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现行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及新编后其内容形式的特色简说与理由
文章来源:《全国首届素质教育论文集》        访问量:2954        作者:王?铁?原?创        发布:诗赋家王铁        首发时间:2010-01-29 16:40:00
关键词:物化的知识形象 梯阶式自学行为授课法 发表教育
编语:

现行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

及新编后其内容形式的特色简说与理

                                    铁 原 创

 

      说明:此文在“全国首届素质教育论文征集”活动中,获得特等金奖。此段为《论文集》出版时的原编者按:“该文提出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其指陈的原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虽现已在改编中作了较大修正,但仍未脱出旧有巢路,积弊仍在。文中提出的“物化的知识形象”、“梯阶式自学行为授课法”以及“发表教育”、“快乐教育”等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时,担任国家人事部人才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王通讯同志(为中国当代人才学创始人,现为中国人才科学院院长)看了此文后,大为惊异,认为“颇有见解”。并立即写信将此文推荐给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的刘国征同志,可惜刘总编因故未能看到此文。

       后中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同志偶读此文,认为“所论文思新奇,可供探究之处甚多。如可行,无异于语文教材领域中的一次革命,并由此看到了中国语文教材出奇、出新的一个希望,且可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整个教改进程。

此文写成到现在转眼已过去17年。现作为一家之言,全文发表,以期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关注,并可就文中提出的问题发表意见,使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能够适应现行的素质教育。”

 

 

    一盘形色俱全的佳肴,唯独无盐,若此,其一定令人难以下咽。趣味,对于知识来说,就如同盐对于佳肴一样,少了它,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现行统编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其知识内容与表现形式不似一盘无盐的佳肴,而似一碗虚空的、缺盐少油的“清汤”。何来此说?因其有以下弊端:

    一、内容艰涩  形式呆板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可读性极差。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著,其所反映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在教材中,看不见中小学生自己的生活情趣,没有兴奋点,即教材内容不能与学生的求知心理发生同步感应,无关学生学习生活之痛痒。其知识内容,就如同中药铺药匣里的草药,每一味都要老师为学生一一说明(由此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主动学)。学生面对“仙山琼阁”式的课文,自感高深莫测,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厌学风和流失生的出现与之有直接关系。

    由于名著的表现形式,大多是为表达文章内容服务的,故而,它不能不抛开通俗的、活泼的、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其求知心理的表现形式。可以这样说,名著的表现形式是精当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呆板的、无味的。它就如同一束塑料花,虽有妩媚的身姿,艳丽的秀色,但因其脱离了生活的土壤(指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活环境),没有扑鼻的馨香,便无法使人入迷。如今,中小学生无论课内课外,都不喜欢看语文教材,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二、结构松散 层次混乱

    教材结构没有按照学生学习“看、听、想、说、写”等智能因素为序,而是以语文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为序(即字、词、句、章、语、标、修、文)。且知识的层次时断时续,课文与课文之间就像一个缸里腌的鸭蛋一样,缺乏纵向及横向联系。不是一步接一步、一环套一环地向前发展,而是平分秋色,前一课不是后一课的基础,后一课不是前一课的升华。以至使教材陷入了一盘散沙,一群乌合的窘地。

    三、不能培养智能

    就其工具性来讲,语文学科应为其它学科提供“方法”,这些方法在运用上就表现为学生的智能。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智能的直接条件。因此,该教材在内容上,必须体现其工具性,实行“知、智、能”三者的高度统一,重点着眼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统编语文教材未能于此处着眼,而只是单一地为灌输知识,单一地为升学而服务。即在大量的“语言水份”(指课文)中,点缀了一点残缺不全的“语文知识”(指语文中所谓的重点、难点其只相当于几片漂浮在清汤上的菜叶、葱花)。这点语文知识,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则更是无能为力。因为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隔膜,学生学完教材走向社会后,在学校中学过的“语文知识”几乎是用不上。要想适应社会,达到会看、会听、会想、会说、会写的目标,还必须从头学。

    令人悲哀的是,就是这样一套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陈旧的、残缺单一的语文教材,至今仍捧在中小学生的手中。用一句比喻的话说,学生捧着它,就像手捧一碗空虚的、缺盐少油的“清汤”,不喝,逼你喝(因为要考试,上大学也考它),学生也实在饿得慌。喝了,真真地难以充饥。

    今天,倒掉这碗清汤的时机与条件已趋于成熟。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必须编出一套以学生掌握和运用智能过程为结构程序的、有趣味的、有生命形象的、实用的、前世未曾有、后世不可无的程序化系列化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知识体系、到表现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有诸多弊端,如内容难、学程长、容量窄、负担重、见效慢等。限于篇幅,不再枚举。那么,新编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应具备哪些特色呢?笔者以为,它必须是:

    一、在知识体系上,以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自然规律,即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智能的过程为结构程序,按“看、听、想、说、写”这五种智能因素,撰成为学生提供《看法》、《听法》、《想法》、《说法》、《写法》这五种相互联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项智能教材,并赋予它“立体的梯阶式的知、智、能内容”与“梯阶式的自学行为授课法”(此特色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解决“语文知识”与“语文智能”相脱节及“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晕头昏脑地听”等问题。)

    二、在表现形式上,以学生的审美知觉为依据,以妙趣横生的内容与艺术手法,描绘出一个个“物化的知识形象”。其既有智能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可令人常读常新,终身受益。

    体现以上两个特色的教材内容是:

    1学科交叉(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音体美)、2美学、3 生活情趣、4 科技、5 三论、6  商品  、7 竞争、8 目标、 9衣食住行、10 公民素质。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体现时代前进步伐,是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主题。即将知识爆炸后的火色灰星、人生规律的精思妙论、田园殊域的地志图经、现代科技的创造之神,工于设计之巧,异曲同工之妙,冲破定势之胆,反败为胜之琴、绝处求生之计、一举成功之路、多边平衡之法、人之常情、物之常用、天之常行、地之常生等等一切能满足中小学生求知欲望并适合其心理特点的人类智能,统统融于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使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生活的万花筒,任学生去“翻转”、去“组合”、去“欣赏”。

    体现以上两个特色的教材结构是:

形象物,让人登上高墙的“梯子”;使人攀上悬崖的“绳子”。

体现以上两个特色的编写手法是:

    依据学生的审美知觉和思维特点,用雄浑和隽永的文笔,以趣味为线索、以形象为依托、以一庄一谐、一智一愚、一主一从、傅而返约、学而能思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个个具有喜剧色彩的语文智能形象。即以“雕龙”及“雕虫”之技,集精思而涉笔成趣,揽荟萃而点石成金。如小学语文教材,在〈〈森林王国里的故事〉〉这一总题目下,可借用电视系列片的表现手法,按“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适应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心理,调动多种技巧,多种文体,运用最新技术综合表现之。使抽象的知识认读记忆方法融于明快的美妙的情节中。以此来承担原有教材的识字、阅读、作文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

    初中阶段以《挂在墙上的世界》为总题目,高中阶段以《宇宙在我们手中》为总题目,来编写出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系列教材,并于每一课文后附有“作意、作法、作业”三个附录,随之附有旨在启迪学生思维的“例文、选文、引文”等。缀以优劣比较之章,纵横相向之辞,以利学生自学。

整个教材体系在表现手法上可喻为:“踏花归来马蹄香,春风有意秀出墙。迎风桃李颜常驻,耐雪松簧味转长。” 即该学科已同其它学科一样,按其所包容的内涵及涉及的范围,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其固有的科学原理,打破现有教材的以思想政治内容为主体的编排思路。当然这绝不是说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不要思想政治内容,而是说思想政治内容要溶于语文教材的科学原理中,使中学语文教材,如同数学不能替代物理,物理不能替代化学那样,成为不可替代的有其独立内容的完整的科学。

体现以上两个特色的智能量是:

    快速度、强节奏、大容量、高效率。

    (可比原学程缩短三年)

    其智能可在裂变中提质增量。似万花筒、似交响乐、似行云流水,任学生开拓联类,不可限量。

    体现以上两个特色的授课法是:

    梯阶式自学行为授课法可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紧密结合的“动、静”交叉点线式授课法。其可分为:

    兴趣(分解目标,抓线)

    自学(为达标而寻求方法,抓点)

    创作(自在行为,点线结合。作文同社会接轨,实行“发表教学”)

    互评(纵横联类,群起求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扶植(程序化答疑,步步高)

    自测(自为行为,目标管理)

    乐学(乐在其中,举一反三)这七个台阶。笔者认为:此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听课,变为主动的趣乐无穷的操作实践。也可使教师从繁重的授课劳动中解脱出来,并可望最终解决教、学两难之积弊。

    体现以上两个特色的教学效果是:

    教材思路可与学生获取智能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发生同步共振,在广袤的知识天地里,学生可无师自通,自学成材,以适应“三个面向”。

    富有喜剧色彩的物化的知识形象,迷人、上口、易记。

    以鲜明的意象、形象为喻托的智能概念,可观、可感、可乐,可使学生练就一双缀百花于一枝,集群芳于一圃的巧手,使其在浩浩书山中,识曲径而得幽;在茫茫学海上,乘飞舟以冲浪。实可谓其情也悠悠,其乐也融融。

    学生学完这套教材,绝无沉重之感,而只消在飞扬之乐中,稍事一虑便可举一反三,乐记心间。其还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自己动手把教材中的课文改编成短剧、电影电视短片等。由此,可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即明确教材使用的实用性及目标性,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紧密地向社会靠拢,选定某个媒体,实行发表教育,而不是学生写完作文,老师批改后就成为废纸)。如今,为增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材领域一定要引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具体措施可另文详述),而绝不能像现在这样水波不兴了。

    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以上两个特色及体现特色的诸项要素,其理由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一、结构理由

    “见之于目(看)、感之于耳(听)、虑之于脑(想)、出之于口(说)、记之于手(写)’”这是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化程序,是一条紧密相联的思维链条。只有用这种立体的梯阶式的结构,才能使诸项智能因素在纵向与横向上形成形象化、科学化、目标化、愉悦化的程序,并不断向上递升,使学生不在走弯路。

    二、智能理由

吕淑湘先生有言:“中国儿童,只用稍多于十分之一的时间学科学,而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收效不大的语文课上。”吕先生疾呼:“十年时间,两千七百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因此,依照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要培养出一代学贯古今、横通中外的大家巨匠和懂得一般实用科学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以智能为导向、以科学为捷径、将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智能。这是避免盲目教育、浪费教育的最好办法(尽管现在学校一再强调提高学生智能,但教材不适应,岂不是一句空话?当然教材适应后,考试制度还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三、趣味理由

    明末作家刘士鏻声称:“予尤忆儿时,诵坡公海外游戏诸篇,意趣猛跃。及对正心诚意之言,痛哭流涕之论,则脾缓筋懒,昏昏欲倦。”(文致序)

    既然人们这样喜爱有趣儿的篇章,既然世上有“趣味数学”、“趣味几何”一类书籍,那么,为什么不能有悦人耳目、提高智能的“趣味语文”呢?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此言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快乐教育”论。笔者敢说:“快乐教育必将大行于世。”历史上,其既然可“文以载道”,今日为何不可“乐以载文”、“乐以载法”呢?

    四、在教材中体现两个特色的可行性理由

既然在动静相交的世界里,处处可见“万有引力”的现象,既然“阿基米德定律”可在宫庭纷争中产生,那么,完全可以这样说,任何概念、定义,只要把它们重新种进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就会长出一棵棵绿遍天涯的智能之树,结出一个个赏心悦目的情趣之果。

    园艺师能在花盆的盈尺之地里,以拔萃凝练的手法,将一株株盘根错节、旁逸斜出的老花树,剪成“挺拔式”、“悬崖式”、“卧龙式”等盆景,我们难道就不能将中小学语文教材雕成各式各样的艺术精品吗?几十粒棋子摆来摆去,尚可出现变化莫测的风云之势,更何况容量如此丰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了。因此,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中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是比任何文艺作品都能吸引人的作品。既使它不是载人的现代化的“飞行器”,也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攀登书山的“绳子”,畅游学海的“飞舟”。

    为编好这套教材,笔者秉承父辈家教,已深思熟虑多年。其大致框架已经搭起,并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当然在时间上、资料上,笔者仍然面临着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

    杨柳吐绿借春风,孔明躬耕谓卧龙。笔者自信,如组织上或神州知音者能给予支持,本人一定有能力使新编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视之则锦绣、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文心雕龙》)

    为减少教育浪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并避免中小学教育发生大面积滑坡,笔者唯愿殚精竭虑,以绵薄之力,成旷世之业举。

    1983年3月2日第一稿

    1986年7月1日第二稿

 

  (原文载2000年《全国首届素质教育论文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胡跃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1-29 22:15:00)  
很有见地!学习!
春暖鹿鸣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1-29 18:09:00)  
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许,还需要更系统一些。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