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诗词的几种表现艺术手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988        作者:秋水孤帆        发布:秋水孤帆        首发时间:2011-02-23 20:33:09
关键词:诗词的几种表现艺术手法
编语:

                                                      诗词的几种表现艺术手法
一、诗=画十话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的诗评家作过不少探索,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诗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它与其文学样式的区别。最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诗的简洁的定义,觉得言简意赅:诗:画十话。据我理解,画,就是画面,就是形象;话,就是诗人要表达的心声。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土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是“画”,雄浑壮丽;后两句是“话”,深含哲理。确实是“画”十“话”。再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潇潇春雨沐双峰,两串瑶珠如戏龙。且问谁书人字瀑?天公一笑自拍胸。”(本作者《黄山人字瀑》)同样,这三首诗,前两句是“画”,后两句是“话”。当然,创作时,诗人匠心独运,在章法上,有的是写景开头,有的是抒情或叙事开头,“画”和“话”的安排,没有固定的程序,但这两者在诗里是少不了的。      
        有些诗,似乎全篇都是写景,只有“画”没有“话”。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作者的《咏耕牛》“放眼荒原无尽疆,春风又度菜花黄。平明憨洒躬耕力,默默归途啃夕阳。”前两句是“画”,后两句也是“画”。全诗没有“话”但是通过这些“画”,却道尽了桑田沧海、华屋山丘、人世无常之变及春摧大地,俯首甘为的精神。因此,这也叫“画外话”,或“画外音”。

二、典型的瞬间
        高明的摄影艺术家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总是善于捕捉最能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那典型的瞬间。那么善于刻画人物的诗人和作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杨孟载有一首《春绣》诗,描写的是一个深闺待嫁的少女为自己刺绣嫁妆时的情景。作者在诗中并没有去描述她那飞针走线的全过程,而是捕捉了她停针凝想的那一刹那,其中写了这样两句:“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这一特写镜头,把少女脉脉含情、偶涉遐想时的意态,刻划的入微入理,妙趣横生。“闲情”一上心头,“针”便不由主地“停”了下来,“笑”也自然浮土双颊.“笑嚼红绒唾碧窗”则更是凝想时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是这个少女此时几乎忘记了一切,深深沉认浸在未来新婚生活的憧憬之中;而这种。幢憬又是由“春绣”引起的。也许她是在绣鸳鸯戏水吧!当绣到这对象征恩爱夫妻的水鸟两情欢洽的微妙动作时,她神往了,她停针了,并娇羞了,她不由自主地把红绒唾向了碧窗。
        一些妙笔生花的诗人,还把这种手法由描绘单一形象扩大到人物相互关系的表现方面,把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容纳在寥寥几字之中。如诗评家赞不绝口的唐人所写的故人久别重逢之诗,就十分善于捕捉那常见于生活中的剪影。如某君在旅途中偶然碰到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双方在马上对视良久,觉得似曾相识,最后终于认了出来,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下马,拍肩大笑道 “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有这种细腻的描写。他和表弟从小生活在一起,十年离乱,天各一方。有一天,表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不认识了,问对方姓什么;问了姓还想不起来,只当是素不相识的来访者;当表弟说出名字后,他才恍然大悟,于是儿时记忆一齐涌上心头。这一刹那之间的复杂变化,包括内心和外貌的变化,诗人也只用了十个字,就绘声绘影地全都摄人了镜头:“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其他如司空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及本作者的《同学聚会》“少小同窗过五旬,而今再聚老来身。举杯含笑问名姓,却是当年邻桌人。”《童年故里》“老友金秋子娶亲,幸陪同桌几佳宾。半酣犹觉非新面,数语才知是旧邻。”等等,也显示了类的情景。这些“能传久别初见之神”的名句,我们读后想而味之,确实会感到情容神会,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吧。

三、“蒙太奇”手法
         中唐诗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诗中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被认为是“客中改岁之绝唱”其实,它是一字不易地取自梁武帝的《子夜冬歌》。梁诗的原句是:“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戴叔伦只是将词序颠倒了一下;但这一颠倒,却点铁成金,结果众口流传,而它的出处反而几乎被人遗忘了。
        戴诗后来居上的奥秘在哪里呢?我们只要将两联诗作一比较,就不难找到答案。
梁诗重在叙事,两个完整的句子叙述了两件相互关联的事,一年的最后时光快结结束了,但羁旅天涯的游子还没有回到故乡。言尽意止,读者一目了然。戴诗重两个名词性词组描绘了两个形象一一除夕之夜的形象和此时客居天涯的游子形象。意在言外,要求读者发挥想象、联想来补充。“一年将尽夜”,寥寥五字,可以唤起读者对除夕的一连串想象:灯红酒暖,爆竹声声,笑语温存,家人团聚,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万里未归人”,又使读者想象到旅馆寒灯、游子悄然独处的形象。这两个形象一组合,立刻使人感受到一个新的意义:“每逢佳节倍思亲”,抒情主人公在乐景与哀情的鲜明对比中。神驰故里,乡思难禁。
        英国十八世纪的美学家休姆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这就是电影艺术中的“两个镜头并置”,产生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在质上又区别于这两个分镜头的“第三个意义”,即所谓“蒙太奇”手法。“崭新面貌的意象”、第三个意义,在我国古代诗论中称之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它是通过读者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美学趣味等等而产生的,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再创造。因此,这种意象,比原来的分镜头画面更亲切更动人,含有无穷余味。 

四、“风云气”与“儿女情”
        元好问论诗注重“骨力标格”,常以“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自警。因此,他特别推崇韩愈的《山石》,而讥笑秦少游的《春日》为“女郎诗”。显然,他是受了老师王中立的影响。在《中州集》里,他曾这样记述过:“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竞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日》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日》为妇人语矣。”后来,他根据这个观点,在《论诗三十首》中写了这样一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这首诗传世后,受到了不少诗人的反驳,清代诗人谈的尤多。薛雪以嘲讽的口吻写道“先生休讪女郎诗,山石拈来压晓枝。千古杜陵佳句在,云鬟玉臂也堪师。”他不仅直接了当地说元好问不应拿韩愈的《山石》诗来“压”秦少游的“晓枝”句,而且指出:“诗圣”杜甫也写过“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充满了“儿女情”的佳句,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和师法。王敬之的反驳诗,则写得更为尖刻:“异代雌黄惜退之,偏拈芍药女郎诗。诗心花样殊今古,前有香奁知不知?”他认为元好问连以“儿女情”著称的《香奁诗》似乎也未看过,不懂得今古诗坛应该有各种风格的诗。朱梦泉则干脆批评元好问有偏激情绪:“淮海风流句亦仙,遗山创论我嫌偏。铜琶铁绰关西汉,不及红牙唱酒边。”诗的后两句,用了《吹剑录》中的典故:北宋的苏轼,有一次在同友人闲谈中,提到精于作词的前辈柳永。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应该说,这一评论是相当中肯的、公允的,说明两种风格的词各有千秋。朱梦泉借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不要把“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对立起来而妄加褒贬,应该看到苏轼和柳永同为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他们的题材和风格迥然不同,正好显示了宋词的丰富多彩。苏词气势雄伟,以豪放著称,固然是词坛珍品;但柳词婉转清扬,音乐性强,如果在“浅斟低唱”的酒会歌筵,还是执红牙板,唱“晓风残月”好。
        郭绍虞先生说过:“诗贵相题而作,不可拘以一律。”离开诗题,单纯以什么“风云气” “儿女情”来区分诗的优劣,那是形而上学的。在诗的百花园里,应当欢迎各种风格的诗,而不应当厚此薄彼。实际上,古今有成就的诗人,都不可能只写一种风格的诗,连《山石》的作者韩愈也写过“女郎诗”,如“红烛未消窗送曙,金钗欲解坐添香”便是一例。

五、笔底波澜
        诗词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炼。几十个字,要表现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就不能平辅直叙,而要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尤其如此。
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首七律《无题》,就是一首情感展转回环的佳作。这首诗似乎是替一位思妇写的。这位女子于1948年结婚,不久,丈夫被抓兵去了台湾。她一直等了四十多年,曾以反革命家属身份承受着种种凌辱,但她不改初衷,依然苦等对岸的丈夫。1989年,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她一直等着自己,十分感动,决心定居大陆。但当他告诉妻子他已在台湾结了婚时,深明大义的妻子却毅然劝他回台。临走时虽依依不舍,但为了成全丈夫与他在台湾的妻子,她自甘孤寂度晚年。作者虽是代这苦等四十多年丈夫的这位女士写的,但人真事真,又亲闻亲见,所以诗写得特别亲切感人:
                                   柳色年年绿涨深,东君一别邈难寻。
                                   红颜早付潺潺雨,自首犹存耿耿心。
                                   老去镜圆今夕梦,归来人剩旧时音。
                                   行舟欲系千斤石,又怕寒生隔岸衾。
        诗中首联概括了王昌龄《闺怨》的诗意,而且主人公比那位“不知愁”的少妇经历的感情压力要深沉得多:那位少妇是与夫婿离别的第二年“上翠楼”的,这位台属则是“年年绿涨深”,经历了四十多个春天。那位少妇与“觅封侯”的夫婿应该鱼雁可通,这位台属的丈夫却“一别邈难寻”音书断绝。第二联,上句写红颜易老,下旬写矢志不渝,鲜明对照。第三联写重逢时的悲喜交集:喜的是“镜圆今夕梦”而悲的是“人剩旧时音”当年丈夫那风华正茂的外貌、轻快的神情、简朴的服饰等都不见了。第四联写不忍分离又决心分离,因为“寒生隔岸衾”使她不忍心,他情愿一人承受着痛苦。这么坎坷的人生遭遇,这么复杂的感情变化,多姿多彩地全部展现在五十六字之中,真是烟波无限。
        由此,写一首好诗要笔有波澜,首先要心有波澜。如果。“心如古井水”,不热爱生活,把一切都看得冷冰冰的。那就写不出什么好诗词了。 
        在网络上我曾认识一网友,闲聊中她谈起了两年内,老公及女儿分别患恼出血、白血病相继去世,一个曾令人羡慕的美满、幸福家庭,就这样瞬间坍塌了……当这位网友跟我谈及这不幸的遭遇时,不由得心有波澜地写下了《由网友忆故君故女泣赠》一诗:
                                      无眠夏夜泪茫茫,噩耗忽传犹断肠。
                                      絮语黯惆新偃月,檀痕忍送旧唇香。
                                      对床夜雨廿余载,盛泪吴霜千百行。
                                      娇女玉郎常念远,缘悭每岁拜河梁。

六、时空流转虚实相生
        写山水诗的大忌是形象密集。如写山,写完南峰写北峰;写水,写完江上写岸上,让读者跟着作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和联想。这样的诗,很难有味外之味。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这联诗,确实有盛唐气象,但视仍不够宽;一写岸边,一写江上,都没离开视觉范围。杜甫则不然:同在长江也既写所见,又写所闻,视觉、听觉齐用,空间扩大,景象纷呈。“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听到的不受空间限制,看到的又包容天上江中,有立体感。从这里,我们想到转换时空,不仅可写眼见、耳闻,还可写心想。实写虚写,驰骋自如,可收虚实相生之效。再如我应征写的《观望海楼》一首七律:

                                        时泰于今看洞头,海霞畴昔感神州。

                                        横连百岛人情景,纵越千年春夏秋。

                                        一径绿云随客逛,半屏红日由心收。

                                        丹青竞绘瓯江口,椽笔争抒望海楼。

        诗中颔联上句“横连百岛人情景”为写实,下句“纵越千年春夏秋”为虚写,时空转换。颈联原为“一径绿云随客逛,半屏红日映潮流。”都是实写,为避免形象密集,将下句用叙事方法,化为一种想象改为“半屏红日由心收”。这样就产生一种虚实相生,时空流转的效果。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1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1-02-23 21:36:42
文章评论
夜之星泪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2-27 09:57:45)  
关于老师讲的“ 画+话” 深有感触,有时候看别人写的感觉有不舒服的地方,但找不到它的根源,经过老师这一讲解茅塞顿开。无论写什么是要在里面吸收东西的,借物借景喻人喻事才是正途吧,也容易让人记住,修饰太多,拖泥带水反倒适得其反了吧。多谢老师这趟没白来赚了。老师辛苦
快乐诗情 评论 (评论时间2011-02-24 17:43:09)  

老师意旨我可知
观点是指近体诗
作诗诗中当有画
写意画中亦有诗
王维诗作最典型
出此评语有苏轼
更喜文中列举诗
有情有义有真知
方才赏罢不过瘾
过后还会再学习
今有一事问老师
观点段落为第一
诗画话诗导新诗
结果能是怎样呢
我之理解不准确
赏读此文有前提
此文诗指近体诗
若用此文论新诗
“三体”定会切惊
惊喜过后发神经
翻蹄亮掌跑偏呢
秋水老师学问好
特此问候好老师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