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探讨争鸣
对本站各类作品发表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章。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探讨争鸣
中国教育改革之必须
文章来源:期刊        访问量:2219        作者:王铁原创        发布:诗赋家王铁        首发时间:2010-02-07 21:04:00
关键词:教材必须重编
编语:

中国教育改革之必须

                                       ----与学界同仁共商教育大计      

                                                                                王铁原创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就其本质上讲,当今的整个教育行业正处于兴旺发展时期,但从其发展应更新的内容及科学化的构成形式上看,今日中国教育,仍深陷于“科举流毒”的泥潭中。寿数长长的“应试教育”,不能不说,这是“八股贴经”的一个变种,而我们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就目前情况看,仍然只能是停留在专业意识上的觉醒之中。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极为关心教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要实行“三个面向”的伟大构想。然而由于极端地追求文凭和以对知识的占有量作为衡量人材的标准,使得我们的学校,不但不能面向世界和未来,反而更加严密地锁紧大门,钉死窗子,在“封闭教学”的高墙里,把学生关进比“三味书屋”还要死读书、读死书的分数楼阁中,使得我们本该拥有金色童年和灿烂青春的下一代,身背“书山”,足陷“学海”,久久地空对空地背诵着书本知识。造成了时间、经费和人力的极大浪费,一边是大量的人无事可做,一边是大量的事无人能做。“高分低能、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现象很是普遍。

有鉴于此,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教育,必须走出一条脱胎换骨式的创新之路。而要走上这条路,当今教育界,则必须经历“换脑筋、换心脏”的痛苦。

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诸项多多,但就其总体上讲,首先应于破立之中,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学制必须缩短

让人长时间地做同一件事情,谁都会烦。人一生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别说是9年、12年、16年、19年,就是一辈子,把时间全加起来不停地读书,又能读多少本呢?读不完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思路,可以说是从古代科举制顺延下来的。古人是想让后人把书读好了再做官,即学而优则仕,而现在的教育是想让学生把书读好了再做事,叫学而优则能。愿望是好的,但只是一厢情愿。因为书读好了,不等于能把事做好。

学制长的害处实在太大了。孩子们从6岁起,关起门来读书,长到20多岁,一点都不给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他们怎么有能力把人把事做好呢?在学生厌学的现象背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没有盼头的长学制,及学而难用,学而无用的课业设置,当为重要因素。

笔者曾就缩短学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过社会调查,无论是在读生还是毕业生,还是德高望重者,各界人士几乎一致地投了赞成票。

缩短学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可大幅度减少家长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可提前让学生进入社会定向发展等。可以说,读书是非常有用的,问题是现在的学校,正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苦读大量的恐怕是一生都用不到的书(这样搞下去,无论学制怎么延长,时间也是不够的)。什么是有用的书呢?简单的说,就是可直接用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的书;可以让学生认识和改造自然、制造和创造财富的书。比如说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学校应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角色转换的实践,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儿女,学校应该指导学生读做儿女的书,每个人都要做父母、丈夫或妻子,学校应指导学生读好这方面的书,以使学生将来具备这方面的道德修养和技能素质。走在街上,我是行人;走进商店,我是消费者;走进单位,我是员工或领导......有关行人的知识,有关商品的知识,有关员工和领导者的知识等,总之,凡是有关做人(包括做公民)做事(包括谋生)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本领,学校一概不教,而将本应作为一般性了解的基础课程如历史、地理、政治并一般人很少用的到的数理化等作为主课内容来灌输,学生不学不行,学了也难行。这样搞下去,学生能不烦吗?可以说现今学校作为主课的基础课业,本应该是人终其一生逐步掌握的,如果不搞专业,不掌握也无妨。但一个人不会做人做事,不会做公民,不认识自然事物,他又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这是造成大部分毕业生低能儿的一个主要疖症。

我单位去张北草原旅游,跟去了十几个大中小学生,面对农家院中的几棵土豆秧,谁也猜不出来这是什么植物,这能怨孩子吗?他们大量时间都让长长的学制锁在校园里,读那些与生活相距甚远的书了。他们去哪里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呢?真是害人不浅。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早就提出了学制要缩短的思想主张,倡导学校应实行开门办学(但在执行过程中,被极端成敞门办学了)。为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九年义务教育及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制上,进行大刀阔斧地全程缩短(当然是缩短三年还是五年好,缩短后的课业如何设置?笔者已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专项研究,并将在倾听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予以专章再述)。将基础性教学改成应用性教学,改变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重点,将在封闭教学,片面教学思想指导下,把被锁死的校门重新打开,实现内容全面的、社会化的开门办学,可大大地节省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这或许是一条大为可行的康庄大道,亦或是今日中国教育改革中必须攻克的难点。

学校不让学生读无用之书,就会增长学生参与实践的有效时间,就会减少高分低能现象,长长的学制自然也就可以缩短了。

二、教材必须重编

    “ 趣味,如同佳肴中的盐。一盘形色俱全的佳肴,唯独无盐,其一定会令人难以下咽。”这是笔者于1986年撰写的,关于重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一文中的开头语。现今大中小学校使用的文科教材,在内容上,不仅是缺少趣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缺少知识的程序性和工具性。以语文学科中课文为例,其讲授的内容同语文学科固有的知识内容相距甚远,然而这样的课文却被当作学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一以贯之地讲授给学生,并以此为范本,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学会听说读写,并在走向社会后来运用这些技能,这岂不是一种天大的误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界定了其所固有的科学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既然想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那么它就应该教给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向学生提供听法、看法、读法、说法、写法等各种“法”的说明书,可以说,这些有关各种法的“说明书”,才是语文学科应该固有的真正内容,才是学生最想知道和掌握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教材,充其量只不过是语文学科中的一种政治资料汇编。因为它不是像理科教材那样,是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按由浅入深的程序向前推进的,而是东拉西扯地硬凑。前一章不是后一章的基础,后一章不是前一章的升华。这是典型的资料汇编的编写特征。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必须转换文科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将与之相关的资料汇编,同文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区别开来,编出一套完整体现其知识结构的系列化教材。整体方法是:将文科综合的理论基础知识,化作多种应用技巧和事例,按人获取知识的生理程序和心理反应过程安排课业章节,由此体现其趣味性、程序性和工具性。将适合人文表现的理科基础知识,尽可能多的化作各种自然人文现象,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有趣味的将各种概念、定理,重新种回生活的土壤中,使之结出可观可感可爱可用的情趣之果。由此让学生获得形象地易于趣味记忆的“物化”的知识。当然,这只是编写教材的一个途径。可以行得通,且行之有效的途径还有多条。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中小学校使用的教材包括现今刚刚编出推广的所谓的“新课标”,整体内容是与社会严重脱节的。学生读到大学,仍然学基础而不学应用 ,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新编教材应从时代着眼,从实际出发,将同一单项课目中的“基础概念、应用技巧、生活资讯”三项内容,分别单列成相互补充的三种纵横式教材。基础概念和生活资讯为学生参阅教材,应用技巧为教师教授及学生作业教材。这套教材的内容,教学重点应界定在“生命、生活、生产”三大板块上,且付以生趣的实践内容为教学途径。简洁化,形象化、延续化是这套教材的形式特点;专业化、综合化,工具化是这套教材的内容特点。总而言之,要将新教材的编著和新学科的诞生结合起来。以文科为例,各科课业均可贯之以创造二字。先期计划编著的科目有:1、创造汉字认识学;2、创造汉语结构学;3、创造生命质量选择学;4、创造人类自由快乐学;5创造意境反应学;6、创造写作发表学;7、创造事业成功学;8创造法则工具学;9创造环境养生学;10、创造价值交易学;11、创造译著典籍学;12、创造美理艺术学等等课目。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计划为各种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下三千种教材,陶先生还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代有的学者提出;要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出一套适合其个性发展特点的形象化系列教材,用以取代现行的扼杀学生兴趣的抽象化逻辑教材(如能编出这套教材,并能通过官方的道道政治关卡,若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劲头,怕是只能徒叹奈何)。

以生活实践的理念编创新教材,非始自今日,各地已有了许多好思路好成果。只是限于条件,或缺少系统理论支持,或缺少实践成果支撑。以致忍看旧教材在“三味书屋”中肆行其道。虽然国内这些年已编了许多新教材,但这只是如同在旧石桥原址上架起的新石桥。不冲破以文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打碎以应试为尺度的讲授教学,怎么才能在教材领域内构起新的现代化的立交桥呢?说来说去,新教材的编著,还有个解放思想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在教育界还要重提解放思想,这真是一种悲哀。检视中国教育的整体状况,尤其是教育内容,已与社会现实严重背离,反映在教材上的问题就是老化、僵化、单一化,让学生做大量的无用功化。新教材的编著一定要加大科技和艺术含量,综合性地运用科技和艺术手段与社会现实和世界多个领域接轨。新编的这套教材,即要有基础知识的本体论概念,又要有应用途径的实践论技巧。是实现“三个面向”真正的工具说明书。当然,新教材所蕴涵的科学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适应各年级学习内容的阶梯性等等,还要经过众多人的深思熟虑 ,要动员各界有识之士拿起笔来破解上述难题。当然编出的教材还要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还要经得起教学实践的考验,而绝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借助某些人的超常能力甚至是为了评上个职称,就凑在一起鼓捣。

新教材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教育事业历史发展之必须。因此,作为一种改革思路,当它侥幸地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后,要想把它变成运用声光电化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材,并能使教师得心应手地为学生解惑,使学生趣味儿十足地学习实践,这将是本世纪中国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性课题。

学生必须自立

学校教育成果的大小,是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标准的,这就逼得学校不得不大力培养只会读书考试的人。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多年,但落实的实践途径和保证性措施又在哪里呢?显然是句空话。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在世界上,几乎是唯有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是纯消费者。陶行知斥责这种教育模式为“吃人教育”。意为学生要苦读书,首先要吃掉个人的兴趣和健康,然后再吃父母,吃亲友。他们有手有脚,但为了读书而无法从事一般性的劳动,更别说是创造性劳动了,不“吃”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指望在学习中的孩子们为社会生产大量财富,我们只希望孩子们别变成只能用眼睛读书,不能用手做事的人。有人说中国要搞实践性教育,即“行知教育”有很多困难。包括场地、项目、资金投入等,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最大问题是我们不首先改变应试教育观念,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进行阶段性推进,则上述困难就永远只能是困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们,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纷纷去法国勤工俭学。七十多年前人家能办到的事,我们今天真的是没有条件办吗?由此看来,让学生们动手自立,不是办到办不到的问题,而是办不办的问题,是落后于时代的教育观念在作怪。建国初期,国内办了一些劳动大学和农业中学,那是以“行知”理念创办的学校,如今这些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学校,早已被正规掉了。学生们也只好在正规的学校里一心只读圣贤书了。由此可苦了众多的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别说勒紧裤带筹措高昂的大学学费,就连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都要事事操心,怎么才能让孩子自立呢?要想下一代自立,不仅要在精神上及早“断奶”,在物质上也要“断奶”。据说国外的孩子上到中学就不用家长供养了,在这一点上我们真该好好向人家学习。使学生学会自立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项目种类及好处已无需赘述。简言之,使学生自立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现行的以文字和数字为中心的基础性教育,改革为以创造技巧为中心的实践性教育。

    教师必须动手

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尊师重教的,师道尊严、师心自用。师者是穿长衫的先生,先生是君子,“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也就是说老师的职业,只能是天桥把式光说不练。笔者是爱好写作的,早在1986年,曾作有《现行高校写作教材的内容更新及形式变革再探》一文,并为此与一些高校讲写作的教授们沟通,结果发现,这些人除了东拼西凑的写几篇文章评上职称外,一般情况下是绝不动贵手的,对写作学科以外的事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不知现今的高校改变了多少?当然,我们绝不能极端的要求冠军的老师必须首先是冠军,但假如一个足球教练连足球场都没到过,怎么可以想象他能够排兵布阵呢?提倡老师在教学中动手做事,不是逼着老师去当某个行业的专家,而是要让老师的动手来带动学校的实践教学,带动学生动手。由此改变整个教育界光说不练,光讲不干的学风和教风。

让老师动手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况。地理性民族性的特点等诸多因素,会形成千差万别的条件。要真正的动起手来,各地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项宏观的框架规划,采取积极措施,因地制宜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并制定出相关的考核办法,在取得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推动中国教育由基础性知识教育,向技巧性实践教育逐步拓展。

  考试必须综合

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取材模式,不知害了多少人。上上下下,反复痛斥,但就是坚决不改,真的是不知道为了什么?大圣先师孔夫子倡导“有教无类”,而我们今天仅仅是因为是半分之差,就能将一个求学者的热望抉断,这样的残忍不知造成了多少悲剧。为避免这类悲剧继续发生,中国教育必须出台一套以考察人的实际能力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考试考核办法,并在逐渐完善的基础上,早日制定和推行教育考试法。从而把我们的下一代从疲于考试的泥水中,拉上岸来。

国外的专家评论说,中国的孩子很幸福。他们拥有父母的宠爱和社会的关爱,生活无忧,需要什么几乎都能得到满足,。当然,这是实话。但从心灵的自由程度上讲,中国的孩子与国外的孩子比,又很悲惨。他们从小就被逼着跑上了考试的环形道,学习课业层层加码。与一般国家比,中国的孩子活得很累很不开心,心理很不健康。据称;现今每年有自杀倾向和自杀成功的青少年加在一起,已经远远地超出五位数。这些悲剧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尤其是为考大学打基础的考试制度,关系重大。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中国当今奉行的愚昧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至于如何改,不能是单单由政府来决定而是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学生、老师、家长的意见,让学生们自己起来掌握自己的学习命运。

  体制必须改革

在全民办教育思想指导下,中国催生了民办教育体系。以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民办教育,日前生存状况堪忧,民办教育无法与公办教育并肩发展。除资金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成果评价标准不公。这种区别民办与公办的体制,本身就存有先天的差别巨大的不公平,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富裕和贫困。一方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方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由于公办教育的铁饭碗使得一些学校在管理上因循守旧,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老师与学生的管理,都处于大锅饭状态。混职称的注水教授们比例加大,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大学教育辜负了家长们的希望,浪费了学生们的青春年华。在公办教育的保护伞下,教师们乐而无忧,其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等全都变成了一笔糊涂账。校长变成了教育局的收发员,老师变成了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你只要把课讲了也就万事大吉了,什么学生的眼睛及身心健康,什么做人做事的本领,统统与教学无关,与老师无关。这是当今教育界在管理体制上的最典型的一大弊端。教育和教学名义上是政府教育局、学校、老师合起来齐抓共管,实际上谁都不管。在这种责任难分的体制下,其实是谁也管不了,到头来受祸害的还是学生。企业简政放权的改革过程早已是20年前的事了,而在教育界对管理体制的改革至今仍是水波不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其实已经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20年了。中国教育的貌似辉煌的发达,绝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多少先进之处,而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多教育资源稀缺之故。许多学生辍学,许多中学生去国外留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能没有是为了逃离中国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残酷的教学体制。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之路怎样走?是否也应重走企业改革的老路从简政放权做起呢?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场政治改革,不经历换脑筋换心脏的痛苦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什么几个大学的自主招生,特长生的加分等等一些措施,根本无法在性质上改变中国教育的落后体制。以体制改革带动管理机制的转换(当然,这需要一位有大胸怀、大韬略的总设计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可惜此方案只能有待于政府中的那些“高人”另文详列),这当是中国教育从虚假繁荣走向真正繁荣并跃入世界前列的必由之路。

  培养目标必须进化

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花了大把银子。如果从普及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上看,这是功不可没的。但如果从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创造财富来回报国家等诸个界面上看,其效果则可谓微乎其微。学生在校学了九年,除了认识一些汉字(识字教学没有一点科技艺术含量,是典型的少慢差费),懂得一些知识常识外,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几乎是一点也没学到。大批的不能升入大学的人,学完后对他们的就业和改变生活状况几乎不起作用。对于某一专业课程,学校不是从总体上概貌式的向学生传授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实现先总后分的教学模式;而是把学生当成瞎子聋子,如同盲人摸象一样,由老师带领学生从最低处的象腿摸起,一点点地再摸遍全身。问题是,很多学生没等摸完就无法再摸了,结果是摸了半天也不知象的全貌。这就如同九年义务教育,不上大学就不知道象的全貌一样。就是这种先分后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了半天还不知学的是什么。这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留给中国无法上大学的中学生们终身难愈的痛。使他们成了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的牺牲品。

知识的获得程序,一般都是先从总体再到个体的。比如说人们第一眼看到了天,知道天上有天阳和月亮,这是总体印象。然后再认识诸多星辰、风云雷电等(这当是一辈子需要逐渐丰富的知识,不知道也对生活无妨)。再比如,要让人认识一座楼房,先要让人看几眼这座楼房的外观形貌,然后再走进去,一层楼一层楼地向上了解。这是最普通的一般性方法。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学生,不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楼房,而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关进楼里,一层一层地往上登。结果是,很多学生没等登到顶就不念了,学来学去,连楼房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这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的无奈。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确实很成问题。

这种状况不改变,这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变更,我们上对不起国家的投入,下对不起家长的期待和信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改革思想和目标,即要把原有的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着眼点,进化到提高整个民族的生活质量改变生活模式,增强生活技能上来。首先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分门别类的对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教育。且从小学开始,以兴趣和特长为依据,开设多种专业班和普及班,让学生为掌握好一项技能,练好童子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立志,立长志”,即把培养目标进化到专业技能上来。以行带知,以知促行,在行中认知,在知中提高。当然,这需要整个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能否成功,有待于实践检验。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即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九年义务教育,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日前这个目标必须进化和优化。而绝不能只留在原有设定的目标里推“碾子拉磨”。

面向世界必须落到实处

对于这一点,学界同仁,多有见仁见智者。因各地情况不同,落实的方法,定为多种多样,故笔者不予再论。上述各项,所论绝不是要揭教育的“短”,而是要找出病因,并希求疗救。或有不确,唯愿识者参酌。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2   条】
文章评论
陈业海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4-03 20:11:00)  
教育是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是对下一代的心灵灌输的重要元素,更是为下一代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实的问题.我想堤出一个问题让人评说判定好吗?也就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教育事业是发展了还是退化下呢?教师的道德与素质是提高了还是落后了呢?学生的道德和素养是提高了还是落后了呢?恐怕大部份人都肯定地回答,提高了.既然提高了,那还需忧心吗?否则反省!反省吧!!!现在流传了一顺口溜其中一句是:教育改革父母逼疯.大学毕业不懂劳动;步入社会一点无用,不能独立闲坐家中.
引航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15 06:36:00)  
[鼓掌]
陈逸卿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03 19:57:00)  
读罢王先生之文辄想起“中夜四五叹,尝为大国忧”的诗句,先生对教育忧虑之深,之真之切,之明令人感佩。笔者从事师范教育几十年,深切感到教育之改革势在必行。尤其在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对教育之体制,学制,教材诸多方面都应全面改革。诚如先生所言之“六必须”,皆从教育之现状作出有力之理论阐释,识见独具,发人深省。
寒江雪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03 18:45:00)  
才子mpg,非凡![鼓掌][鼓掌]
mpg5307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3-03 17:52:00)  
读过王铁先生的大作之后,感慨万千,其直言慷慨之态,痴心教育之情,令人意动神移啊! 粗略地写了几段话,以附骥尾。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