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诗论
本栏目所称的诗论,主要指对本站除辞赋骈文、书画影廊发表的作品外的文艺评论,评论内容包括作品与作者。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诗论
声韵改革不容否定——驳一篇所谓的《宣言》 作者 王同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2326        作者:王同兴        发布:赵日新        首发时间:2009-01-02 00:13:00
关键词:转发王同兴先生的文章
编语:

 

声 韵 改 革 不 容 否 定

——驳一篇所谓的《宣言》

彤  星

 

最近,网上发表的《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打出“传承历史文化”的旗帜,给二十年来的声韵改革扣上了“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割断了与海外的文化纽带”等罪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此,倡行今韵的同志,理所当然地要给予批驳。

先说“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问题。什么是“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从《宣言》的行文中看出,其内涵包括“音声之美”、“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音声之美”与声韵有关,而且关系密切;“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与声韵无关。诗词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是由作者的思想观念、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所决定的。用古韵(平水韵)写作的诗词,未必都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价值,用今韵(普通话声韵)写作的诗词未必没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价值。近些年来,发表在《中华诗词·新声新韵》栏目里的诗词,其“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并不次于发表在同期刊物上的古韵诗词。可见,从“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方面看,《宣言》说声韵改革“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是毫无根据的不实之词。

所谓“音声之美”,实质就是音乐美。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平仄协调可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押韵能“构成声音回环的美”(王力语)。这是诗词讲究格律的意义所在。由于古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语音实际,今人继续依据古韵来押韵取声,往往出现平仄失调、音韵不谐的弊端;而采用今韵,则可以完整地展现诗词固有的音乐美。可见,声韵改革,即用今韵更替古韵是诗词格律的要求。就传统诗词来说,不押韵能称为诗词吗?而今人用古韵,往往写出不押韵的诗词。如《中华诗词》2005年第11期载有一首小诗:“顷刻八千里,长空展银翼。为觅江南春,却望天山雪。”“翼”和“雪”是古入声字,按古韵可以通押。但今天谁能读出“翼”和“雪”的古入声呢?只能读作yì和xuě,还有“音声之美”吗?从“音声之美”方面看,“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的并不是今韵,而恰恰是古韵。

再说“传承历史文化”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指导思想。

平水韵确实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其实,平水韵并不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而是一种分韵体系。它的源头是隋人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适应隋王朝统一后文化上需要全国通用的“正音”标准而出现的。早在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初年,学者型官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聚会于时任太子洗马的陆爽的府邸,展开了一次编写新韵书的讨论。陆爽之子陆法言“灯下握笔,略记纲纪”。将近二十年后,陆法言因受牵连而被罢官,于是整理当年的记录,撰成《切韵》,时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宣言》说《切韵》“由隋末颜之推、萧该、卢思道等著名文学家、音韵学家加以整理和审定”,显然有违历史事实。

《切韵》反映的是南北朝和隋代的汉语语音。《宣言》却说:“《平水韵》始终不是一种活在口头或曾经活在口头的现实语音,而是一种拟合的长期保持恒定的‘书面语音’。”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主观臆断。很难想象,《切韵》的编撰者,以及参与《切韵》纲纪讨论的那些学者们,不是根据现实的口语语音来审音立韵,而是凭空“拟合”。诚然,《切韵》不是单一的语音系统,具有折中“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综合性质。这既是历史的局限,也是现实的反映。

唐灭隋而兴,把《切韵》定为官韵是正确的选择。正如王力先生指出的那样:“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诗词格律》)《切韵》对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历史上看,汉语语音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从我国不同时代的诗歌用韵有所差异中可以得到证明;反过来也证明与现实的口语语音相一致是诗歌的用韵规律。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所以王力先生又说:“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哪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同上)可见我们今人用今韵更替古韵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好事者的异想天开。

经元、明而至清,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北京语音已经自然形成,其语音系统较《切韵》代表的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已有很大变化。然而封建统治者无视这些变化,一直奉《切韵》(《广韵》)为“正统”、“雅音”、“正音”,而把通行的口语语音视为“俗音”、“时音”、“讹音”。清王朝仍把平水韵定为官韵(《佩文诗韵》),正是封建皇权和封建文化保守性的最后表现,是毫不奇怪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确立并推行以北京语音为语音标准的国语,1941年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华新韵》,并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全国人大通过《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标志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已经完备,进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现代汉语仍然要发展,还会出现一些变化,如新词汇的出现,新的语法功能的形成,某些字音的变更等等;但就语言三要素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和语音系统来说,则是稳定的,不可能再变了。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命脉所在,我们会更加自觉地来加以维护和保卫。《宣言》以“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民族融合、大迁徙、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其它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造成现实语音的重大变化”为根据,断言“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会是我们民族从此一成不变的终极语音”;只有平水韵才是“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不从现实出发,而以主观预测的不确定的“可能”为立论根据,这是诡辩,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也是民族自信心丢失的表现。即使真如《宣言》所预测的那样,在未来发生了“民族融合”或“外来文化冲击”,致使普通话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在这种汉民族被融合,或汉语文化被冲击的情况下,独独平水韵还能安然无恙,还能成为“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岂不是痴人说梦!

汉语语音既有变化性,更有隐定性。语音的变化也是有其规律的。古四声演变为今四声是一个历史渐变的过程。古入声消失了,但平、上、去三声基本保存下来;古入声字转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普通话语音与中古语音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历史的断裂。平水韵三十个平声韵目中,有21个韵目与今韵基本相通,只不过平水韵比今韵分得更细些。因此,有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是押韵的。这正是汉语语音稳定性的所在。《宣言》说平水韵“可以构成中国各大方言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毫无根据的。我国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区占全国汉语人口的70%,其它六个方言区仅占30%。如果说平水韵与各种方言有“最大公约数”的话,这“最大公约数”也只能是汉语语音的稳定性。这才是汉语语音“恒定不变”的要素。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普通话语音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今人作诗填词采用今韵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从今韵可以完整地展现诗词固有的音乐美这个意义上看,诗词使用今韵是对传统诗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继承和发展,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由于平水韵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它只能作为一种音韵知识保存在传统文化中。今天的诗词作者仍有必要学习它,甚至掌握它,目的在于从源头上弄懂弄通诗词格律,全面地欣赏古典诗词。这正是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这一方针中“知古”的含义所在。至于平水韵在音韵学中的学术价值,与诗词创作并无关系。《宣言》把“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的罪名加在声韵改革身上,实在是无稽之谈。

下面说“与海外的文化纽带”问题。众所周知,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包括华人、华侨的交往与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与密切。很多国家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普通话是我们国家标准明确的规范化共同语。我们只能向世界推介普通话以及作为国际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新加坡是以汉语、英语为通用语的国家,它早已推广普通话,使用简化汉字。最近台湾(虽然不属于海外)当局已“决定调整中文译音政策,改采汉语拼音”(见《参考消息》2008年9月23日第12版)。我国与海外联系的纽带是多方面的,从文化纽带上讲,汉字和普通话是最重要的纽带,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至于如何看待有些华人、华侨和日本、韩国有些人用古韵写作诗词的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须知声韵改革一方面主张倡今知古,一方面赞同双轨并行,尊重选择用韵的自由;同时主张使用今韵的诗人和使用古韵的诗人和谐相处,互相学习,甚至竞争,让历史作出评判。这当然也适用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7   条】
文章评论
五陵游侠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8 22:10:00)  
古诗今韵值得提倡推广。
小弩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18 21:20:00)  
否定声韵改革和否定汉字简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支持作者的观点。
抚顺朱平 评论 (评论时间2009-12-06 09:19:00)  
赞同!须知声韵改革一方面主张倡今知古,一方面赞同双轨并行,尊重选择用韵的自由;同时主张使用今韵的诗人和使用古韵的诗人和谐相处,互相学习,甚至竞争,让历史作出评判。这当然也适用[强]
诚实成诗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2-16 06:36:00)  
谈的透彻,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应当有个新的认识,古诗今韵或称古风新韵的问题一直有争议,我也曾在一家网站倡导过提倡新韵问题,没想到引起了一次不小的争论,而且延续了几个月的时间。
赵日新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2-14 22:25:00)  
真诚感谢马仲喜、海天客二位方家回复!!希望交流!!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