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杂文
本栏所称的杂文,主要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杂体文章。包括随感、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杂文
中国古代诚信概念及功用简论
文章来源:讲座稿        访问量:3639        作者:王铁        发布:诗赋家王铁        首发时间:2010-01-22 14:28:00
关键词:诚 信 诚信释义
编语:

中国古代诚信概念及功用简论

王铁原创

    诚信——作为人的本质品性和社会道德的修养基础,其历来为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所看重。翻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及当今最新出版的书刊报纸,有关诚信、承诺的词汇及情形内容,几乎随处可见。一贯崇尚诚信美德的中国哲人们,有关诚信概念内容的简论诠释,足可车载。其煌煌大理,散明传彩,流缅八方,且谓风光万顷,其情其景当为识者鉴。

                一)古人有关的释义

    诚,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见记载:“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时的诚,主要是指人笃信鬼神的虔诚,是对天神的绝对服从和崇敬。《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意义上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论的道德含义。《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无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有关“诚”从敬鬼神的虔诚,发展到对人的真诚的记载,是“诚”被视为人的德行操守的开始。孔子将诚分为自然界中的天道之诚与人世间的人道之诚。其天道之诚,是指大自然的真实可信;其人道之诚,是要人们择其善者而固守之。即“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将“诚”与“善”连在一起的人,他认为善是诚的前提,诚是善的发展。没有善也就没有诚,既而也就无法修身成业了。诚善可视为孔子为时人提出的一条道德标准。这是孔子在《鲁哀公问政》中告诉鲁君如何使四方之民归心于己,并成为诸侯霸王的一种韬略。接着,孔子进一步明确地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定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鲁哀公听了孔子的话,表示赞同。接着他又问到:“敢问行之所始?”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联结上言,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把“诚”作为“立爱”、“立教”的铺路基石。有了它,方可以使“民睦、民顺、民贵、民孝”。既而治理天下,没有什么事做不到的。他将“诚”视为一项“经国大事”,其在中国历史上,堪为首倡第一人。孔子认为:“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又说:“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无不成者。故曰诚者自成也”(《二程粹言论道篇》)。

    孔子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在孟子那里,“诚”被进一步明确为众人体验自然,体验道德的本体,                                        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不二法则。

    汉代,“孔孟之道”被尊为国家意志。孔孟有关“诚”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哲人们的论述也往往超出道德的范畴,而将机敏、共识、智慧等知行实践纳入“诚”的理念,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存而让人们作出最合乎实际的理性选择。西汉经学家刘向阐释了君子以“诚”的观点,主张用“节制欲望,废止投机,戒除苛刻”的办法,来捕捉“诚”的真谛。此言可视为获取人间真诚的一段“实践论”。晋人傅玄还总结出了一套“观诚之法”,力争为世人解决识人难的问题。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不仅对“诚”的内涵作出思辨式的哲学解释,而且更把“诚”作为维护封建“天理”的精神支点加以阐发。当然,儒家解释“诚”的含义,自始至终笼罩着圣人的光环,加之宋明以后,由于“诚”的功用和维护封建统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天理”的外在规矩性,使得“诚”的本原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被抬高和异化。 

    宋以后的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试图赋予“诚”以新的内容,如宋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叶适认为,伦理道德应存在于实际事物之中,因此,他把“诚”解释为“诚然”,用今天的话讲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规律。明末清初,美学大师王夫之在道德修养论上充分肯定了“诚”的价值。他对“诚”的解释是:“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尚书引义》)。要求人们按照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它,“诚”,就是“实”。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诚”的解说从总体上讲,几近于合情合理。古人之说,无论是对“诚”的唯心主义解释,还是唯物主义解释,都有其特定的内容指向,是站在一定的阶级阶层上说话的。但无论其观念如何,皆离不开真诚、诚实、诚恳、诚挚等积极意义,这些都是成就道德人格、造就良善人伦所不可或缺的。当然,对于诚的发扬光大,一定是在今天。

                   

(二)古人关于的释义

    春秋以前,“信”和“诚”一样,多用于对鬼神的虔信。后经儒家提倡,“信”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相较于“诚”,“信”被人们更早地与为政之道结合起来。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信”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

    在为国家选才问题上,孔子特别强调重用有信义的人。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才兼备”标准的最初源头。女皇武则天曾为臣子写了策论《臣轨》篇。其中提到:“昔鲁哀公问于孔子:‘请问取人之道?’孔子对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信而后求智焉。若士不悫信而有智能,譬之豺狼不可近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鲁哀公问孔子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方法与标准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弓要先调整好了,然后才要求它把箭射得又远又准。马先要驯服了,然后才要求它跑得又快又好。士必经诚实谨慎而有信用,然后才要求它要有智慧。如果士不诚实不讲信用却有智慧能力,就如同豺狼一样不可以亲近和任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信”的重视程度。

    除儒家之外,法家、道家、兵家等先秦诸子百家中,都对“忠信、守信、信用”的概念内容进行过阐释。尽管他们在治国安邦的主张上各有不同,但对于“信义”的理解却几乎趋于一致。他们不仅都肯定“信”在治人、治兵、治国、治世上的功用,且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对“信”的内涵作出较为相同的阐释,即为操守信义、取信于人、讲求信用,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信誉、信赖、信心和信任等。

    精于音律,擅长乐府的晋人傅玄曾撰有《义信篇》,其可作为信者的知行箴言。篇中大略内容为:“盖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君子履信而厥身以立。古之圣君贤佐,将化世美俗,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象天则地,履信思顺,以一天下。此王者之信也;据法持正,行以不贰,此诸侯之信也;言出乎口,结乎心,守以不移,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讲信修义而人道定矣……故人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遇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夫为人上至诚开信以待下,则怀信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赫然而回意矣……故祸莫大于无信,无信则不知所亲,不知所亲则左右尽已之所疑,况天下乎?信者亦疑,不信亦疑,则忠诚者丧心而结舌,怀奸者饰邪以自纳,此无信之祸也。”

    从以上所言的大致内容中可看出:守信的力量和无信的祸害都是巨大的。信当为世人修身行事创业的一条准绳。

                  

(三)古人关于诚信的释义

“诚谓无虚操,信谓不愆期。”

    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诚信的本意当含有真诚、诚笃、确实、信任、信用、信守等旨意。先辈们在创造这两个字时,一定是考虑了它所承载的内容意义,故而以“言”“成”为“诚”,以“人”“言”为“信”。巧妙地使之声形合度,意符合情。这层美意,不知后人是否早已领悟。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二字单用较多,连用较少。造出诚信一词的功劳,大概要归于齐国宰相管仲了,至今尚无史科发现,有比管仲更早运用“诚信”一词的人。他在《管子枢言》篇中明确提出:“先天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他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团结一致的保证。历代先王都重视人的诚信德行。

    战国末年,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荒诞则产生社会惑乱。由于“诚”和“信”意义相近,常常被互换互用,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仍然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

    在孔子的《论语》中,讲到“信”字的地方共有28处。其虽可作为多种词性解释,但主要的内容意义皆为诚信德目。如“民无信不立”。“敬事而信,结用而爱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箴言。可见,在《论语》中,孔子已把诚信作为治国治民和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

   女皇武则天曾写有《诚信章》,其内容源于生活,内涵明白酣畅。今节选开篇,以为智者惠取。

    其曰:“凡人之情,莫不爱于诚信。言能忠诚信实者,则人皆爱之。诚信者,即其心易知也。故孔子曰:‘为上易事,为下易知’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故上下通诚者,则暗相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则近怀疑而不信。”武则天的话说得太好了,只可惜,这位女皇有些言行不一。她用怂恿人告密的手段来罗织罪名,陷害无辜者,实在做得有些无信无义。而孔子则说“信近于义”(《论语学而》)。无信则无义,无义则失信。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准则,对于信的功用,《吕氏春秋》阐述的极为明白。其曰:“信之为功大矣。天行不信则不能成岁;地行不信则草木不大,春之得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夏之得暑,暑不信则其物不长;秋之得雨,雨不信则其谷不坚;冬之得寒,寒不信则其地不刚。夫以天地之大,四时之化,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况于人乎!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父子不信,则家不睦;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则可以畅于神明。通于天地矣……《体论》曰:‘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

    千百年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诚信之德,使无数仁人君子修成正果。《易经》上说:“天所助者,顺也;人所助者,信也。”正如古人归纳的那样,世界无诚信,天时不济,地利不行,人和不结。那将是一幅怎样可怕的图景啊,辛亏有了诚信!诚信——人类共同发展,团结登攀的安全纽带。其教化功能、调节功能、导向功能等等源于诚信的智慧的力量将绵延万年而盛行不衰。

  1986年5月16日在黑龙江省桦川县党员干部建设精神文明大会上发言摘要

    2010年1月20日整理与北京燕郊潮白河畔潮白人家 顶天楼中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2   条】
文章评论
雨晴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1-23 18:51:00)  
“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欣赏了!
天云之骨 评论 (评论时间2010-01-23 16:35:00)  
诚信,人之根基。交朋友、做事都要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倘若没有了诚信,何以做人、共事,不会有好结果。感谢王铁的精彩。[开心啊]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