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会员姓氏检索 :
                  散文
本栏所称的散文,是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不讲究韵律的现代散体文章、随笔等。
                  本版编辑团队
本版主编:惜若
主编寄语:散文是融汇了作者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样式,表达方式自由洒脱,其本质特性是形散神凝。
本版顾问:
                  本版精品文章
                  文章信息
当前位置:  散文日记  >>  散文
如数家珍“霸王鞭”
文章来源:原创        访问量:1089        作者:裴国杰        发布:我骄傲        首发时间:2014-11-18 20:04:22
关键词:中国诗赋网
编语:


 如数家珍“霸王鞭”


                                                             裴国杰  

木杆 穿铜钱,


俗称霸王鞭,


西石人玩了几呀么几千年。


舞出了黄土 风,


舞出了黄河情,


舞出了舜王故里好光景。


老祖宗的艺术啊!


代代相传。


呀呼嗨……


——题记

朋友,只要你去过西石村,就会被那里鬼斧神工的人文地理感叹不已。 远处看,村西头五条大岭戛然而止 ,沇河水从村北奔腾南流,村中的自然景观酷似展翅的凤凰。在这龙凤呈祥的风水 宝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西石人民。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垣曲民间艺术的奇葩——“霸王鞭 ” 。


西石村位于沇河下游,距黄河小浪底库区四公里,人口愈七百,耕地近千亩,属古城镇人民政府管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先民们在劳作之余,手持牧羊鞭或木棍自 娱自乐,挥舞木棍碰击地面、肩、肘、手掌等部位,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 ,这便是西石“霸王鞭”的雏形,经 辈 辈世世的老艺人挖掘整理 ,已初具规模。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 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西石“霸王鞭”,是村民沿袭的传统文化,其源远流长的载体 和传承就是一部历史  。它集武术、舞蹈、 艺术于一体,展现出人们对 民间艺术的喜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闪烁着人民群众智慧的光芒。尽管多少年来,外来文化 的不断冲击、改变着村民们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霸王鞭舞却情有独钟。


 相传西汉末年,“西 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项羽武艺高超,所向无敌,连攻数城,将士们扬鞭竟舞,恭贺胜利。因西石的花鞭与他们的动作极其相似,加之争强好胜的西石人民对楚霸王的崇敬与爱戴,于是便将这种民间舞蹈称之谓“霸王鞭”。它起源于宋元 ,盛行于明清,绵延千年。《辞海》对“霸王鞭”的描述为“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舞动,敲击四肢、肩、背等,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 


所谓“霸王鞭”的道具,就是从村后头尖圪垯山坡上采集的“土兰木”,经过 打磨,制作成长约80公分,直径为3厘米的棍棒 。 棒上凿眼并装叮铛作响的古铜钱,两段饰彩线红缨,经过涂色 ,一根根色彩艳丽,“哗哗”作响的“霸王鞭” 便欣然而成。“霸王鞭”俗称打鞭,它的伴奏是用 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表演形式 ,配以铜锣、钢锣、大鼓、小鼓、大镲、小镲、得锣、唢呐、二胡等器乐 。演员的配置是每组 6人或 8人,男角女角各半 。在西石村,无论 古稀 老人,还是8岁 孩童,均可娴熟地表演。他们着武士装,戴英雄结,打绷腿,当锣鼓响起时,演员们一个个仰首顿脚,摇鞭出场。很早以前的“霸王鞭”有二十五场,且场场不重样。如今也只保留了八场 。如“风搅雪”、“剪刀关”、“双人抡”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 ,在演出中,诸如“鹞翻身”、“二踢脚”、“蛇蜕皮”等都是高难度的动作,演员们须经数年的艰苦训练,才能顺利完成。当演出即将达到高潮时,锣鼓点时快时慢,时紧时松,五颜六色的小花鞭时而在头上飞舞,时而在胯下穿梭,形成了西石霸王鞭独特的艺术魅力。激昂时如虎啸龙吟,气贯长虹;舒缓时若行云流水,百鸟争鸣 ,令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每逢 场 次变 换 的 瞬间, 锣鼓声猛然停下,接着细乐器便开始 演奏,演唱一段曲子或小丑做几个滑稽动作,雅俗共赏,令人嘻笑捧腹 。至于曲子的内容应时代而变,唱词的表达,不仅是垣曲人们的生活写照,更是历史的真实再现。生动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令专业创作者赞不绝口 ,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如 :“正月那(你就)初一耶----,是耶新儿的年,娘家兄弟来拜年,跪在了姐面前。哎嗨哎嗨吆,跪在了姐面前 ……”,“雪花雪花飘飘,哟哈哈雪花雪花飘飘,飘来飘去三尺么三尺高,飘一朵雪梅没的人来哟,当不了奴家咦哟咦么得咳,咳得哟,咦哟哟,咦哟咦么得咳。”,“战鼓凯歌庆新春,贫下中农表决心,战天斗地志如钢,哎咳哟儿力争粮棉双 过江 ” 。“霸王鞭”与“扇子舞”是孪生的艺术,打鞭的打鞭,舞扇的舞扇,两队 各自跑着圆 场,且不时地相互穿插 。“扇子舞”仿照戏剧人物, 边走边舞,边演边唱,曲调婉转悠扬,舞者婀娜多姿。 舞鞭者 踏着欢快有力 的节奏 ,将一根根霸王鞭舞动得风生水起。 


每当小年过后,霸王鞭就编排结束 。由村干部组织 ,演员们全部着妆,演出队伍 前面是 锣鼓方 阵 ,后面 跟着 一个左手拿花扇,右手举“小凉伞”的英俊小伙,人称 是“领 队的”。 紧跟着是花鞭队和舞扇队 。最后是由两个丑角和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组 合。 跛脚和尚身披一串牲口戴的铜铃,疯疯癫癫地攒前跑后。戴黑帽 长黑痣的老 妖婆,手端针线簸罗,脖子上挂 个长烟杆。 他们各自做一些滑稽、诙谐、 浪漫的动作,把观众逗的捧腹大笑。 漂亮的姑娘手拿彩带和花扇,袅袅娜娜,像天女下凡。游艺队伍优先到村里 军干烈属及孤寡老人的家里表演。然后走街穿巷 ,无所不到 。为乡村的新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百姓们信崇信锣鼓声可除妖降魔,镇宅辟邪 。 因而争先恐后邀请他们到自家的院子闹腾闹腾。演出结束后,淳朴善良的 人们会拿出好烟好酒酬谢 ,并说些感激的话儿。每当接到周边十里八 乡的 人邀请,他们总是有求必应,这种游艺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汇演,才能停下来。

我们村有很多文艺骨干,对 “霸王鞭”的发展和传承功不可没,首屈一指的当是靳老先生,他是西石“霸王鞭” 的启蒙者,经过他的引进探索和大胆创新,使这一民间绝技达到了炉火纯青。其次是石德伟老人,他经常身穿一件毛兰色的粗布大衫,腰系一条黑色围布,手持花鞭, 时常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给年轻人做示范 。他带领演职人员在闲置的土窑洞里,点着煤油灯,彻夜 地排练。他演技精湛,动作优美,严肃认真, 几十年如一日,把打鞭的技艺 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村里人尊称他为“老排官”。如今健在的八秩老人裴高天老先生,把前人口传心授的霸王鞭的技法和队形变换,进行了总结、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规范。石士达老人极具艺术天赋,自幼酷爱 曲艺,他在村里的社火排练中集导演、舞美、演员于一身。说、学、逗、唱 、吹、拉、弹、 跳样样在行,是县内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他至今仍活跃在垣曲文化的舞台上。继往开来者有裴聪敏、赵国锋、石金生、石文良等等。 村里 所有 的演职员 不计报酬,自愿参加,每逢农闲季节,尤其到腊月接近年关时,大家都 夜以继日, 争分夺秒地排练。不少 人扭伤了脚,摔坏了腿,但他们都 毫无怨言。农村有个习俗 ,腊月年根,家家户户都 蒸年馍,办年货,杀猪宰羊准备过年。 而此时 的村干部,提着大 篮子,拿着毛连挨家逐 户,收猪肉、白馍、白菜、萝卜等等,给排练的 演员补给伙食。


回顾我们村霸王鞭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艰誉并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的生活异常艰难,在恶劣条件下,我们村的老艺人们凭着对霸王鞭”的热忱和执着,他们呕心沥血,精心编排,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 、演技高超的后起之秀。昨天还在地里劳作的农民,今天已是展示垣曲魅力的使者。他们布满古铜色脸庞,洋溢着黄河儿女的自信与豪迈,粗狂豪迈、荡气回肠的“原生态 ”曲调,散发着幽幽 古气和对未来的向往。他们舞之蹈之,或蹲或站,或跑或跳,每一个舞姿都使人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得以享受。由于我们村的“霸王鞭”具有独特性和观赏性,历年来,多次曾受到上级 部门的高度重视 。早在上世纪数次赴太原 、 运城等参加汇演 ,屡屡获奖 ,为 河东人民 赢得了荣誉。1995年 5月 31日, 经山西省文化馆移植改编,由垣曲县山芽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赴中南海怀仁堂 ,在“山里娃庆六一晚会 ”上的精彩演出 , 得到了胡锦涛、姜春云等中央 领导 的高度赞扬并合影留念。去年,由石士达先生执导 垣曲花鞭代表运城市赴省城演出,捧回了金奖。传承离不开革新,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使其适应环境,富于生机。“ 霸王鞭”是西石人民沿袭传承的艺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积淀,一种约定俗成的古朴习惯,既有远古的气息,又有现代韵味;既有文化内涵,更具有土生土长的特色和地域性。“霸王鞭”若是离开西石这片沸腾热土,就如“南橘北枳”,更显得不伦不类。 文化艺术是历史的根脉,是民族的精神所在,是社会进步、民族传承的根本。当前,我县正处在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赋予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更大的的责任。对“霸王鞭”既要创新,又要传承,是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胡锦涛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立于民族之林 。 西石“霸王鞭”属于 “原生态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201 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 欣喜地看到,有党和政府的坚强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和西石人民的不懈努力,“霸王鞭”这颗民艺之星 定会在三晋大地璀璨夺目,光照后人。




【收藏此页】    【关闭】    【本有评论 1   条】
此文章已经被修改 4 次         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为:2017-06-06 20:38:22
文章评论
我骄傲 评论 (评论时间2014-11-18 21:38:45)  
在线评论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诗赋绽芳蕊 今来觅知音
关于我们  |  走近诗赋  |  入网须知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诗赋网    Copyright 2008-2016   zgshi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8006388号
诗赋杂志投稿邮箱:sunwulang@163.com
联系人:轻盈     QQ:418193847、1969288009、466968777     QQ群号(点击链接)     电话:15609834167     E-mail:sttsty@sina.com