕西参议升任江南洪州御史,卸任之日留住奉新。后来他曾孙彦广公名禄的任职江州刺史,就携家眷落户于德安成为始祖了。自汉、唐、宋、元、明至我清朝,经历千百年,家族繁衍,不断有人当官,代代都有发达之人。但没人记述,虽然鼎盛不得传扬;没有记载,虽然宗支众多无法接续。现今谱牒重修,祖辈清楚,尊卑定位,足与世家望族相称;虽然支派众多,不致紊淆,他们尊敬祖宗、和睦家族的用意全在这里了。诗经说:“孝心不缺,赐福你等。”我赞许闵氏以忠孝传家,义不容辞,因此写了这序。

陕西西安知府、湖北山人朋友俞文路敬写。

                           

13、续谱族人序一

夫人生世间,君亲为大;君成之,亲生之;为臣当忠,为子孙者可不尽孝乎?顾孝一也,而孝之中有无穷之思焉。其最重者莫如尊祖敬宗睦族,使不知所以联之将若何?曰:有族在,有斯谱在,思[恩]义由此而明,亲疏由此而别,尊卑由此而辨,尊祖敬宗睦族之道岂外是欤?粤稽吾族系,出东鲁汶上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之地,琅琊公姬姓之苗裔也。至宋开宝年间,贵楫公讳璧者,由陕西参议升任江右洪州御史,巡行所属地方,有奉新县管下惊羊六分,留心采访,风俗淳朴;解组之日,流寓洪都,遂择地而籍焉。迨后彦广公讳禄者,璧公之曾孙也;官莅江州刺史,按临蒲邑,见风土淳厚,携眷落籍为德安之始祖焉。自汉、唐、宋、元、明以来,其间名宦硕彦足以郭[廓]家庭之美、克增第之光者,皆载在史册,班班可考,无容赘述。迄今数十世,来在中叶,人丁日繁,户口渐分,不无世远年湮之感。非有谱以统率,至他日其视本族如途人者有人。今幸躬逢盛世,共享升平之福;为人后者,畴无报本之思。爰是时届秋成,盖[盍]族相聚一堂,赞相[襄]其事;将各支之祖妣生寝葬向,遂一详考;信者存之,疑者晰之。道在赞而不偶,意以约而能该[赅]。夫岂妄攀华胄,远引卷章,雕龙绣凤以炫耀家乘也哉?今而后我族之人,诚能恪前规守,正名分于当时,示劝(诫)于来世,父言慈而子言孝,兄言友而弟言恭;修之家者献之廷,孝于亲者忠于国;由此而振家声、光门第,非善继善述者而能之乎?祖宗有灵,尚其鉴之!书以此为后世勉。

【今译】人生在世,以国君和父母最重要;国君成就你,父母生育你;身为人臣应当尽忠,做子孙的能不尽孝吗?虽然尽孝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但孝道之中却有无穷的内涵。它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尊敬祖宗和睦家族,让那些不懂联络族人的该怎么办?回答是:有家族在,有这家谱在,恩义由此阐明,亲疏由此分别,尊卑由此辨清,尊敬祖宗和睦家族的办法难道在此之外吗?本人考查我们的族系,出于山东汶上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之地,始祖琅琊公是姬姓的后裔。至宋朝开宝年间,贵楫公名璧的由陕西参议升任江南洪州御史,巡察所属地方,有奉新县内叫惊羊六分的村子,他留心访问,觉得风俗淳朴;卸任的时候,定居洪都,就选择这里来登记户籍了。到后来彦广公名禄的,就是璧公的曾孙;官任江州刺史,视察到蒲亭地方,见风俗淳厚,就带家眷落户成德安的始祖了。从汉、唐、宋、元、明以来,那中间高官大儒足以张扬家族美誉、能为门第增光的人,都记载在史册里,桩桩能查,不用多说。至今几十代,到了中叶,人丁一天天增多,户口也逐渐分支,不能没有年代久远湮没无闻的感慨。如无家谱来统领,到那时就会有把同族视为路人的人。如今有幸身逢盛世,共享太平之福;作为后人,以前不想回报根本(不对)。因此在这秋收时节,全族相聚一堂,共助这修谱的事;将各支派祖先生死葬向,逐一详查;可靠的存档,怀疑的查明。要求不光褒扬,记叙简洁全面。哪能乱攀贵戚,远求高论,藻饰华丽来炫耀家谱呢?今后我族之人,确能恪守家规,在当时正名分,给后代示劝诫,说父亲仁慈儿子孝顺,说兄长友善弟弟恭敬;在家修谱能贡献朝廷,孝敬父母的忠于国家;从此大振家声、光耀门第,不是善于继承和撰述的人能做到吗?祖宗有灵,请予鉴察!写下这序勉励后人。

          14、续谱族人序二

讲大宗小宗之说,仿而行之,莫如修谱。祭之义追所自出,谱之义溯所自始,典至重也。考之闵氏,系出东鲁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之地,琅琊公姬姓之苗裔也。自汉、唐、宋、元、明以来,代有达人,史册详载。第世远年湮,谱牒未修;恕挂一漏万,谁能寻源本而叙之?所以支分派别,虽子氏不啻秦越矣。缘我祖迁卜蒲邑,丁繁派衍,永居于此,不可谓不久也。今者合族协力,有志斯谱;欲余辅成其事,余不敏,敢不附诸昆弟?谨将昭穆世系,虑酌检点;虽不克尽仁孝之忱,而亲亲笃本之谊,或庶岁近焉。

【今译】讲大宗小宗的说法,俗家模仿实行它,不如修谱。祭祀的用意在于追念人从哪里出,修谱的用意在于溯源家族从何开始,都是最隆重的事情。考查闵氏,是出自山东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的地方,琅琊公是姬姓的后裔。从汉、唐、宋、元、明朝以来,代代有贵人,史册详细记载。只是被久远年代湮没,族谱未修;难免挂一漏万,谁能找到起源根本来讲清它?因为宗派分支,虽为同族子孙不如外姓路人。从我族始祖迁住德安,人口众多宗支蕃衍,长住在这,不能说年代不久远。现在全族协力,有意续修这家谱;要我帮助办成这事,我虽不聪敏,哪敢不附和众弟兄?谨将历代祖辈派系,考虑斟酌依次排列;虽不能尽表仁孝之心,但与爱家族固根本的用意,或许相差不远吧。

15、续谱族人序三

学校之兴,美风化也;家乘之修,扬先德也。先德扬则根本重而族谊亦联,此诚关乎巨典,非直为观美焉。闵氏之谱由来久矣,世远年湮,丁口日繁,不由志载,恐其遗漏。今幸时和岁稔,合族同堂皆有修辑之举。所谓克慰予怀者,莫此为甚。爰是不惮勤劳,点丁纠费;将亲供誊正,各自叙明。本支其田园庐墓,则援笔直书,不假粉饰。后世子孙,尚其谅诸!

【今译】学校的兴起,成就教育善举;家谱的修撰,宣扬祖先功德。祖先功德宣扬就使家族根基稳固人心凝聚,这确实有关宏旨,并非只图外表好看。闵氏家谱由来已久,因年代遥远湮没无闻,人丁户口一天天增多,不作记载,怕它遗漏。眼下幸逢时局平和收成丰稔,全族宗派都有修谱行动。所说能慰我心的,没比这更好了。因此不怕辛劳,找人收钱;将调查材料抄录工整,宗族派系记叙详明。本分支的田地房屋坟茔,就提笔照实记载,不加粉饰。后代子孙,还望鉴谅!

16、续谱族人序四

吾尝览斯谱而慨然矣。族之有谱,犹人之有身也;欲使一人之身,统为亿万子孙之身,分之而气体各别,合之而血脉流通,其道则莫如修谱。我祖时凤乃真知斯道者也:详稽乎始祖之所此[自]始,迁祖之所由迁,志诸家乘,昭昭不爽。厥后列祖,踵武凛凛凤公之意,以上述乎先人之德业,下开乎后嗣之支派者,代有其人。越至于今,惠虽滥膺斯任,固属不才;而有伯父——耀华公历境两修,其于某祖某支,燎然于心,此所谓胸有成竹矣。且有叔父——耀周公以督修之,族兄——绅廷公以辑修之,诸父诸兄以帮修之;将见昭穆厘然,世系井然,付诸梨枣,不日月[衍字]而成功告竣矣。后嗣子孙,有志斯谱,尚其鉴之。

【今译】我曾看这家谱而感慨系之。家族有谱,好比人有身体;要使这个身体,统领亿万子孙,分散精神各异,聚合血脉流通,那办法不如修谱。我先祖时凤是真明白这办法的人:详查始祖从哪开始,迁祖从哪迁来,记载在家谱,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其后列祖,秉承凤公不可违背的旨意,上述先祖德业,下开后嗣支派的,代代有人。到了现在,我虽滥受此任,本是无才;但有伯父耀华公历经两度修谱,他对哪个祖先衍生哪个支派,心里最清楚,这就叫胸有成竹了。而且有叔父耀周公督修它,族兄绅廷公辑修它,堂叔伯父堂兄们帮修它;可以预见祖辈分明,世系清楚,交付印刷,不久大成告功了。后续子孙,对这家谱有心的,还望鉴察。

                      (道光壬寅二十二年八修家谱的公元年份是1842年)

17、续谱族人序五

家之有谱,犹邑之有志,国之有史也。所以唐太宗命高士廉、岭文本修姓氏谱,夫岂无至理存于其间也哉?盖模范垂之先祖,仁孝切于后昆;一族之间,子孙虽贤、愚、不肖之不等,而此中之良知良能宁有异乎?念自我祖彦广公讳禄者,乃贵楫公之曾孙也;迁居蒲邑,其名垂竹(帛)、贻耀后人者,亦可谓明且著矣。倘无家乘以记之,则前贤之德泽、事功,不岁[几]漠然而无所考证乎?缘合局裔孙采访其意,从流溯源,纂辑成帙;故某祖为某支,某支为某派,尊卑亲疏秩然不紊;虽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水源木本,一披览而知之矣。谱牒之功,岂浅鲜哉?

六十九世裔孙贞孝,七十(世)裔孙绍灿、(绍)彩,七十一世裔孙圣敬、(圣)杰、(圣)悬合局同序。

【今译】家族有谱,好比地方有志,国家有史。因此唐太宗命高士廉、岭文本修姓氏谱,难道没有最重要的理念存在其中吗?楷范是先祖要留的,仁孝是后人须尽的。一个家族里,子孙虽有贤能、愚昧、无用的不同,但这心里的天良本能哪有差异呢?想起我先祖彦广公名禄的,他是贵楫公的曾孙;迁居德安,名垂青史、留惠后人的事迹,也可说昭明卓著了。如没家谱来记载,那前贤的德泽、功业,不会湮没无从考证吗?(现在)由修谱局全体裔孙采集族人信息,从支派追溯先祖,然后编纂成书;所以哪个先祖始于哪个分支,哪个分支衍生哪个派系,尊卑亲疏井然不乱;虽千百代以前,或千百代以后,来源根本,翻开一看就知道了。家谱的功用,难道是浅鲜的吗?

第六十九代裔孙贞孝,七十代裔孙绍灿、绍彩,七十一代裔孙圣敬、圣杰、圣悬在修谱局同序。

(同治乙丑年<四年>九修家谱,公元年份是1865年)

18、续谱族人序六

余亦(一)介庸儒,敢云纂修谱政哉?不过遵先人之式,寓褒贬笔削,别亲疏,辨昭穆,评世系而谱之焉。溯吾族自汶阳肇迹,派衍琅琊:其间以德行著者,损公也;(以)博士显者,贡公也;以清操自矢者,弇公也;奋忠勇而激烈者,雄公也。汉、晋、隋、唐以来,蝉联致仕,屈指难数。迨四十九世贵楫公,由陕西(参议)升任洪都刺史[御史];解组之日,遂籍居于惊羊六分,此奉新之始祖也。后三世彦广公为江州司马[刺史],卜居于德(化)之石门涧。因元末红巾扰乱,至()四世景云公,而后绵绵瓞瓞,派别支分;有仍居安邑者,有乔居[迁]异地者;本郡则有德化,邻郡则有武宁,楚北则有黄梅。籍[藉]非谱以联之,则一脉亲亲,不岁[几]视于秦越人哉?此敬宗收族之所由来也。不然人往风微,不无断碣残碑之憾;年湮代远,难免鲁鱼亥豕之讹。幸吾族先人谱之于前,堪称完美;若弗继修于后,则族愈大而丁愈繁,恐后之人数典而忘本矣。余不才,同族诸公已经理三次;余之获享上寿者,宁非勤修宗谱之福报,祖宗之默庇哉?今岁冬月,合族诸君复有辑修家乘之举;会议与安邑分修,本支五庄建局郭家庙万寿宫。本支诸君仍举予以主修,但儒林年逾八旬,桑榆暮景,不克胜此大任;力为告辞,情弗可许,均云老成暗[谙]练,底蕴彻[澈]清,既可以再三,即可以再四。如[于]是鸠[纠]集子侄孙男,不惜精神敛费,监工董成其事。纪月编年,卒葬详明;序[明]尊卑,序长幼,左昭右穆,朗如日星。上以承先人之志,下以重[垂]后裔之鉴,是吾族重修之意也夫!

(十二分支)后裔孙(儒林等)合(局)谨撰。

【今译】我也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敢说主持修谱大事吗?不过遵照先人体式,寓褒贬在文字中,分别亲疏,辨明辈分,排列世系来编辑家谱罢了。追溯我们家族从汶阳发迹,到琅琊衍生支派,中间凭德行著称的,有损公;凭博士为官的,有贡公;以清操自持的,有公;超忠勇激烈的,有雄公。汉、晋、隋、唐以来,连续为官的,多得数不清。到四十九代贵楫公,由陕西参议升任洪都御史;卸任之日,就定居在惊羊六分,这是奉新的始祖。后三代的彦广公任江州刺史,定居在德化(今九江县)的石门涧。因元末红巾军扰乱,到后四代景云公,身后子孙发达,支派衍生;有仍住德安的,有迁居外地的;本郡有德化,邻郡有武宁,湖北有黄梅。如果没有家谱来联系,那血脉至亲,不会视同陌路之人吗?这就是尊敬祖宗收聚族人的根由。否则先人死去信息微弱,不能没有(只留坟茔)断碣残碑的遗憾;年代久远湮没无闻,(纵有记载)难免鲁鱼亥豕那样的讹传。幸好我族先人修谱在前,堪称完美;若不在后续修,那么家族愈大而人丁愈多,恐怕后世之人会数典忘祖。我虽无才,但和本族各位长辈已经修过三次家谱;我能获享长寿的原因,难道不是勤修宗谱的福报,祖宗的暗中庇佑吗?今年十一月,全族各位先生又有辑修家谱的举措;商议与德安分修,本支五庄建局在郭家庙的万寿宫。本支各位先生仍举我任主修,但儒林我年过八旬,迈入暮年了,不能胜此大任;竭力推辞,未能准许,都说老成熟练,底细清楚,既已参修过三次,就能再修第四次。因此召集子侄孙男,不惜劳神收钱,监工督成这事。按时间顺序,详细载明先人去世安葬的情况;分别尊卑,排列长幼,辈分次序,像白日夜星那么清楚。上承先人遗志,下留后裔鉴戒,这就是我族重修家谱的用意了吧!

(十二分支)后裔孙(儒林等)全(局)敬写。

(中华民国戊辰十七年,圣修、圣楷、泽贵公等十二分修家谱是公元1928年)                                                                                                                            

19、郭筱峰(赠儒林重修宗谱)序

闵府儒林讳圣修,乃吾之内兄,一乡之俊杰也。束发时从师受学,幼有聪明之誉焉。及弱冠,孝符德行,志矢清操,乡邻无不硕善交称也。兄处世以忠直,持身以温和;遇乡里有不平之鸣,必善为解释。父老子弟莫不敬而信之,故鼠牙雀角之争,片言可折;经手冰消明决,何如优也。余以邻居而兼戚谊,闲游则谈夫稼穑,静坐则论夫诗书,规劝不少,获益良多。兹值贵府重修家乘,因不揣固陋,谨志数言,以为兄之实录,万古留芳耳。爰从而赞曰:淑仁君子,邦家之光;有典有则,如圭如璋。慎尔出话,示我周行;宜其家室,与子偕藏。其德不爽,纯嘏尔常;百岁之后,长发其祥。

愚内弟郭筱峰顿首拜撰。

【今译】闵家儒林名圣修,是我的内兄,当地的杰出人才。少年时跟老师学习,从小就有聪明的美誉。到成年,德行符合孝道,有志清白操守,乡邻无不大加称赞。内兄为人忠直,性情温和;碰到当地有不和谐的事情,必定好好劝解。父老兄弟没有不敬重相信他的,所以鸡毛蒜皮的矛盾,几句话就解决了,办事的效率与果断,怎么像这样优秀呀。我是邻居又加亲戚,听他闲游时谈那农事,静坐时讲那诗书,规劝不少,获益很多。现逢闵府重修家谱,因此不怕浅陋,敬写几句,作为内兄的实录,使他万古留芳。又接写赞词说:贤淑仁爱的君子,是地方和家族的荣光;行动遵守礼法的准则,品德纯粹像玉圭玉璋。深思熟虑谨慎说话,教我周全应对各业各行;愿将这些于家庭有益的教诲,连他的模范行为一起收藏。他的德行全合孝道不差,定会获得福报天行有常;哪怕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他的家族子孙也能长发吉祥。

内弟郭筱峰拜写。

(中华民国戊辰十七年,圣修、圣楷、泽贵公等十二分修家谱是公元1928年)      

20、宋开益序

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所以绳绳继继,永垂不朽于后世也。贵族向系民籍传家,景云公后裔由德安县堰头迁至楚北梅邑、九江县等处。丁繁殷户,不知凡几,学士文人,衣冠鼎盛;且士安于庠,农安于亩,工安于业,商安于市;出为良民,入为孝子。不负圣朝乐育之恩,民国纲纪之德,不背祖宗义方之训。盛矣哉!欣可羡矣!虽支分派迁,别[衍字]各异村居,而同心同德,内睦外和,克俭克勤,户饶家俞,尤有气运兴隆、蒸蒸日上之象矣。益得知贵族诸公假座郭家庙万寿宫重修宗谱,益叨在至亲至戚,理宜以盛其叙附贺贵族。然而自恨才疏学浅,则实不敢妄叙。是以聊申数语,祈望刷于卷未[末];言愧不父[文],未免见晒[哂]大方家者也。是为序。

姻愚晚宋开益拜撰。

【今译】家族有谱,好比国家有史,都是用来连绵接续,永垂不朽到后世的。你们家族向来是民籍相传,景云公后裔从德安县堰头迁到湖北黄梅、九江县等处。人丁繁盛的殷实大户,不知共有多少,学士文人,官绅济济;而且读书的在学校安心读书,务农的在田里安心务农,务工的安心在各行业务工,经商的安心在街市经商;出外做良民,在家当孝子。不负朝廷乐育之恩,民国纲纪之德,不违背祖宗礼义的训导。兴隆啊!令人欣喜羡慕啊!虽支派分迁,各住不同的村落,但能同心同德,内外和睦,克俭克勤,家庭富裕,尤其有气运兴隆、蒸蒸日上的表现啊。我得知贵家族各位长辈借住郭家庙的万寿宫重修宗谱,我沾光在最亲的戚属,按理该以隆盛的文章向贵家族祝贺。但是自憾才疏学浅,就实不敢乱写。因此暂写几句,希望印在书末;写得惭愧少文采,难免见笑于内行里手。这就是我的序。

姻亲晚辈宋开益敬写。

(中华民国戊辰十七年,圣修、圣楷、泽贵公等十二分修家谱是公元1928年)      

21、宋开益赠扬银重修宗谱序

盖闻学以磨砺而精,事以劝赞而成。吾贤甥扬银号少山,恒水公之长子也。少读诗书,聪慧敏捷超群;后因世乱科停,改业于农商。性情忠耿,心气和平,遇事有作有为,少年老成,无愧兄弟。雁行有二,甥居长焉,姊妹四矣;性天和乐,怡怡然兄友弟恭也。甥之事父母也孝,待宗族以和,接邻党以礼;而处世勤耕苦读,实不愧为人子之道也。今因贵族又居重修之时,历来在德安县堰头同修;甥等于九月间前往德安县采访一次。近因时局不靖,路途亦嫌远,再三思之,种种多有不便。是以合族人等共同商议,与德安分支重修,亦是甥等劝赞之力也。今值谱工告竣,余闻之下,把笔记之。以是为序。

愚舅宋开益拜撰。

【今译】听说学问靠切磋琢磨才精通,事业靠勉励赞助才成功。我贤外甥扬银号少山,是恒水公的长子。少年饱读诗书,聪慧敏捷超群;后因世乱科举停考,改业从事农商。他性情忠直,心气和平,遇事有作为,少年老成,无愧兄弟。兄弟排行两个,他是长子,姊妹四个;本性天成和睦快乐,兄弟很融洽恭敬呀。他对父母孝顺,待宗族和气,待乡邻礼貌;而且平日能勤耕苦读,实在不愧做儿子的孝道。今因贵家族又到重修家谱之时,历来在德安县堰头同修;外甥等人在九月间前往德安县采访一次。近因时局不平静,路途也嫌远,再三考虑,种种多有不便。因此全族人等共同商议,与德安分开重修,也是外甥等人勉励赞助之力。现在家谱竣工,我听说后,提笔记之。就把这作为序。

愚舅宋开益敬写。

(中华民国戊辰十七年,圣修、圣楷、泽贵公等十二分修家谱是公元1928年)      

22、沈寿臣序

我中国敬宗收族之道由来久矣,今日合群之义即于是乎在,而结团体之意亦于是乎推。盖合群与结团体必由一小部分始,小部分最亲爱者莫如一族。聚族修谱用意固不止一端,然本乎亲爱不欲断绝人人皆知也。我邑闵氏,值此打破家族主义时代,仍动水源木本之思,此固有之天良,不随世俗而泯灭。予系迂儒旧孚,闻之极为赞成。考厥世系,历来簪缨不绝,德泽长流;前牒班班,兹不赘述。唯斯时人才蔚起:有圣修翁为主修,有圣楷翁为督修,有扬淦、扬清、扬银、扬耀诸台先生为纂编校正,有泽贵兄为监修校阅,则[衍字]有泽贤、恒金、扬发为协修采访,及合诸君子协力董事,其诚均属谨慎搜查。虽支蕃派衍而有条不紊,毫无浮夸、遗漏;摭拾、补缀之意,可谓一脉流传之。最真者,其孝敬之忱固不待言,而亲爱之至殊堪羡慕。由此推之,则合群与结团体不难。岂仅保一族哉?即保一国亦有余裕矣。予虽不才,承不弃忝列顾问之职,聊为序,以作恭贺云耳。

契友沈寿臣拜撰。

【今译】我们中国尊敬祖宗收聚族人的办法由来已久了,今日合群的要义就在这里,而结团体的用意也从这里推知。因为合群与结团体必由一小部分人开始,这小部分中最亲近的无非同族。聚族修谱的用意固然不止一端,但本着亲情不要断绝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我县闵姓,在此打破家族主义的时代,仍然动了溯源追根的心思,这是心中固有的天良,没随世俗而泯灭的表现。我是旧时儒生,听了极为赞成。考查他们的世系,历代官宦不绝,先人德泽流芳;以前谱记明白,在此不用多说。只有这回人才荟萃:有圣修先生任主修,有圣楷先生任督修,有扬淦、扬清、扬银、扬耀各位兄台任纂编校正,有泽贵兄任监修校阅,还有泽贤、恒金、扬发任协修采访,及全局各位先生协力督促这事,他们都是诚心谨慎搜集考证。虽支派繁衍而有条不紊,毫无浮夸、遗漏;拾取、补充的宗旨,可谓一脉相承。最真实的是,他们孝敬祖宗的热忱自然不用说,而亲爱族人的至诚很值得羡慕。由此推之,则合群与结团体都不难做到。难道仅为保存一个家族吗?就是保护一个国家也有多余了。我虽无才,承蒙不弃凑数担任顾问之职,暂且写了这篇序言,表示恭贺的意思。

好友沈寿臣敬写。

  

(中华民国戊辰十七年,圣修、圣楷、泽贵公等十二分修家谱是公元1928年)            

 20127  译毕于共青城日新斋 )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3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4-12-07 18:06:09
文章评论
空心菜 评论 (评论时间2015-02-09 12:25:48)  
不忘根系,宗亲最大。
鄱滨歌者 评论 (评论时间2014-12-24 10:38:03)  

问好。

mpg5307 评论 (评论时间2014-12-24 09:37:15)  
佳制!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