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山塘七里月朦胧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957        作者:落霞阁主人        发布:落霞阁主人        首发时间:2018-03-27 10:45:27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江南散记之二
山塘七里月朦胧
——江南散记
        一
       然而,眼前并非我想象中的七里山塘。
       一直以来,总觉得这里应该是安静的,即使有过客,也只是三三两两,匆匆擦肩,而且,听得清河上桨声咿呀,船歌温软,甚至听得到柳丝梳开整片晚风的声音。
还有一阙被雨的黄昏,凉凉的。向晚的青石街道上,一把油纸伞,一帧清瘦的背影,渐行渐远,融入巷子那头踽踽前来的夜色——
       流水无言,小桥不语。两岸黛瓦白墙,静静地目送小船摇摇而去,去向那头的虎丘……
       然而,眼前就是七里山塘:
       白居易“花船载丽人”[①],沿河一路管弦呕哑的山塘。
       《姑苏繁华图》[②]长卷一村一镇半城一街中描摹的山塘。
      惹得康熙、乾隆十一次驻跸,还将其复制在北京城的山塘。
      《石头记》中连接着“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③]山塘。……
      “多情应笑我”,这么久以来,一厢情愿地将山塘定格于清清冷冷之中,生受了许多年寂寞。其实,苏州民歌《大九连环》[④]早已唱绝了这里的风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自古山塘就有“姑苏第一名街”之誉,这等地方哪里少得了车如流水马如龙,又如何静得下来?即或有静,那也只是“心远地自偏”[⑤]罢了。

       

       一千多年的山塘故事,起承转合都浸染着岁月的风霜,记忆着世事的悲欢离合,而游目四顾,光阴修似乎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山塘河,河上的一座座桥,一座座桥连起的两岸人家,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无论你乘船或步行,你的航程或脚印都可能与1170多年前白居易的游踪叠印在一起!
       山塘之盛,缘于虎丘。据记载,当年吴王阖闾葬于虎丘山下,发十万人治冢,水银为池,铜椁三重,并以鱼肠、扁诸等名剑三千殉葬[⑥],虎丘由此更添几分神秘。只不过,道路曲折,河塘淤塞,虎丘在一片荒凉中独守寂寞。
       公元825年,白居易来了,从灵山秀水的杭州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苏州。面对几近荒废的美景,爱美的诗人又一次动情了。他带人清淤排涝,筑堤成街,又在堤上栽花种柳,崎岖之路被开辟成风光无限的七里山塘,虎丘这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⑦],白居易不仅使虎丘“吴中第一名胜”之名广播南北,而且,更使山塘被岁月牢牢记住。
       而今,漫步在山塘,那邻街的亭台楼阁,或许就是韦应物、刘禹锡、苏东坡高歌之处[⑧];那傍水的老屋旧宅,或许曾传出赵孟頫、申时行、沈周的朗朗书声;半塘桥头绿烟衰草深处的小筑,当年也曾是陈圆圆、董小宛春睡迟迟的竹篱茅舍。七里长街偎依着七里长河,这头到那头,名胜、寺院、宗祠、冢墓、坊表、宅第、会馆……比比皆是,尽管这仅仅是当年的十之二三[⑨]。
       山塘是阊门的后院儿,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红楼梦》中还记载着:“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于是,葫芦庙、甄士隐、贾雨村相继登场。一部红楼从十里街开始,展开波澜起伏,荡气回肠的长卷,这条十里街,就是山塘街。即使只与这部红楼有些因缘,山塘也是不朽的,更何况连九五之尊的康熙、乾隆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屈驾”山塘,题字、赋诗,甚至在北京仿建了一条苏州街。山塘的魅力的确是无法抗拒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尚且不能自己,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苏州多桥,白居易就曾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⑩]。桥是苏州的标志之一,历史上单单是山塘河上就有大小桥梁四十余座,谓之“四十津梁”,其中著名的有横桥(横跨山塘河)七座,竖桥(纵贯山塘街)八座,正好“横七竖八”。遗憾的是,文明的脚步逼仄了古桥的生命,桐桥、白公桥、毛家桥等多种古桥消失无踪。当年横七竖八的格局,只余几行冰冷的文字供人想象了。
       如今,行走在山塘,最让人浮想联翩的仍是那一座又一座石桥。经过乾隆题写的“山塘寻胜”碑[11],一路向前,桥始终都在你的视线里:
       山塘桥,跨山塘河的第一桥,在山塘街这头迎来送往。
      星桥,一颗贪玩的星流连山塘,误了回去的时间,索性在化成一座桥,入夜时,俯身问水中的星影:今夕何夕?
      青山绿水桥,双桥飞架,相距百步,桥下清流回环,似一条纽带连着孪生姐妹。伫足桥上,心胸一下子便青山绿水起来。
       斟酌桥,据说当年范蠡[12]帮助勾践灭掉吴国之后,生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带着西施逃走,途经山塘河,夜宿桥下,与西施及部属议定了逃亡的路线,之后,便有了泛舟五湖的陶朱公。
       望山桥[13]上望虎丘[14],塔影桥[15]下看白塔。桥的故事太多,每一座桥都有故事,那些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并没有因为岁月湮远而烟消云散,万古千秋之后,依然还会在血液里汩汩流淌。

     

       其实,山塘之名也与桥有关。
       民间传说七里山塘的“七里”并不是长度,而是沿河的桥上有七只青狸头,所以七里山塘又称“七狸山塘”。
       据传,明初的时候,刘伯温[16]来到苏州,发现山塘河卧伏于山塘街之侧,俨然一条青龙,正待一飞冲天。洞悉天机的刘伯温预感这里将出现真龙天子与朱元璋争夺江山,于是施法在山塘桥至西山庙桥沿途七座桥上各设置一只青石狸头,并分别赋予美名:美仁狸,在山塘桥畔;通贵狸,在通贵桥畔;文星狸,在星桥畔;彩云狸,在彩云桥畔;海涌狸,在青山桥畔;分水狸,在西山庙桥畔;白公狸,在普济桥畔。当时,在这几座桥的桥堍[17]都有一家豆腐店,因为狸三更出来觅食,而且它喜食豆腐。狸是上古神兽,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刘伯温借此锁住了山塘河这条龙。坏了风水,自然便没了真龙天子。从那时起,人们从山塘桥数狸到西山庙桥止,数到第七只狸就到了虎丘,于是就有了“七狸山塘到虎丘”之说。
       不过,这“七狸”现在已看不到了,地方志上亦无记载,况且,普济桥建于清康熙年间,而桐桥、白公桥、青山桥又是竖桥,怎能锁住山塘河这条龙呢?还是明代《长洲志》所言“自阊门至虎丘计七里。语云‘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为是。而山塘街目前全长3829.6米,即七里半多上点,旧称山塘是以堤岸为准(从山塘桥至虎丘),差不多就是七里长了,所以,七里山塘当是正名,七狸只是野话。
       既有史录,更多野趣,山塘焉能不让人一读再读?

     

      我是在暮色里走进山塘的。
      山塘街与江南众多名街一样,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店面旧时原味居多,但也不可避免地挤进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咖啡馆、现代招牌等,较真儿的人会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不伦不类。
       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临河处都有石级,既便于登船上岸,又便于洗衣洗菜。石级多是在一侧,一些富足的人家则两侧均有石级。
       沿着青石路慢慢行来,两岸灯火驱散了弥漫在山塘河上的夜色。河水摇荡着两岸的灯火,以及远天那一轮淡淡素月。时而有船从水面滑过,水纹便层层叠叠涌向两岸。凝目望去,那船渐行渐远,从一座桥向另一座桥,最后隐没在远处的灯影与夜色之中。此时,不由你不感叹:这就是江南,这就是江南的山塘。
      沿着青石路慢慢行来,在光影斑驳辉映下,身心先自徜徉于无边风月中。若是中秋时节便风雅多了,因为,那时在岸上走走,会有一个雅称“走月亮”。可惜中秋尚远,而远天那轮月朦朦胧胧,偏又不肯分明。但这样也好,走走停停,不必刻意寻找月亮,那月亮已在水中迷离的灯影中,被河水漂得更白。
      正走着,一阵吴侬软语自彼岸传来,细听时,糯糯的,软软的,柔柔的,正是《牡丹亭·游园惊梦》[18]的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循声而去,原来对岸有一所昆曲馆,进去之后,台上杜丽娘莲步轻移,顾盼生情,虽然岁月变迁,但她那里仍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走出昆曲馆,夜深了些,灯火也更明了些。

     

       千年山塘,千年河水流淌。
       登船离岸,在山塘河上摇摇而行。船头划开丝绸一样柔滑的河面,水纹交错,灯火下鳞鳞闪烁。从一座又一座石桥下穿过,过街楼道,沿河石栏,水码头,或挑前,或缩进。河滩踏步[19]一例是方正的石条,半在驳岸内,半露在外,并不是整整齐齐,总有些错落,显得玲珑古拙。而临街的屋舍高高低低,粉墙袋瓦,花窗半掩。前门向街,后门对河,水陆相邻,河街并行……高与低,曲与直,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在这里,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
             山塘不过七里,然则
             岁月却已悠悠千载
             两岸人家枕河
            任我们细数墙上鳞鳞驳驳
       就这样,历史的痕迹在身边一页一页过去,两岸歌吹依稀,船儿浮浮沉沉,让人远了城市的喧嚣,浮生的烦忧。
       此时,船头一声弦吟,将我从驰想中拉回,细看去,那严妆的女子怀抱琵琶,在船头危坐。旗袍素雅,人淡如菊,一举手一投足,气质高贵。那眼神滑过船中角角落落,每个人都觉得与那惊鸿一瞥邂逅。于是,船中顿时静了下来。
             轻扰
             慢捻
             三千两百多年云涌风起
            历历眼前
            一抹    一挑
            离合悲欢
            悸动锈蚀的心弦
       柔美的音色并不高,却熨帖了每一只挑剔的耳朵。此刻,更真切地感受到江南的温软,软得心都要化在这憧憧灯影之中。
       入夜的山塘,一只画舫,一曲吴歌,点点灯光,让你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年。

     

       沿着青石的街道走上小桥,早春的凉风时或吹来,摇荡沿河的灯影。月在远天,睡眼惺忪,仍不肯自一枕好梦中醒转。伫足桥上,四望山塘,昏黄灯火在夜色重围中眼神迷离,我不知道该如何筑起堤岸,才能拦住这思古幽情一波波涌来。
月仍是历史天空里那一轮,曾照过秦砖汉瓦,也照过唐风宋韵的,张若虚们诗里淡妆浓抹过,此刻,照在山塘,一如往昔。桥下,水波微簇,一层一层荡开,逝者如斯夫!过去是这样,如今仍是这样,未来,未来或许还会是这样,只是桥上看风景的人变了模样。而流水,自顾在桥下日夜诉说着一页又页的往事前尘。
        迁客骚人,乡俚远客,来了又去,脚步声在岁月深处响着。
        也想凭栏舒啸,却担心北国酒徒咸涩的方言唐突了这旖旎的江南水巷。于是,阖上眼睛,深深吸进一口气,倾听心跳与河水一唱一和。
       月仍在远天。夜色渐渐深了,街上行客也渐渐少了。忽然觉得,现在,山塘,七里山塘,是属于我的,虽然没有繁花两岸,柳丝摇风,虽然没有想象过千百回的那场霏霏细雨,以及那把撑开一隅晴空的油纸伞。之前的许多个日子里,山塘只是一个专有名词,我一次一次在别人的诠释里辗转,而此刻,她是有温度的,有声音的,有色彩的,佐以千百年沧桑世事的老汤,怎不叫人垂涎?
        七里山塘,我来了,从遥遥北国,从风沙塞外,我来了,你是否还记得我?

[①]唐白居易《武丘寺路》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②]《姑苏繁华图》,题跋中称其为《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徐扬的一幅纸本画作。完成于1759年,历时24年,全长十二米多,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据统计,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
[③]《红楼梦》,在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④]《大九连环》又名《姑苏风光》,民间小调。将若干首时调连缀在一起,形成大型套曲的民歌形式,其中《大九连环》就是代表。
[⑤]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⑥]《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发五都之士十万人作冢,铜椁三重,水银为池,金玉为凫雁,扁诸之剑三千,盘郢、鱼肠之焉。
[⑦]白居易《武丘寺路》诗。
[⑧]山塘老街上有韦应物旧宅、刘禹锡祠堂、赵孟頫老屋。
[⑨]据清代苏州人顾禄所著《桐桥倚棹录》载:道光年间山塘一带的山水古迹达500多处。
[⑩]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11]1762年,乾隆帝壬午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12]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13]望山桥又名便山桥,是苏州山塘街西起点,位于虎丘正门前,相传唐白居易站在此桥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
[14]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虎丘塔是座斜塔,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15]塔影桥位于虎丘山南麓,海涌桥东侧,跨越环山河。古桥为单孔石拱桥,宽2.8米,长8米。桥洞形如半月,势若飞虹,所以又名虹桥。因在桥下可见虎丘塔倒影,故名塔影桥。
[16]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7]桥堍,指桥头。
[18]《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的一个曲目。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19]台阶;梯档。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0   条】
文章评论
目 前 还 没 有 此 文 章 的 相 关 评 论 信 息 !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