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赋论
本栏目所称的赋论,主要指对本站辞赋骈文版块的作品与作者进行的文艺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隔岸听箫
主编寄语:
本版顾问:
本版副主编:
本版编辑: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诗赋文论  >>  赋论
骈文入门札记
文章来源:清华樵夫博客        访问量:2854        作者:清华樵夫        发布:清华樵夫        首发时间:2009-11-29 22:02:00
关键词:骈体文 杨纪伟 骈文
编语:

骈文入门札记

 

杨纪伟  整理

 

骈体文是受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期间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以和“古文”相对。因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为“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骈体文”。中唐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但是,仍然有不少文献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同时,骈体文对唐代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有较大的影响。

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一、骈偶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骈,两人一起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因此,骈偶又叫对仗。骈体文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一)句法结构相似

古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用今天的语法概念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整结构对偏整结构,複句对複句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如: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王勃《滕王阁序》)

腾波触天,高浪灌日。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王勃《滕王阁序》)

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3、偏整结构对偏整结构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王勃《滕王阁序》)

栖波之鸟,水化之虫。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4、复句对复句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王勃《滕王阁序》)

负气争高,含霞饮景。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句子成份相同

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子成分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如一、腾波触天,高浪灌日。

定主谓宾  定主谓宾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如二、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述语定宾  述语定宾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骈体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特别是齐梁以后的骈体文,句式不对仗的很少。

(三)虚实词性相配

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对位置,原则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对连词、介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异字相对。如: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连词、介词,可同可异。如:

爽籁发清风生,纤歌凝白云遏。

(王勃《滕王阁序》)

俨骖騑上路,访风景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东顾五州隔,西眺九派分。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从岭上,气尽金光;半山下,纯为黛色。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杨意不逢,抚凌云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何惭?

(王勃《滕王阁序》)

3、虚实内部,时有变通。古人讲究的是虚对虚、实对实,而实词和虚词内部则常有变通之处。用今天的语法术语来说,就是凡作主语、宾语的,一律可以看作是名词;凡作定语的,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看作一类;凡作谓语的,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看作一类;凡作状语的,一般都可看成是副词;虚词内部,连词和介词可以相对等。

例一、形容词用作主语或宾语,看成名词的: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层台耸,上出重霄;飞阁流,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

例二、动词、形容词同作谓语,看成一类的:

严霜节,悲风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觉宇宙之无穷;兴,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例三、名词、形容词同作定语,看成一类的:

霞与鹜齐飞,水共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例四、连词“而”和介词“以”相对:

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王勃《滕王阁序》)

(四)词语事类相对

骈体文不但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把事物分成很多事类,要求用相同的事类的词语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数目对数目,颜色对颜色等。如:

波涛潭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思”对“悲”,人事对。“波涛”对“潭壑”,地理对。

长安下,目吴会间。

(王勃《滕王阁序》)

“长安”对“吴会”,地理对。“日”对“云”,天文对。

句中自对,再两句相对,也是一种工对。句中自对,是指本句之内已有对得很工整的并列结构,再和另一句相对。如:

负气争高含霞饮景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

(王勃《滕王阁序》)

例句中自对非常工整;而上下联却对得不工整,整联却又是典型的工对。

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句中加横线的是散句,加点线的是对得不工整的骈句。全段骈散兼行,工对不是太多。

后期的骈体文日益讲究对仗工整,力求避免同字对,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散句,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较典型的例子。但到了后来,过分的追求对仗工整,往往会造成思想内容的束缚,使文章呆板而不通畅,或者因词害义等。

     

个人观点 1、骈文讲究骈偶,行文必须遵循。如不讲究骈偶,就不能叫“骈体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骈偶有宽有严,从宽从严自便。早期“初级阶段”骈文,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后期“高级阶段”骈文,要求语法结构相似,句子成分相同,虚实词性相配,词语事类相对,愚以为从句法上讲,从严为好;从文体上讲宽、严皆可;3、用好连词介词,激活复句表述。考察骈体文,凡是介词、连词用得好的,句子就生动;凡是不用连词、介词的,句子就容易生硬,再者,这是诗文所作不到的。

 

二、四六

 

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四六”问题,骈偶是就句式相对而言,“四六”则是就对句字数而言。

(一)“四六”的种类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

1、四四:即四字句对四字句。如:

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六六:即六字句对六字句。如: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3、四四四四:上四下四对上四下四。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王勃《滕王阁序》)

4、四六四六:上四下六对上四下六。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5、六四六四:上六下四对上六下四。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良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

(二)“四六”的发展

“四六”相对的句式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为多。四字和六字成为一联,隔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宋代才兴起,齐梁以来,逐渐增多。

唐代以后,“四六”的格式才定型下来。前期骈体文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种格式;后期的骈体文,则以三、四种对仗为常见。

(三)“四六”的节奏

1、四字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二。如:

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种:三三、二四、四二。如:

三三式:一般是第四字用个虚词也可以割分为三一二。如:

窥地门//绝景,望天际//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四式和四二式:这种句式是以二字为基础的,也可以分割为二二二。如: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3、其它句式

三字句。如:

/绣闼,俯/雕甍。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五字句。这种句式大多是四字句中间加一个虚词。如:

孝敬//准式,人伦//师友。

(萧统《文选序》)

七字句。骈文的七字句式很多,主要有三一三、二五、二三二、四一二等等。如:

爽籁发//清风生,纤歌凝//白云遏。

(王勃《滕王阁序》)

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文心雕龙.情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桃李/不言—而—成蹊,男子/树兰—而—不芳。

(《文心雕龙.情采》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王勃《滕王阁序》)

八字句。如:

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蚌、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返舌之属。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个人观点:1、“四六”是骈体文的重大特色,没有“四六”就没有骈体文。三言的有“三字经”体,四言的有四言体诗,五言的有五言体诗,七言的七言体诗。四六行文,美不胜收。2、四六安排要巧。通篇四字行文就成了四言诗,不好;通篇六字行文,太“板”,还是不好。所以只有四种类型巧妙安排才会生动。当然,变换频繁就会“目不暇接,无所适从”;长段不换又会“千篇一律,老调重弹”。要巧,难。3、以四六为主,少量吸纳其它字数的句子。在不影响四六整体美的前提下,可以用些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这样不仅不会损害整体美,有时反而觉得生动活泼,不妨试试。事实上,有些专名词,也使你不得不这样做。

 

三、平仄

 

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是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再影响到后来的词、曲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唐代以前的骈体文,是不讲平仄的;唐代以后,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的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也要平仄相对。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自由的。

(一)单句相对

1、四字对

甲式:仄,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乙式:平,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2、六字对

三三甲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三三乙式: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二四甲式:/平,/

          庶旌/西土之游,远嗣/东平之唱。

二四乙式:/仄,/

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二)双句相对

1、四四出联前句仄收式:

仄,平;平,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四四出联前句平收式;

平,仄;仄,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3、四六出联前句仄收式:

仄,平;平,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4、四六出联前句平收式:

平,仄;仄,平。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注:加着重号的地方为可平可仄)

 

个人观点 1、讲究平仄,无非就是使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其平仄的安排和律诗一样,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律节,以平仄交替为基本原则,以平仄相反为构对方式。两个音节,前一个可平可仄,后一个必平必仄。有一种要注意:就是“三三式”的,是两个三音节构成的,它不是“平仄仄”起句,就是“仄平平”起句。2、骈文的平仄也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即“初级阶段”是不讲究平仄的,只有到了“高级阶段”才讲究平仄了。讲不讲平仄,取决于个人,但严格意义上说,以讲究平仄为好。3、其实,对于平仄,只要掌握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这就是不管句式如何变化,不变其宗。

 

四、用典

 

写文章用典起源很早。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骈体文用典则成为文体的特点之一。写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一句极平常的话或者一个极普通的意思,也要用典故来表达,因而满纸典故,成了骈体文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作者的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本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就显得委婉些。

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且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裁剪融化。裁剪是裁取合乎对仗所需的古事古语,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语加以改易,使之适合对仗的词语需要和文中本意。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王勃《滕王阁序》)

援引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融化成了作者自己的话,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

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在有意识的用典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王勃《滕王阁序》)

典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云间:江苏松江县( 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这种用典的方法,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因此,在阅读时,需要考察有无出典,才能真正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等。

在骈体文中,还有关于藻饰的问题,所谓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所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等。

 

个人观点: 1、用典很难,非高手而不能为。我的原则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则不用。千万不可因“功夫”不到家而害意,千万不能为用典而用典。2、藻饰也一样,应当因文而议吧。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总而言之,用典和藻饰不必刻意模仿,这不是文体的要求,而是文体自然形成的特色。

 ------20092月整理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6   条】
文章评论
清华樵夫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4-13 22:47:00)  
谢谢诸位鼓励!我只是想:一方面为入门者提供点方便;另一方面也各位同仁交流一下体会。我还想多多听到点不同意见,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独上西楼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4-05 14:22:00)  
拜读。深有同感,借鉴学习。原来樵夫不光打柴,更工于磨刀。难怪精品迭出。
诚实成诗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3-19 14:05:00)  
真的长见识,学习。清华樵夫知识面宽广,佩服。
匿名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3-17 11:29:00)  
实用,长知识啊!向清华樵夫先生学习了!--老郝
刘青山 评论 (评论时间2009-03-13 12:05:00)  
我赞同先生观点,而且也是在望这个方向去做的,只是做得不好,望先生以后多指导!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